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老北京人飯桌上的老禮兒,光是使筷子的規矩就有很多,您都了解嗎

2021-01-16 網易

2021-01-12 22:47:15 來源: 北京範兒

舉報

  說到老北京的規矩,那就不得不說老北京人飯桌上的老禮兒,很多老北京的家裡,打小兒就會給孩子立下很多規矩。您要以為這些規矩是貼牆上或者編纂成冊的那種,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些規矩其實都是在飯桌上打出來的,而且一次就讓你記憶猶新,一記就是一輩子,絕不再犯,這一點小編是深有體會。

  

  小編身處在一個大家族,記得小時候,經常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飯。有一次小編感冒剛好,但時不時的還有點咳嗽,怎麼就那麼寸,正在吃飯的時候,嗓子眼突然特別痒痒,一不小心就咳嗽了出來。坐在一旁的老叔,直接撂下筷子,兇神惡煞的瞪著我說:「吃飯不能對著飯桌咳嗽,不知道嗎?要實在忍不住,扭過身衝著那頭咳嗽。」那時候小編也就是剛上幼兒園,就這一次,小編就記住了,不能對著飯桌咳嗽、打噴嚏。後來等到我自己有了孩子,也言傳身教的教會了他這個規矩。

  還有一次,小編在外邊瘋跑了一天,不說餓的前胸貼後背,也差不多了。回家這一路,聞著從各家飄出來的做飯的香味,更是飢餓至極,這麼說吧,當時的我真是看什麼都像包子。進了家門之後,怎麼那麼巧,奶奶做的肉龍剛端上桌,我過去就伸手抓了一個,就在我手尖剛要摸到肉龍的時候,一雙筷子就落在了我的手背上,那力道仿佛被兩根鋼筋打了一樣,疼的「啊」的一聲就把手收了回去。這時坐在一邊的老叔開口了:「洗手去!記著,吃東西沒有下手的,拿筷子夾,懂嗎?」以至於後來小編在飯店吃果盤的時候,都得先用筷子夾到跟前,再下手吃。因為這時,小編還經常惹得同桌人的嘲諷,說小編假乾淨,他們這是不知道我小時候都經歷了什麼啊。

  

  諸如此類的規矩還有很多很多,就單拿筷子這麼一件小事來說,就有很多避諱在裡邊,而且這種避諱大多與死人有關。首先普及一下筷子正確的擺放方式,筷子一定要豎著放,也就是筷子一頭衝著飯桌,一頭衝著自己。筷子千萬不能橫著放,因為那是給死人用的。過去只有在死人的靈前,才會在把筷子橫著放在碗上,老禮兒這叫「送魂兒」。

  

  第二個關於筷子的忌諱就是不能把筷子插在碗裡,很多小朋友飯吃到一半可能就嚷嚷著跑去喝水,為了省事,筷子就往大米飯中間一插,這是相當忌諱的。在北京這麼放筷子,叫「倒頭飯」,是祭祀死人的一種方式。

  

  第三個就是替別人布菜的時候,不能反手使筷子,什麼叫反手使筷子呢?比如您右手拿筷子,往自己懷裡遞筷子叫正手,往外則稱為反手。有的時候出於好心替同桌人布菜,尤其這位客人還坐在你的右邊,很多人圖方便,就會下意識的用了反手,這在北京的飯桌上是不允許的,因為只有在給死人「布罐」的時候,才用反手。

  

  第四個就是不能用筷子敲碗。如果是吃飯之前敲碗,這是要飯的。因為過去在北京街頭要飯的才沿街敲碗呢,一個是發出響動讓別人注意他,另一個就是打節奏唱數來寶。那如果是吃飽了之後敲碗呢,這也不行,在北京有這麼句老話,叫「吃飽了罵廚子」。過去老北京人下館子,如果這頓菜吃的不合心意,就會敲碗給廚子聽,這時候廚子就得出來給主顧賠禮道歉。當然這是在早年間,現在去飯店吃飯再不好吃,下次不來也就是了,可別敲碗,容易被打出去,時代不同了嘛。

  

