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古玩店的規矩

2021-02-23 首都人網

  現如今,京城裡入古玩行當的商人恐怕一是祖傳的不多,二是熟悉老規矩的不多。畢竟,絕大多數民國時期的老古玩商早已作古,或是在家頤養天年。京城裡私人古玩店自改革開放以來到現在,出現也不過三十餘年,「摸著石頭過河」對大多數經營者來說,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可京城裡也有這樣的古玩商人,憑著「捷足先登」,趕上了好時候。

  古玩商都知道琉璃廠是塊風水寶地。二十多年前,京城的第一家私人古玩店「賢燕堂」就在這裡開了張。說起來,店主劉學賢的祖上,也不是經營古玩買賣的。但是把店開在了「風水寶地」,劉掌柜可是走了「鴻運」——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這裡聚集著一批老北京古玩行裡的高手:陶瓷專家徐震伯,碑帖印章專家付大佑,過去廊房頭條的玉器珠寶商王春霖,還有專玩兒字畫的張有光。那陣子,這些「民國遺老遺少」或已退休,賦閒在家,或被國營古玩店聘為顧問,幫著「掌眼」。坐落在東琉璃廠的「賢燕堂」緊鄰怡坊齋、博古齋那些國營店鋪,幾位老爺子一來二去,知道了年輕的劉掌柜開的是私人買賣,還屬於「新手上路」,於是熱心相助。春夏秋冬,他們成了「賢燕堂」的常客,喝著茶,聊著天,就教會了晚輩不少做生意的老規矩和前輩們總結出來的賺錢訣竅。

  劉掌柜說,當時,老爺子們最擔心的就是他這個年輕的買賣人不懂規矩,上不了正道,所以灌輸最多的,是那些老規矩。「過去古玩行裡,信譽最重要。商會對會員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刨墳掘墓不許,賣假貨如有二次,便會被摘掉商會會員的牌子……」京城過去的古玩行商會是古玩權威機構,裡面都是行家,屬「內行領導內行」。出現買家和賣家對古玩的真假有異議時,由商會出面鑑定,出具結論,沒人不信服。「那會兒,哪家店要是賣了假貨讓同行知道了,再混下去就很難了。」劉掌柜說,古玩這行當,說到底拼的就是眼力。過去,沒有人因為覺得買錯了而回頭登門退貨的,一是覺得丟不起這個人,怕別人知道自己打了眼;二是買錯了說明自己眼力不行,怪不得別人,只能認繳學費。現在,買家回頭退貨的事時有發生,造假的故事也能聽到不少。說到這兒,劉掌柜長嘆一口氣:「多些規矩其實對商家和買主都有好處啊!古玩屬文化領域,古玩交易不僅需要極高的專業知識和眼力,也需要交易者胸懷一腔正氣,否則就會成為渾水一潭。」

  過去老北京古玩行還講究不同的買賣,在不同的地界經營。像「掛貨鋪」一類的都開在花市一帶,店裡往往什麼都有,貨比較雜。那些專營字畫、印章、瓷器的古玩店,都開在琉璃廠、地安門、東四和西四一帶。前門的廊房頭條是玉器珠寶行的雲集之地,可能有歷史上的原因,這裡回族商人比較多。

  古玩行裡還分做「洋莊」的和做「國內莊」的。前者專賣貨給洋人,直接出口海外,後者服務於本地客人。古玩店的客人都是熟客,即便有新主顧,也是老客人介紹來的,這與現在的情況也大不相同。現在逛古玩店的客人,可謂來自五湖四海,各色人等都有,京城各處的古玩城,似乎也成了一些外國遊客的定點購物場所。這令從業二十餘年的劉掌柜有些匪夷所思。有時,看著一些完全是瞧熱鬧的人走進店裡,想摸摸看看物件,心裡真捏著把汗。「過去到店裡看東西,上手也是有嚴格的規矩。對那些不懂行規的外行商人,一般店家不會拿出東西供其鑑賞。」

  據說過去古玩界也沒有公開拍賣這一說,更沒有舉牌子這回事。遇到大家都緊盯的寶物,由古玩商會出面約請各位商家聚在一起看東西,然後各自將想出的價錢寫在紙上,最後出價最高者將其歸入囊中。自始至終,誰出的什麼價都是不公開的。這也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劉掌柜說,如果「老琉璃廠」們還在,看著拍賣會上舉起的塊塊牌子,不知該做何感想。大概會說:這就叫時過境遷吧!

