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河劇作為日本NHK的一項「文化創造工程」,已經有53個春秋的歷史了。在5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大河劇由最初的輝煌,逐漸沒落下來,面臨發展的瓶頸。而最新播出的《真田丸》成為大河劇的亮點,可謂一挽狂瀾。《真田丸》的成功,既讓人們看到了大河劇的發展新路徑、新經驗,也讓大河劇的創作者不斷思考如何重現大河劇繁榮。
11月16日,日本NHK宣布2019年播出的大河劇將以奧運會為題材。著名編劇宮藤官九郎將操刀劇本。新劇的時間設定將從日本首次參加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的1912年到1964年舉辦東京奧運會的52年間,講述日本運動員們的奮鬥故事。與此同時,最近正在NHK熱播的大河劇《真田丸》一掃前幾年此類劇的陰霾,獲得巨大成功。
一、大河劇「起死回生」的探索——以《真田丸》為例
儘管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令人欣慰的是,今年NHK第55部大河劇《真田丸》重振收視,似乎讓開播90周年的日本NHK電視臺看到新希望。日本媒體認為,《真田丸》的成功表明,歷史劇「需要革新,才有出路」。
圖1 《真田丸》海報
從去年9月1日開機至今年10月27日結束拍攝,《真田丸》劇組共經歷了1年2個月。與拍攝同步,於今年1月10日開始播放的《真田丸》目前也進入高潮,將於12月18日迎來第50集大結局。在收視率方面,《真田丸》一舉扭轉去年大河劇《花燃》收視率新低(平均收視率12%)的頹勢:單集最高收視率20.1%,長期佔據同時段各電視臺節目收視榜首。
《真田丸》由主演《Legal High》和《半澤直樹》的「金牌偶像」堺雅人主演,搭配「人氣女神」長澤雅美,和兩位曾經的「大河劇」主演草刈正雄和內野聖陽,可見NHK是想借這部劇大翻身。該劇描述日本戰國時代末期,有「日本第一兵」之稱的武將真田信村的一生。編劇三谷幸喜除重現這一段歷史,同時在劇本創作上另闢蹊徑:增加了不少以往歷史劇中沒有的幽默臺詞,「插科打諢」讓全劇亦莊亦諧、節奏流暢,再結合主演們頗具現代感的「顛覆性」表演,獲得好評。
在此之前,日本NHK為了緩解觀眾的審美疲勞,想出了兩種辦法:一是偶像化,二是通過部分虛構讓故事更具戲劇性。不過「創造新的歷史視角」在故事情節上大量增加架空虛構成分,背離史實也招致了很大的非議。不少日本人甚至聲稱這種「宏大創作」但故事節奏緩慢的大河劇模式已經走進死胡同,而且耗資巨大,應該停拍。
《真田丸》的「意外」成功體現了「平衡性創新」:在演員陣容上儘量「老少搭配」,打破「御用演員」限制,但也不是一味地引入年輕偶像演員;在故事敘述上突出主線,增強觀眾的歷史「代入感」,但儘可能迴避可能引發爭議的手法。《真田丸》的成功為未來大河劇突破限制提供了一些經驗,對於自命「時代劇」的大河劇而言,適應時代的要求而勇敢改革才是生存之道。
二、何為「大河」?
