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是預測,只是從趨勢來觀察市場。在大趨勢和劇變的情況下,任何預測都是蒼白無力的。僅僅個人看法,並非譁眾取寵危言聳聽乃至不明覺厲的東西,權作酒飯之餘倚欄剔牙之際之小曲耳。
記得以前聽人說段子,大意是說人的一生有五次大機會(掙錢和升官發財等能證明自己的事情),從20歲到60歲每個十年算一個機會 ,我估摸著大概就這樣算吧 。頭一次和最後一次由於年紀太小和太大都不大可能把握好,只有中間三次有可能把握,但一般人多數只能把握一次。如果能把握一次就可能過上舒心日子,把握兩次就能成為中產或者富人,把握三次以上則可能就是億萬富翁.以前不以為然,到現在覺得有一定道理。
從改革開放後古玩這個行業重新興旺起來到現在,在各地古玩城開店的店主大多都得到過世紀之交的古玩暴漲紅利。這可能是本屆大多數古玩行裡人的人生一大機會,把握了這個機會的行家不在少數。
上世紀末,我當時啥也不懂,但腦子裡想到靠古董賺錢(當然也是有情懷的),這絕對是一個好機會,所以義無反顧地進入了古玩行。當時鄰縣幾位紮起泥褲腿上岸的行家師傅,經常跑廣州賣古董,生意好得很。我每每看到他們,都覺得他們一個個形象高大,實力強悍,難免望其項背,內心景仰之情,乏以言表。其實,象他們這種情況早期很普遍也很典型,當時古玩的主力軍就是鄉下收貨的鄉民和城裡定點擺攤收貨到處竄貨的小販。據說當時有山東青州農民種地挖出青州佛頭,拿到北京沒人要哈哈。說明當時古玩行普遍品味不高,精品普品不分,價格沒有太大差距。這個時候,經營交易形式大多是擺地攤賣古董,從北京潘家園到廣州帶河路等等全國各地古玩地攤經濟交易頻繁,行情火暴。彼時,大多數人從地攤上買的東西都能馬上賣掉賺到錢,擺攤商販是吃到了古玩紅利的第一批人。
隨著古玩在社會上熱度逐漸升溫,一些有一定審美並具備一定文化知識的人加入古玩行來,古玩業隨之呈現興旺發達之象。不久"古玩城"這種經營模式在全國各地迅速推廣,直到現在全國各地沒有古玩城的城市幾乎沒有吧。這個時期,行裡各種品類逐漸細分,甚至行裡出現了「隔類如隔山」的說法,這說明行業裡面越來越專業了。這個時候各地多有出現了撿漏古董一夜暴富的故事,精品與普品的價格在行裡拉開了距離。從當初市場什麼東西都能賣、什麼都賣差不多價格的狀況轉變到精品普品兩極分化,精品變得搶手,普品也多能交易。這時,有一定經驗水平的行家大多都已經賺到錢,少數行家運氣好撿了大漏發了小財。尤其是搞海外回流的小部分商家,靠著海外早年積累的人脈和沉甸的貨源,狠狠地發了一大筆。高峰時期,據說某地搞海外回流的老闆每次海外來貨,家裡客人排隊拿貨,備數臺點鈔機數錢....這裡說的都是明貨,至於做keng貨發達的,估計也不少,這個本人就不大了解。這段時間,古玩城開店的老闆,大多成了吃到古玩紅利的第二波人。
但2013年以來,國內古玩行業熱度一路降溫,紅利漸漸消失,這是由於國際國內大氣候造成的。古玩從業者,不論水平如何高,審美如何好,也經不起大環境的下滑。所以到現在,國內古玩行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的紅利期已結束。這段時間賺了錢的,不是因為你水平和審美多高多好,而是因為大勢帶動順便加上你的水平和審美幫你多賺了點而已。可在此期間賺到錢又保住了錢還留了足夠的古董的人不算太多,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人生管理大師。
前面說的這個大行情時代,大約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2013年左右結束,差不多20年。按上文說法,對人生來講大概有兩個大的機遇期。如果一直不斷的成功投資變現,失誤較小的話,個人成為中產是沒問題的。但為什麼很多賺到錢的人沒有成功晉級?是因為個人失誤太多,把錢揮霍浪費或者投資失敗所致。賺到錢固然很重要,但要守住自己賺到的錢,或者再成功投資賺更多的錢,同樣是很重要的。
那麼就是說,古玩行從2013年左右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在此之前開一個店,那是賣方市場,可以大聲調侃:「不賣!不賣!橫豎不賣!」這樣的調子現在聽不到了,因為現在是買方市場。經濟大勢不好,行業自然也好不起來。現在的古玩城,基本上一天到晚都是本市場的人在轉悠,而且交易額很低,全國各地都是如此。如此這般,古玩店還能開多久?
