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凌洲業話,ID:lingzhouyehua】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近期,騰訊視頻推出一檔綜藝節目叫《德雲鬥笑社》。節目的收視率如何咱不知道,風評如何也沒關注,倒是聽說節目中的一個小細節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什麼細節呢?在第二期節目裡,德雲班主郭德綱與搭檔于謙,帶著年輕的相聲演員秦霄賢一起吃飯;要在飯桌上給孩子指點指點業務的意思;當菜還沒上桌的時候,秦霄賢主動給師父倒茶,倒完水之後,順手就把茶壺放在了桌上,壺嘴不偏不倚的正對著郭德綱;結果郭德綱對徒弟說:「你這茶壺嘴兒就這麼對著我呀?」秦霄賢顯然有些懵,趕忙提起茶壺不知道該怎麼放好。于謙也在旁邊兒提點道:「這是規矩,得懂!」
引發爭議的就是這個事兒,筆者特意去網上看了看評論,有的說:活了幾十年,茶壺嘴不能衝人還是第一次聽說;也有人說:不該把自己認為的所謂「規矩」強加給年輕人;更有人說:要是桌上坐滿人呢?茶壺嘴兒該衝誰?乾脆倒完水就把茶壺扔了算了!討論來討論去,有人總結了:這是封建糟粕,早就應該摒棄了。關於這個事兒呢,小凌是這麼看的:規矩就是規矩,生活當中存在著很多。有些是告訴您應該如何,但更多的是告訴您不能如何,所以規矩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禁忌。壺嘴兒(其實不論是茶壺還是酒壺)不能衝人這事兒,屬於飯桌上的規矩,或者說是飯桌上的忌諱。咱們國家,飯桌文化由來已久、根深蒂固,很多的事情都可以在吃飯的同時去談、去解決。咱不去討論這種文化的好壞對錯,總之在長久的積累之下,形成一套講究這是真的。
別的地兒咱也沒打聽過,反正這類的規矩在北京是很多的,比如八仙桌吃飯不能坐滿八個人,這叫大滿,不吉利;不管是給人倒茶、倒酒、還是盛飯盛湯,一定要正手、切忌反手;還有筷子不能豎著插飯裡、夾菜時不能上盤子裡亂扒拉、飯菜上桌前不能敲盤子敲碗等等,包括座位都有講究,請客吃飯,哪個是主位、哪個是客位,客位還分主客位和次客位。壺嘴兒不能衝人也是由來已久的說法,它的含義是:壺嘴衝人相當於罵人,尤其是別人到您家作客,壺嘴衝著客人表示不歡迎。不是有人說嗎:要是一桌坐滿了人怎麼辦?把壺扔了?太偏激了!首先,過去講究一些的,吃飯時會在旁邊、尤其是請客的主人身邊兒,會預備一個小桌,這叫接手桌,給人斟完茶、倒完酒,把壺放在小桌上,一個是避免放飯桌上礙事兒,另一方面就是避免這種現象發生,壺嘴兒一定時朝外的。就算是現在,沒這條件,那麼人跟人之間總有縫隙,不可能肩膀挨肩膀的坐吧?這一點郭老師也教給徒弟了:實在沒轍,反過來。
您說這些叫封建糟粕嗎?我認為不是!老話兒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雖然各種規矩的起源不一樣,有的是出於對人們某些行為的限制,有些是因為某種信仰而產生的禁忌,還有的是為了討彩頭、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餐桌上的規矩,更多是出於對別人的尊重,拿分座次這事兒來說,早就聽到有人將此批判為「封建殘餘的尊卑貴賤觀」。誠然,現代社會提倡人人平等,沒有尊卑貴賤之分;但是,起碼也該知道什麼叫長幼有序吧?放眼全世界、古今中外排座次的現象應該是無處不在吧?不分座次您覺得可能嗎?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是同事一起吃飯,就算是您請客,您讓您的頂頭上司坐末位、坐旮旯兒裡,您覺得合適嗎?您敢嗎?
所以說,有些時候,規矩即是體面。什麼叫體面?體面是身份,是光彩,也是體統。不管是為了您自己的體面,還是他人的體面!顧及自己的體面彰顯您的修養,照顧到他人的體面,那就叫禮貌、禮節。餐桌上的禮儀可是全世界都有的,真有人剛剛吐槽完自己國家的餐桌禮儀,馬上去讚美西餐飯桌上的講究,什麼牛排應該怎麼吃、紅酒應該怎麼倒、餐巾應該怎麼擺……,憑什麼自家傳統的就是窮講究、別人的就那麼高大上?做人不能太雙標了吧?壺嘴衝人這事兒,也許不大,只是個小細節。但既然有這講究,注意一下又能麻煩到哪兒去?又封建殘餘了?又糟粕了?合著別人家的叫禮儀,咱們這兒就那麼些糟粕?
至於說您不知道,或者說您那兒沒這說法,那這事兒是這樣:不知道的可以學,犯了忌諱也會有人告訴您。就如同秦霄賢一樣,他是哪兒人我不知道,或許他們那兒真就沒這講究,看得出來他是真不懂!這不就有師父、師伯在教給他嗎?這也是傳承啊!也是為他好啊!不管怎麼說,他現在跟北京說相聲,將來可能會長期在北京的文藝圈裡混。你們那兒沒這講究不要緊,畢竟北京有這忌諱,你不知道的話是可能要吃虧的。吃虧可能誇張點兒,起碼兒叫失禮,讓人說「這孩子沒規矩」。這就如同您到了某個地方,應該尊重人家當地風俗,您和某個民族或宗教的朋友相處,總要尊重人家的信仰是一個道理。
還有一點我不太理解,人家師父指點徒弟,有什麼可爭議的呢?人家爺兒仨吃飯,算是私人空間,如同家長在家教育孩子:我只要求我的孩子不能這樣,又嚷嚷著讓繞世界推廣。規矩是如何傳承下來的?不就是一代一代的言傳身教嗎?再說了人家郭老師說的還是很溫和的,並沒有封建家長作風,擺出一副「當面教子背後教妻」的態勢、劈頭蓋臉一通罵!後來琢磨了一下,爭議的來源可能有這麼幾方面:第一,的確是有人就是認為中國傳統禮儀、或者專門針對老北京的規矩,這些就是封建糟粕;第二,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我不待見你,就要噴你;第三,可能也與現在流行的「飯圈兒」文化有關,秦霄賢的粉絲們,覺得自家、那個叫什麼來著?咱也不懂,叫愛豆吧?反正覺得他挨說了,受委屈了,就不行了,不管對方是誰,噴他!那我覺得你們不應該從這兒噴,應該從倒水的時候就開始噴:現代社會人人平等,憑什麼讓我們家老秦給你倒水?要真是這樣的話,那我覺得這真不叫愛,而是在害他。
咱拋開飯圈兒文化不談,單說這個規矩,我個人認為,您不知道、或沒這講兒,沒問題,但沒必要去吐槽有這講究的地方或人;您可以不想遵守、也不想繼承,但用不著去攻擊堅持它的人,畢竟這不是什麼壞事兒。規矩就是規矩,無論您遵不遵守它都依然存在,而且規矩不同於法律,觸犯法律要受到制裁,不守規矩或許沒什麼大的代價;曾經有人說了: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不打破老的規矩怎麼創新、怎麼發展?但請不要偷換概念,那些被打破的、或將要被打破的,是那些不符合時代潮流的、禁錮了發展的規矩,而不是那些關乎體面、關乎禮節、禮貌的規矩。所以,那些老北京的禁忌也好,規矩也罷,但凡是與社交禮儀有關的,並不應該別視為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