「大河」其實是源自於法語「roman-fleuve」的意譯,指多部有共同的主題、人物或環境,但又各自獨立的長篇小說。小說的各部分不一定按時間或情節排列。更狹義的定義則認為符合上述定義,並且具有濃厚的歷史意識,以一個家族或時代為主題。這也正符合大河劇的故事歷史時間跨度長,人物關係複雜的特點。
其實,在1963年初代大河劇《花之生涯》上映時,大河劇還未被稱為「大河」,而是被稱為「大型時代劇」。次代大河劇《赤穂浪士》上映時,讀賣新聞把這兩部劇的故事比喻為「大和小說」,自此,「大河劇」這一稱呼沿用至今(而大河劇的製作方NHK則是在1977年的NHK系列劇15周年紀念節目「大河ドラマの15年」上首次使用大河這一稱呼)。
大河劇於每周日晚間七點播出四十五分鐘,一年製作約五十集;不過在1993年到1994年這兩年,則一共拍了三齣戲。主要是以歷史人物或是一個時代為主題,並且有所考證,屬於較嚴謹的戲劇,直到現在已經有五十部作品問世。主要題材多是大家愛看的戰國時代故事,其次則是幕末故事,改編自歷史小說的也不在少數。在選角方面多以實力派演員為主。
三、大河劇劇目創作及藝術特徵
(一)大河劇的拍攝模式
作為官方電視臺的投資作品,大河劇集合了日本最精良的影視戲劇人才以及各種史學、風俗學專家進行論證和通力合作,以最精良的服飾,最佳的燈光效果,最新研發的高清攝像機等器材進行最細緻嚴謹的拍攝。每一部大河劇的標題都是由知名的書法家進行題寫,每一集大河劇的結尾都是配合溫軟細膩的背景音樂對本集劇中發生的地點進行歷史知識的普及和介紹,由此亦可帶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而作為出演大河劇本身的演員也以此為榮,他們認定這就是他們本民族最高水準的影視作品,日本的電視劇播出制度和國內不同,大河劇是每周播放一集,從每年的1月開始遴選劇本和演員,經過半年的精心準備,到9月開機拍攝,第二年的1月開始播放,而同時下一年的大河劇劇本演員遴選工作也已經開始,攝製組的工作沒有中斷,一直持續到第二年8月的時候才關機完成。
(二)大河劇覆蓋的歷史
從1963年第一部大河劇《花之生涯》誕生開始,大河劇已經走過50多載的發展歷史。50多部大河劇當中,就劇情覆蓋的歷史來說,以戰國-安土桃山-江戶時代為背景的劇目最多,達到了25部,包括今年火熱的《真田丸》和明年將要播出的《女城主直虎》。
表1 從1963至2017年大河劇一覽
以平安時代為主要背景的
源義經(1966)、新平家物語(1972)、風與雲與虹(1976)、草燃(1979)、武藏坊弁慶(1986水曜時代劇)、炎立(1993)、義經(2005)、平清盛(2012)
以鎌倉-室町時代為主要背景的
太平記(1991)、花之亂(1994)、北條時宗(2001)
以戰國-安土桃山-江戶時代為主要背景的
太閤記(1965)、天與地(1969)、春之坂道(1971)、國盜物語(1973)、黃金的日子(1978)、女太閤記(1981)、德川家康(1983)、宮本武藏(1984水曜時代劇)、獨眼龍政宗(1987)、武田信玄(1988)、春日局(1989)、信長—日本國之王(1992)、琉球之風(1993)、秀吉(1996)、毛利元就(1997)、葵德川三代(2000)、利家與松(2002)、武蔵MUSASHI(2003)、功名十字路(2006)、風林火山(2007)、天地人(2009)、江公主們的戰國(2011)、軍師官兵衛(2014)、真田丸(2016)、女城主直虎(2017)
以江戶時代為背景的
赤穗浪士(1964)、最後的樅樹(1970)、元祿太平記(1975)、山頂的群像(1982)、八代將軍吉宗(1995)、元祿繚亂(1999)
以幕末-明治為主要背景的
花之生涯(1963)、三姐妹(1967)、龍馬來了(1968)、勝海舟(1974)、花神(1977)、獅子的時代(1980)、宛如飛翔(1990)、德川慶喜(1998)、新選組(2004)、篤姫(2008)、龍馬傳(2010)、八重之櫻(2013)、花燃(2015)