  在老北京人的家裡,飯桌上的規矩真是大了去了,而且這種規矩是根深蒂固的,不僅自己要遵守,而且也看不得別人壞規矩,這可能就是傳承吧。您還知道哪些關於飯桌的規矩,或者愛飯桌上遇到過哪些奇葩事兒,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飯桌上的規矩您都知道嗎?忌一隻手放桌下
    老北京人好吃、愛吃、講究吃,但您知道嗎,老北京人也最講究飯桌上的規矩,如果小孩子不講規矩就會當場被打手。外國人管這叫餐桌文化,北京人管這叫禮貌。老北京人的飯桌規矩,反映出幾百年來養成的飲食文化風俗習慣,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老北京的價值觀念,自覺或不自覺地構築了具有禮、孝、德、教為內容的餐桌文化。
  • 壺嘴兒不能衝人,是規矩還是糟粕?
    有些是告訴您應該如何,但更多的是告訴您不能如何,所以規矩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禁忌。壺嘴兒(其實不論是茶壺還是酒壺)不能衝人這事兒,屬於飯桌上的規矩,或者說是飯桌上的忌諱。咱們國家,飯桌文化由來已久、根深蒂固,很多的事情都可以在吃飯的同時去談、去解決。咱不去討論這種文化的好壞對錯,總之在長久的積累之下,形成一套講究這是真的。
  • 在北京,這叫規矩,懂嗎?
    誰都知道咱北京人規矩多 今天小編我就跟您聊聊咱北京那些不成文的規矩。 叫人的規矩 咱北京人的規矩,有一條就是叫人的規矩,您別看這簡單啊,嘴皮子一上一下的功夫,告訴您,這裡面的學問可大著呢。
  • 郭德綱說茶壺嘴不能衝人:明明是餐桌禮儀,能說成是封建遺毒嗎?
    郭德綱說茶壺嘴不能衝人:明明是餐桌禮儀,能說成是封建遺毒嗎?于謙笑了,說:「這規矩,這得懂。」我們的古人很講究飯桌上的規矩。飯桌規矩,反映出幾百年來養成的飲食文化風俗習慣,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人們的價值觀念,自覺或不自覺地構築了具有禮、孝、德、教為內容的餐桌文化。
  • 老北京吃飯規矩多 「不剩碗底兒」重回餐桌
    說到吃,老北京人好吃、愛吃、講究吃,但也最講究飯桌上的規矩,相信不少在北京長大的孩子都經歷過在飯桌上因為不講規矩被長輩打手的經歷。老北京人的飯桌規矩,反映出幾百年來養成的飲食文化風俗習慣,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老北京的價值觀念,其中就有不少與勤儉節約有關。
  • 老北京話博大精深,管「死」就有幾十種叫法,您都知道嗎?
    作為生長在皇城根下的老北京,那家裡的規矩可以說是大了去了,就拿平常說話來說,絕對是一門藝術,茲要是能把老北京人說話這事琢磨明白,那情商指數就能直接拉滿了,這話一點不誇張。在北京,有很多詞都是禁語,比如鞋,因為跟邪同音,所以老北京人儘量避免說"鞋"這個字。
  • 老北京的旗人生活,就是這麼講究!
    旗人有很多規矩,很多講究。☟☟☟旗人對吃的講究旗人一日三餐都是非常講究的。先說說每天的早點。隨便一個打滷面,都是豐富的料:木耳,蘑菇,五花肉切薄片,配上幹黃花,最後再甩上一個雞蛋花。嘿!就倆字「地道」!再高檔一點的還要有雞胸,鴨胸,玉蘭片等等配料!
  • 藉助AI修復老北京百年前影像,古舊人物醒轉,那些老禮兒重現於世
    煙火俗氣燻繞的絕世皇城,100年時光倒轉,那些老禮兒重現於世時過境遷,滄海桑田,時光不可往復,一切逝去就都成為逝去,那些記憶在我們腦海裡風化殘破隨風飄走,然後那一代人的生命泯滅於世,就連風中破碎的記憶殘渣也再無遺留,所以後世的人們會說那一段過往已逝,於是成為歷史。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老祖宗留下的飯桌規矩!
    關於吃飯的規矩,想必每一個中國人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自孩童學著吃飯開始,家裡的長輩就會教給我們各種各樣的規矩,比如「食不言」、「不要吧唧嘴」、「不能將筷子豎插在碗碟之中」、」不能扒拉菜「、「長輩先動筷」、「不能用筷子敲碗」等等。
  • 看《什剎海》連續劇,了解老北京護犢子式的家庭教育
    《什剎海》中那老北京的地界兒,老北京的美食,老北京的老禮兒,以及自帶調侃風格的京腔京韻的聊天,無一不吸引我入勝。我真的大愛這部電視劇。話說莊家老三那上小學的兒子,在一次考試中,只考了八十多分,老三媳婦鳳兒拿著卷子正在劈頭蓋臉地說自己兒子,這時老三進屋,看著兒子一動不動地站著,媳婦那聲嘶力竭地指責,馬上摸著兒子頭,對媳婦說:八十多分還少呀,差不多得了。