  好的東西一般都是在行裡易手,很難流到外面。而且好的東西,行裡人都清楚其身世,來龍去脈,包括這物件原來是哪位藏家的藏品,都了如指掌。過去,行裡還講究定期搞聚會看東西,其實是比眼力。比如做玉器的行裡人聚在一起,每人都把自己的物件拿來,大夥一塊評比,如果誰的貨被評為最次級,那主家就得負責給那天的飯局買單。這種聚會有點像現在的行業交流會,但形式似乎更活潑,內容也更務實。畢竟,能看看別人的好東西,對古玩商來說是個難得的好機會,哪個行業不重視「知己知彼」呢,更何況古玩這行當是「人精」聚集的領域,也因此,那會兒的人都低調得很。

  在這個行當,懂了規矩,並不意味著馬上就有銀子滾滾而來。剛開業那會兒,劉學賢真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你想啊,頭一個星期一分錢沒掙,那會兒真急得滿嘴長大泡。」這肯節兒上,幾位「老琉璃廠」又露面了,他們穩穩地往店裡一坐,說:「小夥子,咱開的可不是油鹽醬醋店,天天人來人往。你記住了,古玩這買賣是『三天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幾句話就把小劉掌柜那提著的一顆心給安撫了。接著,師爺們又叮囑這「孫兒徒弟」要「等主候客」,就是坐在店裡等客人,不能一著急跑外面攬客去。客人來了,要沏茶倒水,寒暄聊天,揣摩客人的喜好所在,用現在時髦的詞來說就是進行溝通。

  剛開張那會兒,老爺子們還叮囑劉學賢,店鋪該幾點營業就是幾點營業,不能隨便推遲,因為「賣是賺錢,買也賺錢」。有上門賣貨的來了,興許帶的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東西,你要是沒開門,就要「漏貨」了,豈不是天大的遺憾。沒想到這事後來還真讓劉掌柜給趕上一回。那天因為家裡有事,劉掌柜11點才露面,一個河北農民早晨八點半就來了,想給劉掌柜看個翡翠扳指。他左等右等,一個多時辰過去了,還是不見劉掌柜的人影,於是就敲開了附近一家店鋪的大門。一番討價還價之後,翡翠扳指就歸了人家店主,一轉手賣了7萬多人民幣。這「漏貨」的教訓對劉掌柜來說有點刻骨銘心,打那以後,類似的事情再也沒發生過。

  劉學賢回憶說,當時,就是在店鋪的「形象包裝」方面,老爺子們都給了很具體的指點。每日裡,劉學賢和媳婦身著傳統馬褂和旗袍招呼著客人,店裡放著古箏民樂,讓人冷不丁一進來,以為回到了民國老琉璃廠的古玩店。18平方米的小店還為客人備好飲料。「那會兒,琉璃廠的街上沒幾家私人店鋪,我們的小店顯得特招人,特熱鬧。」

  教歸教,可這些奔八十歲的老爺子們分文不取。於是,劉學賢就乾脆一禮拜請老爺子們輪流「吃一次莊子」,作為對恩師們的回報。「常去的地方是同和軒、孔膳堂、前門烤鴨店。那會兒沒有小轎車,所謂車接車送,用的都是自行車。」據說有一次,劉學賢還險些把後車座上馱著的"國寶"徐震伯老先生給摔著,至今提起來還後怕得很。

