上周六,《喜劇總動員2》第三期節目播出。節目班底沒有大變化,浙江衛視攜手歡樂傳媒、中和傳媒聯合出品,但內容設置有明顯調整——升級後的「星素同臺」機制,促成每期四位懷揣喜劇夢想的普通人和跨界喜劇表演的演員組成搭檔,嘗試新的表達空間。
如何把握真人秀的「真」與「秀」?這是當下諸多節目都在思考的問題。《喜劇總動員2》採用完全劇院式的現場錄製,區別於常規的影視化製作流程,參與演出的演員僅有一次登臺彩排的機會,節目的正式錄製便是他們的「第二次」登臺演出。節目組不過度介入,也沒有打斷重來的機會,「快速表演」的形式令每一位表演者、每一個喜劇作品都備受考驗。
即便如此,第二季作品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繼續升級對作品的「打磨」,在「星素同臺」的難度上更提出要做「匠心」喜劇。對一檔已經初見規模的節目而言,這樣的選擇顯然帶著極大的風險。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綜N代」節目要走的長遠,「大刀闊斧」地求變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匠心」喜劇做的如何?我們試著對節目深度「解剖」一番。
當我們重新開始討論起「何為演員」的問題時,意味著大眾對表演本身又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對於喜劇表演者來說,無論科班出身或是半路出家,做好一個「喜劇人」的關鍵,不止於逗笑觀眾。真正重要的是,觀眾能否從頗具喜感的表演傳達中理解演員和作品寄託其中的深意。
這一季的《喜劇總動員》,也開始從「人」出發探討更多喜劇之外的議題。前兩期節目中「跨界」出演喜劇的話劇演員侯勇、影視演員秦嵐等,都在突破自身擅長的表演類型的同時,維持了一個喜劇作品應有的品質,更令大家看到除了捧腹大笑以外角色和表演互動之下的更多可能性。第三期節目繼續開拓視野,不僅有老戲骨的加入,也令觀眾重新審視一個又一個新演員。
在新人賦予職業本身足夠的尊重度時,行業也要給予新人更多的寬容度。「流量明星」背離了人們對表演的期待,但也有更多演員對角色塑造和作品詮釋更很高的願景和追求。《喜劇總動員2》試圖來開掘這些優質表演力量,並給出一個展示的空間,讓他們專注於喜劇表演並接受觀眾和舞臺的考驗。這一方面為節目組帶來了難題——要找誰?另一方面也為演員提出了挑戰——怎麼演?
本期四位競演嘉賓的選擇或許試著回應這兩個問題。作為跨界的喜劇表演者,他們紛紛顛覆自己原有的螢屏形象:熊乃瑾試水了一個頗具煙火氣息的宅女形象,柳巖用「丑角」反身定義喜劇故事之美,兩位並非戲劇表演科班出身的跨界者,搭配有多年喜劇表演經驗的鄂博、魏翔做搭檔,確立起了兩個與自身形象迥異的角色,也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看體驗。
為大眾所熟知的「雪姨」王琳,此前的螢屏形象多以潑辣尖銳深入人心,為了突破大眾對其表演的「刻板印象」,《雪姨有嘻哈》的故事由此誕生,而劇中重新被解構的「雪姨」形象則展現出了演員在角色形塑方面的另一種可能性,既有意料之外的反差,也有情理之中的鮮活;《不期而遇》中,節目為了演員更好把控角色的內心,讓演員自己調整了適合人物的劇本。
要尋覓到「匠心」表演的前提,就在於演員與角色之間互相「信任」,把一個個角色處理得生動飽滿,這是一檔定位於表演的節目應有的內容姿態。「構建人設」並非是令演繹深入人心的長久之計,《喜劇總動員2》要尋找的表演者,無論明星或是素人,都應當是為喜劇而來、為舞臺而來,除了表演本身,他們專注於角色的「信念感」,是可以讓節目更進一步的基礎。
要令喜劇富於「匠心」的質地,首先我們應當要理解喜劇應有的面貌。按照慣常的理解,喜劇是運用各種具有喜感的符號元素和表現手法,把戲劇的各環節可「笑」化,進而使得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願望與行動、目的和手段、動機與效果相對立,在反差之中生出滑稽戲謔的效果。好的喜劇會是能夠令人一再咀嚼回味的,由此,我們能夠管窺《喜劇總動員2》所定義的「匠心」——讓作品不止於逗笑本身。
本期節目中,柳巖與魏翔的《天作之合》除了肢體的演繹外,還在有聲語言的運用中添加了幽默的方言表達,一整套身體語言符號系統更多元地激發了兩位表演者的喜劇功力。在敘事結構上,他們的作品也秉持傳統喜劇作品的反轉結構,在嚴肅中引人發笑,令觀眾有所回味。更重要的是,作品在立意上展現了平凡生活的真諦——最簡單快樂的,才是最生活的。
引發不少熱議的作品《雪姨有嘻哈》中,王琳試圖通過故事的演繹傳達一個概念:演員也是普通人,最需要做到的就是踏實做戲、認真做人。作品對空間的轉換把持有度,並融合年輕受眾中流行的嘻哈元素,構成不少看點。
熊乃瑾與鄂博合作的《機械偶像》,由「時空」元素的高概念包裝入手,在緊湊、合乎邏輯的節奏裡,作品傳遞出對於當代偶像與粉絲關係的思索。
喜劇的藝術特徵在於「寓莊於諧」,「莊」意指喜劇主題承載的社會意義,「諧」則指寄託主題思想的表現手法是喜劇式的。 《不期而遇》,解構了兩個「小偷」的經歷,既把社會問題帶入其中,又令觀眾看到小人物真實的心路歷程。
好的喜劇是情節、結構、戲劇矛盾等敘事元素和演員表演共同合力下的結果。所謂「匠心」,就在於能夠把這些元素的調度更進一步地統合到一起。在《喜劇總動員2》的舞臺,不同人詮釋的不同的作品,儘管風格迥異,但它們試圖完成的情感傳達可能是超過「笑」本身的。在喜劇類節目已為大眾營造出一重又一重的螢屏觀看空間時,把作品做紮實才是延續節目生命力的關鍵。即便在節目的展示過程中,仍有不少關乎表演、關乎作品的瑕疵出現,但相較前一季節目,《喜劇總動員2》對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值得肯定,也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地觀察和思考。
作者:何天平
編輯:徐蕾
【版權聲明】本文系《廣電時評》獨家稿件,《廣電時評》編輯部保留所有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