  • 韓國飯桌上的這些規矩你要懂得.
    同我們國家相比是不是大有出入?他們所禁止的好像在我們看來都是不可思議,也就是這樣好像在韓國很少聽到有誰誰讓自己的父母委屈之類的報導,雖然也不是全都這樣的,但和我們相比起來要好多了呢,因為在他們的心裡長輩是最大的,要以德報恩!招待外賓時,要特別注意擺席,不得讓外賓感到不便或彆扭,最好能讓外賓帶著興致接受招待。 首先,要決定餐桌的形狀。
  • 趙麗穎吃飯用筷子扒拉菜引熱議,用筷子還有這9條規矩,你錯了嗎
    上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捏住,下面的筷子用虎口和無名指固定,中指在中間「運籌帷幄」。兩根筷子頭部合起,筷尖對準,很容易就能夾起食物了。我在法國留學時,發現有不少法國人,對中國的筷子非常感興趣。中餐廳裡,雖然都貼心的給每位顧客準備了刀叉,但還是有很多顧客,執意要用筷子。
  • 虎媽的這個規矩引發爭議……家有兒女必看
    「虎媽式餐桌規矩」引爭議:孩子的未來,一頓飯就看得見日前,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演員應採兒提出的「虎媽式餐桌規矩」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告誡兒子不要浪費食物;不可以把菜都轉到孩子面前,讓孩子先吃;不讓孩子在飯桌上擁有特權感:家裡不是餐廳,有什麼就吃什麼。
  • 老北京古玩店的規矩
    劉掌柜說,當時,老爺子們最擔心的就是他這個年輕的買賣人不懂規矩,上不了正道,所以灌輸最多的,是那些老規矩。「過去古玩行裡,信譽最重要。商會對會員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刨墳掘墓不許,賣假貨如有二次,便會被摘掉商會會員的牌子……」京城過去的古玩行商會是古玩權威機構,裡面都是行家,屬「內行領導內行」。出現買家和賣家對古玩的真假有異議時,由商會出面鑑定,出具結論,沒人不信服。
  • 老北京俏皮話
    ●  老北京人說話俏皮,還透那麼點「娛樂」,您聽:●「您當(音:Dang讀三聲)真求他哪,到裉節上丫褶溜子了。說真格的,咱爺們兒壓根兒就沒給丫當回事兒,等丫醒過夢兒來。● 「咱可是撒尿和(音:Huo讀二聲)泥長大的,要老為這點事日咕,還是站著撒尿的嗎,忒沒勁了。」●您瞧,都是在數落人,這話裡話外的透著俏皮和點兒浪當的勁兒。●老北京人幽默,話也幽默。就跟聽故事差不離兒。● 平日裡,北京人管愁眉苦臉叫「一臉舊社會」;要說這人相貌咋地是「對不起觀眾」或「有礙市容」;玩麻叫「修長城、碼長城」。
  • 飯桌上,沒教養的人會有這三種行為,家長早發現早幫孩子糾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其實不假,中國人都知道,談生意都是飯桌上談。 一個人的為人處世,人品性格,都是從吃一頓飯裡看出來的。
  • 舌尖上的京城——吃秋有爆肚
    最早在清乾隆年間就已有了,而最盛行於清末民國時期,舊京時街市中的飯館小吃店及設攤出售爆肚的很多,如在天橋有爆肚石,東安市場有爆肚王,東四有爆肚滿,什剎海有爆肚張都很著名,僅東安市場裡就曾有六七家呢!那著名的老字號爆肚馮最早曾在清光緒年間就開設過名為「金牛隆」的百年老店,人稱「爆肚馮」,素以爆肚脆嫩,作料爽口為人稱道,其水爆羊肚堪稱京城一絕。
  • 地道的老北京早點都有哪些?這些都是北京人的摯愛,充滿京味兒的早點!
    點擊上方藍字「指間味集」關注我們曾經有這麼一個笑話兒,話說90年代初的時候,傻老外們剛開始時興來北京旅遊,看什麼都覺得新鮮,聽什麼都覺得有意思
  • 老北京的八大樓,八大居,八大碗,您都清楚麼
    咱們老北京人特別喜歡八這個數字,不信,咱們就來數數,八大樓、八大居、八大堂、八大春、八大坊、八大祥、八大胡同、八大處、八大怪,甚至吃食都有八,比如咱們點心的京八件,宴席裡的八大碗。不光這些,連親王都是八大,八大鐵帽子親王都如雷貫耳吧,是不是都是八?
  • 應採兒回懟朱丹獲贊:吃飯的規矩,孩子得懂!
    眾所周知,郭德綱家規很嚴,關於吃飯的家規更是不少: 1、吃飯不能吧唧嘴; 2、全家人圍坐用餐,大人不動孩子不能動; 3、家裡有客要讓客人先上桌吃飯; 4、給客人添飯不能問:還要飯嗎?而是問:給您再添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