  小小的「賢燕堂」有了人氣,又有「老傢伙」幫忙掌眼,不賺錢就奇怪了。開了沒幾年,劉學賢就成了京城裡「先富裕起來的人」中的一位。學著師爺們年輕時代賺了錢就置房置地的做法,劉學賢在宣武門一帶也買了個小四合院。二十多年間,古玩店也從起家的琉璃廠,一直開到了城南華威橋附近的古玩城。在京城古玩行裡,提起「賢燕堂」的劉先生,大都知道這是個眼睛特「毒」的人,這精明的古玩商人「撿漏兒」是常有的事情。只是大伙兒鮮少知道,這功夫說起來,是二十多年前由「老琉璃廠」們幫助打下的底子。

  頭髮都花白了的劉掌柜,一說起上世紀八十年代跟老爺子們「學徒」的那些日子,對「老琉璃廠」們充滿了敬意、懷念和感激之情。「想一想,現在的古玩商有幾個能像我當初那麼幸運,有好幾位前輩教做生意的規矩還幫忙掌眼?」在古玩行裡打拼了二十多年的劉掌柜,慨嘆自己由於受老一輩的影響比較深,觀念不入流,對許多「新生事物」既看不懂,也看不慣。這些年還一直提醒大伙兒,希望古玩行的同仁能夠了解、珍重那些由前輩們制定的老規矩。

  說到現在古玩店「遍地開花」的情形,劉學賢還是愛提過去。「老人們告訴我,那會兒,古玩店也不是隨便誰都能開的。常常是,一條街上十幾個學徒的裡面,能有兩三個聰明好學、有出息的,被一些有經濟實力且懂古玩的投資商看上被聘為掌柜。學徒的剛進門時只負責搞衛生,端茶倒水之類的,絕對不許觸摸店裡的古玩。」已故碑帖專家馬寶山先生當初就是在琉璃廠學徒起家的。

  據說「老琉璃廠」們中河北人居多。劉掌柜說,這些幾盡滄桑的老人從自己一生的從業經歷中參悟出,古玩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傳統行業,這行當裡的知識幾輩子都學不完。他們告訴自己,過去無論名人、文人或高官,在接觸古玩時,都老老實實,不敢放大話,吹大牛,不像現在有些人,狂傲得很,自認為很有錢,聲稱沒有不敢碰的,也沒有不敢買的。劉掌柜說,其實上當受騙的卻往往是這些人,自以為看過幾本書,跑過一些市場,逛過一些店鋪,結識了幾位店主,熟悉了幾句行話,就成專家了。

  「進這個行當之前,最好先了解水有多深,別光聽利有多大。多揣摩揣摩那些『悲歡離合』的故事,讓自己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古玩這東西玩好了長壽,玩不好可折壽啊!」耳聞目睹了太多悲劇性場景的劉掌柜,這樣提醒那些熱衷於古玩的外行人。(文/張喆)

