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點擊左上角藍字「新華美育」關注我們
2.點擊右上角···菜單欄,看到「設為星標」後輕點一下即可將新華美育加入星標
以上繪畫作品由商洛市山陽縣城區第二小學4年級2班 謝鴻展提供。
「虎媽式餐桌規矩」引爭議:孩子的未來,一頓飯就看得見
日前,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演員應採兒提出的「虎媽式餐桌規矩」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告誡兒子不要浪費食物;
不可以把菜都轉到孩子面前,讓孩子先吃;
不讓孩子在飯桌上擁有特權感:家裡不是餐廳,有什麼就吃什麼。
有其他嘉賓提出異議,覺得給孩子定了太多的規矩,有些「小題大做」了。
應採兒馬上表示:「這不是規矩多,這是基本禮儀。」
在另一檔綜藝節目中,應採兒也是將她的「虎媽式餐桌規矩」貫徹到底。
當兒子在吃飯時掉了滿桌飯粒,她馬上怒斥。
兒子吃完飯又隨手把筷子放桌上,應採兒嚴厲警告。
節目播出後,有網友對應採兒的「虎媽式餐桌規矩」紛紛點讚。
有網友評論:「現在父母給到孩子的『寬容』太多了,打的是寬容之名,行的卻是放縱之實。以至現在的孩子,自由有餘,教養不足。」
你家裡有餐桌規矩嗎?
你會教孩子餐桌規矩嗎?
教育學家尹建莉曾說:「父母是最好的老師,餐桌是最好的課堂,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只需要一頓飯,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教養。而一個人的教養又恰好決定了他未來的發展。
很多家長無視餐桌禮儀,對孩子不雅的吃相不以為然,甚至無底線地縱容。
卻不知道,餐桌並無小事。飯桌上的表現,體現著孩子的禮貌和規矩,更折射著孩子對他人的尊重,和其中蘊含的規則意識和自我約束。
在小小的飯桌上,最是能體現一個孩子的教養。而孩子的教養,往往暴露出了一個家庭的教養。
餐桌上的規矩不光體現孩子的教養,有時也關乎孩子的安全。
不久前有這樣一則新聞:武漢一個1歲半的小女孩,因為在吃飯的時候,邊走邊玩,不小心摔了跤,筷子插進嘴裡,深入顱內,並且還有2釐米插入了小腦。
萬幸的是,孩子經過搶救最終脫離了生命危險。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應該從小就教會孩子好好吃飯。
孩子常見的幾個吃飯「小問題」
孩子飯桌上有這些「壞表現」,家長一定要重視,對孩子的飯桌教育不容忽視,關係到孩子未來人際交往與處世之道。
很多孩子一上桌,就變成品鑑大師:這個不好吃、那個難吃死了、媽媽你怎麼不把魚刺剔乾淨、奶奶你包餃子為什麼不放肉?
看不到一絲一毫別人給他做飯的感恩,把全家圍著他的喜好做飯這件事當成了理所應當。
這時候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甚至包括你的父母,理所應當的為你做任何事。
平時家庭飲食也不要娃愛吃啥就做啥,或者刻意強調,這都是你愛吃的/都是專門為你準備的。
那些大人喜歡但孩子不喜歡的食物,也不需要避諱,孩子需要知道,這世界不是圍著他轉的。
02 吃獨食,不懂謙讓
還有很多人「偏愛」娃的方式是,孩子想吃啥就做啥,喜歡哪個就直接把盤子放在孩子面前。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我喜歡的理應放在我面前、而且只能是我的」吃獨食的習慣。
讓孩子不再吃獨食第一改變就是,不將孩子喜歡的飯菜單獨放在孩子面前。同時引導孩子觀察或者大人主動提及其他家人的愛好,比如,爸爸愛吃木耳,奶奶愛吃雞蛋。
不能讓孩子行事「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只有「看得見」別人,才不會那麼自私。
03 一邊吃飯一邊大吵大鬧
吃飯席間,孩子不顧及場合,隨便亂跑、吵吵鬧鬧。或者需要家長在身後又哄又追。
這種情況,需要家長及時糾正孩子吃飯習慣,如果孩子不肯好好吃,那就減少這頓飯,到下一頓飯之前不提供零食,並做些運動,讓孩子到下一頓飯時感到飢腸轆轆,便會認真吃飯,不再又吵又鬧。
其他還有像敲打餐盤、不等家人上桌就先行動筷的習慣,家長可以酌情糾正。
生活細節,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教養和素質。對於餐桌上的小禮儀,家長一定要從小給孩子培養。
吃得好、吃得精,父母們一門心思想著如何給孩子飯碗中添加營養,卻對孩子飯桌上的教養少有注重。
飯桌上的規矩和禮儀,看似沒什麼了不起,卻在一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中顯山露水。
各位家長
你家裡有餐桌規矩嗎?
你會教孩子餐桌規矩嗎?
本文由新華美育編輯整理,轉載自CC爸媽、洞見、女兒派、首都教育、中國網教育頻道。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