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它的規律,高低起伏才是正常的發展路徑,古玩業也是一樣的。自晚清民國以來到改革開放新時代,中國大陸的古玩始終都是塵封在歷史記憶裡的東西,幾十年來沒有人來主動開啟它。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開始,這些記憶裡的古玩才開始被老百姓自己啟封。無論對個人還是對國家來說,這都是一筆天量的財富。也只有在解決溫飽問題後才能開啟封印的這個行業,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迅即而火爆起來...大家想像一下,如此天量的古玩在短時期內爆發出來,市場肯定是水漲船高。但有漲就有落,水漲到最高處,那就是退潮期。在爆發期,有人說行裡邊緣人士阿貓阿狗開個古玩店都能賺錢,而在退潮期,古玩店能保住的就是少數了。全國各地古玩店在高潮期保守估計可能有十數萬家,還有為數眾多的不開店的藏友玩家,號稱收藏界八千萬從業人口。這麼多的古玩店,市場血洗後,恐怕今後要壓縮到五分之一不到。經歷這一輪低谷,後面能生存下來的店主如果不是人中龍鳳,也怕是身懷獨門絕技的大俠,或者有大貴人助力等人生奇遇者,都算是命運垂顧的幸運兒吧。
但只要中國經濟正常向前發展,古玩店肯定是會存在的,只是以後開古玩店的門檻會越來越高,阿貓阿狗等行業邊緣人士開古玩店賺大錢的歷史會一去不復返了。是否具備真正的鑑賞眼力、實力和魄力,是否具備經營和理財能力,這些是決定一個人今後能否開得了古玩店的基本要素。問問自己是否具備這些東西,再斟酌自己的古玩店還能開多久,就會有明確的答案。
回到本文開頭的段子,四五十歲這個年齡段的古玩店主目前應該是市場主力,如果這一輪低谷能抗過去並且手裡還留了點現金和精品的話,也許我們還能看到下一輪古玩行情上漲時的太陽。但時也運也命也,下一輪的上漲行情肯定與上一輪的高潮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情況已經發生很大的改變。或許下一輪僅僅是小部分精品有上漲行情,而可以肯定的是上一輪集體暴漲的現象再也不會出現了。借用古籍裡面的一句話:攻守之勢異也!盛宴已經結束,古玩行已經漸漸變成傳統正常行當,我們都要意識到這一點。在這樣低谷的形勢下,千萬不能去擴張了,要按兵不動好好守住自己的錢物(只守不攻)。以後除部分高古品種由於現行法律政策原因可能有一輪大漲機會外,多數品種再沒有普遍上漲的大機會了,當然各類別精品在外。目前的市場還沒有被完全血洗透徹,有眼力實力者還可以趁機吸納一些精品。客觀似乎又有點悲觀的估計:未來可能下一輪行情結束前,現在古玩店的中堅力量大部分會被時代潮流帶到沙灘上去了!唯有極少數的奇才或有貴人奇遇者可以留下繼續開店戰鬥,創造古玩界財富傳奇。
子曰:不要全信,也不要不信,將信將疑可矣
~~~~圖片錄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