相關焦點

  • 老北京吃飯規矩多 「不剩碗底兒」重回餐桌
    說到吃,老北京人好吃、愛吃、講究吃,但也最講究飯桌上的規矩,相信不少在北京長大的孩子都經歷過在飯桌上因為不講規矩被長輩打手的經歷。老北京人的飯桌規矩,反映出幾百年來養成的飲食文化風俗習慣,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老北京的價值觀念,其中就有不少與勤儉節約有關。
  • 話說老北京人飯桌上的老禮兒,光是使筷子的規矩就有很多,您都了解嗎
    2021-01-12 22:47:15 來源: 北京範兒 舉報   說到老北京的規矩
  • 古玩店如何賺取超額利潤!開古玩店的朋友不能不看哦!
    目前,古玩業成了市場中一個可能讓你獲取超額利潤的行業,許多投資者正是看中這點而想盡辦法要開間古玩店。國家對古玩交易沒有價格的規定和限制,全憑買家對古玩的鑑別和興趣來出價和賣家肯不肯出手。據業內人士透露,古玩業近20年來一路紅火,平均利潤超過很多行業。深圳古玩城有近100家古玩店,加上城外有證無證的店鋪共達200多家,年交易額至少達3億元。
  • 冬天第一頓火鍋 老北京銅鍋涮肉 別被那些規矩忽悠掉了美味
    老北京人哥幾個湊一起,姐幾個約上一局,都愛去熱鬧的地方,吃的人餐廳的人情味和樂呵。無論是整桌的席面,還是叫上三五個小吃甜點,會吃的都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讓廚師和服務員都知道您是個吃主,廚師不能隨便弄點什麼東西來糊弄,服務員也不放飛揚跋扈的沒有了儀式感。
  • 淺談古玩店的經營
    本文轉自網絡淺談古玩店的經營
  • 你的古玩店還能開多久?
    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它的規律,高低起伏才是正常的發展路徑,古玩業也是一樣的。在爆發期,有人說行裡邊緣人士阿貓阿狗開個古玩店都能賺錢,而在退潮期,古玩店能保住的就是少數了。全國各地古玩店在高潮期保守估計可能有十數萬家,還有為數眾多的不開店的藏友玩家,號稱收藏界八千萬從業人口。這麼多的古玩店,市場血洗後,恐怕今後要壓縮到五分之一不到。經歷這一輪低谷,後面能生存下來的店主如果不是人中龍鳳,也怕是身懷獨門絕技的大俠,或者有大貴人助力等人生奇遇者,都算是命運垂顧的幸運兒吧。
  • 【博文貴陽-閒情逸趣】小馬古玩店
    小馬古玩店有三大奇人。店主小馬當之不愧為第一奇人。買多了囤多了就想起要開個古玩店,覺得IT行業做起沒有樂趣。那時候的馬大膽對古玩還沒有懂到可以開店的程度,但他就是不怕,說開就開。遇到這樣的武林高手,玉石商也找不到拆招,玉石商再也不出現在小馬古玩店。古玩店中第二奇人是夜瞳如玉。此人年齡不大四十出頭,可是在貴陽古玩界卻是個小有名氣的傢伙。
  • 很多古玩店老闆的真實現狀......
    接下來,讓我們聽聽一位古玩店老闆的現身說法:第一點:對於我個人而言,給我的感覺,一家古玩店的經營者,真是表面悠閒雅致,品茗弄香.其實,就是只要在店裡就是閒的蛋疼。你們要明確一點題主問的是開古玩店的感受如何,而不是隨便一個擺地攤的:一家古玩店,無論是街邊店模式還是古玩城櫃檯模式,投入都不小。那麼其經營的產品方向就不能太低端,民國的,建國後的一些產品,都不是很適合古玩店賣,因為這種產品利潤低,需求少,這樣有可能連員工工資或櫃檯租金都交不起。
  • 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爭議 網友:這能代表老北京?
    「嗨,您猜怎麼著,老北京起來就好這一出。就這一口,那是蓋了帽了,真地道!」最近一段時間,有幾位北京的「爺」,憑藉老北京美食題材的吃播小視頻,火了,也爭議四起。「這能代表老北京嗎?」許多網友發出質疑。北京晚報記者獨家專訪到老北京吃播博主中的一位——「猴爺」,也採訪了土生土長的北京大爺大媽和民俗學家,對吃播中的老北京,他們都有各自的看法。
  • 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爭議,北京文化絕不是裝腔作勢地演!
    「嗨,您猜怎麼著,老北京起來就好這一出。就這一口,那是蓋了帽了,真地道!」最近一段時間,有幾位北京的「爺」,憑藉老北京美食題材的吃播小視頻,火了,也爭議四起。 「這能代表老北京嗎?」許多網友發出質疑。
  • 老北京俏皮話
    ●前面說的是老北京話,新北京話也不含糊,更娛樂。嘴巴子裡的「名」詞總能與潮流接軌。如管名記者叫「名記,管有名的三陪小姐稱名陪等。簡單不說,話裡透著人家的身份、地位和知名度。●老北京人還願意把羅嗦的名詞簡潔化了,「老」和「爺」就是如此。
  • 經營一家古玩店是怎樣的體驗?
    1.在古玩店的每一天基本上很無聊,有些古董看久了真的沒有感覺了(何況很多店裡都有高仿和做舊的贗品,糟蹋眼力)2.現在古玩店的一天,基本上沒事情就在刷微信朋友圈、群聊天中打發無聊時間,當然也有固定的一些一線鏟子朋友
  • 如果時光可以釀成酒,歲月會是微醺的詩,聊聊老北京的酒
    老北京人愛喝酒,不管有錢沒錢,只要端起酒杯,局氣的勁兒就情不自禁地上了頭。老北京最常見的酒是燒酒(也被叫做白酒)、黃酒和露酒。舊時老北京的街巷裡,經常可以看到被稱為「大酒缸」的小酒館,零售白酒,貯酒的器具是超大的酒缸。
  • 飯桌上的規矩您都知道嗎?忌一隻手放桌下
    老北京人好吃、愛吃、講究吃,但您知道嗎,老北京人也最講究飯桌上的規矩,如果小孩子不講規矩就會當場被打手。外國人管這叫餐桌文化,北京人管這叫禮貌。老北京人的飯桌規矩,反映出幾百年來養成的飲食文化風俗習慣,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老北京的價值觀念,自覺或不自覺地構築了具有禮、孝、德、教為內容的餐桌文化。
  • 大量古玩店倒閉,想生存只有3條路.
    1、古玩交易市場結構性的變化2、古玩城實體古玩店倒閉的真正原因3、古玩交易未來的方向和生存空間一、在古玩交易界,任何一種古玩銷售場景和古玩商業模式的崛起,背後都是有其需求決定,在搞明白古玩城實體店倒閉的原因之前,我們先要清楚古玩城實體古玩店是怎麼興起的。
  • 《故都風物》:老北京的那些風物人情
    各種名勝遺蹟去瞧過,一些所謂的老北京的「京味兒」也都見識過,可是總覺得這老北京似乎不是那麼一回子事兒,仿佛缺少了什麼韻味?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每一座城市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而以往的歷史痕跡卻變得越來越淡,北京這座城市也不例外。
  • 炸醬麵如何成為老北京的「看家飯」?
    可能有人會問,難道老北京的代表性食物不是烤鴨、醬菜或涮羊肉嗎?怎麼突然變成炸醬麵了?事實上炸醬麵看似普通,但在各種舊京的回憶錄裡,還真就是咱老北京的「看家飯」。老北京人吃東西認地方,比如住在西城的,吃醬一定買前門外六必居的、錦什坊街大鼎和的或者阜成門外大葫蘆的,一買就是四五斤。炸醬時用素油,頂好是小磨香油,其次是好花生油。炸醬的肉一定要用瘦多肥少的嫩夾心肉,作料只用蔥白兒和少許鮮薑末兒,並沒有其他什麼材料。
  • 壺嘴兒不能衝人,是規矩還是糟粕?
    于謙也在旁邊兒提點道:「這是規矩,得懂!」引發爭議的就是這個事兒,筆者特意去網上看了看評論,有的說:活了幾十年,茶壺嘴不能衝人還是第一次聽說;也有人說:不該把自己認為的所謂「規矩」強加給年輕人;更有人說:要是桌上坐滿人呢?茶壺嘴兒該衝誰?乾脆倒完水就把茶壺扔了算了!討論來討論去,有人總結了:這是封建糟粕,早就應該摒棄了。
  • 古玩店出5000元收購這樣的5分硬分,你能找到嗎?
    古玩店出5000元收購這樣的5分硬分,你能找到嗎?
  • 在北京,這叫規矩,懂嗎?
    誰都知道咱北京人規矩多 今天小編我就跟您聊聊咱北京那些不成文的規矩。 叫人的規矩 咱北京人的規矩,有一條就是叫人的規矩,您別看這簡單啊,嘴皮子一上一下的功夫,告訴您,這裡面的學問可大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