近現代三部曲
山河燃燒(1984)、春之波濤(1985)、命(1986)
日俄戰爭
21世紀特別大河劇—坂上之雲(2011)
資料來源:知乎網站
(三)字幕、旁白、方言特色
1.字幕
這裡的字幕不是翻譯的字幕,而是提示人物、地點、時間的字幕。尤其是歷史題材,對於時代背景、地點人物的介紹是必須的,不能奢求每一個觀眾都能在第一時間判斷出這個人的身份。在情節發展過程中,經常在新出現一個人物時給一個近鏡頭,然後停頓片刻,導演的意圖一定是在提示,這個人是誰,但我們還是不知道這是誰。然後有人叫他的名字,以為這下終於可以知道了,可對方稱呼的是那個人的字,比如湯生(辜鴻銘),卓如(梁啓超)。比如李鴻章,字少荃。有的人叫他少荃,有的叫李中堂。我們只能通過李中堂來判斷這是李鴻章,這個不便讓我們在看電視劇時,總是後知後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後來的大河劇都會交代劇情發生的年代、人物姓名,還有古人的字。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甚至決定了歷史知識的普及程度,當然前提是該劇經過一定歷史考證,可以相信。即使有些觀眾只是抱著看看玩玩的心態,必要的提示一定會更加吸引大家去關注,進而通過其他的方式來了解劇情,了解那段歷史,反過來更加投入到該劇當中。比如篤姬裡,幾本人物的提示,江戶京都大阪地點的字幕,歷史年代年號的標示,清清楚楚。同時增加了可信度,當你懷著一種在看真的歷史的態度在觀看時,其中心境不必贅言。
2.旁白
和字幕一樣,必要的旁白會讓觀眾對劇情有一個大概認識,即使是人人皆知的事實,簡要的敘說都不會顯得累贅,反而會有一種帶入作用。而對於那段歷史不熟悉的人而言,沒有旁白,就仿佛將自己置於原始森林中,一時找不到方向,進而有喪失興趣的可能。
3.方言
作為影視作品,日本同中國一樣推廣普通話,也就是推薦使用標準日本語。因此在一般影視作品中也不太支持方言的出現。但是作為表現民族文化傳統和地域特色的大河劇把「商業作品」同「文化工程」的概念區別開來,允許一定數量的方言存在。也就是說在劇中角色的主臺詞都是用標準日語進行對話的,而在某些小的場景和角色中會出現當地方言。例如大名和武士之間的對話往往都是標準日語來進行,一旦到了「民間」,一些村民和百姓的對話往往都是使用當地方言來表現,當然這種方言現象的存在也不是絕對的,特別是幕末時期西鄉隆盛這個角色在多部大河劇中都是操一口薩摩方言的。總之在整個大河劇中標準日本語是作為主體在進行,一定數量的方言起著點綴作用,雖然不多,但是這種點綴作用很重要,有助於增加日本各地人群的文化認同感,為此大河劇組往往會聘請多個地方的方言學專家作為方言指導。
四、大河劇曾經的輝煌
定位於「長篇歷史劇」和「大型時代劇」的大河劇系列始於1963年開拍,拍攝和播放貫穿全年。作為「集NHK全力打造的經典」,大河劇的拍攝已經成為每一年周而復始的大型「文化創作工程」,而且與日本各地文化弘揚和旅遊宣傳密切相關。
在電視媒體的黃金時代,大河劇深受日本人喜愛。1987-1989年的「經典三作」,即《獨眼龍政宗》、《武田信玄》和《春日局》,成為歷史收視率最高的三部大河劇。
圖2 《獨眼龍政宗》劇照
在海外,大河劇聲望很高,成為日本現代文化的符號之一。中國也有一些大河劇的擁躉,他們大多是日語學習者和ACG(動漫+遊戲)的愛好者。近幾年在中國觀眾中口碑較好的大河劇有《坂上之雲》《龍馬傳》和《風林火山》,這些劇通過網絡在中國走紅。
其成功之處,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首先,大河劇的外表華麗,服裝道具的考證是話語電影不能比擬的,這使得大河劇不光有歷史教育意義,且具有很大的觀賞性。大河劇的感情戲處理得較好,感染力強,這也使得日本人更容易入戲,也更能受到觀眾的喜愛。
其次,日本的大河劇多有名作,甚至可以當作半部日本史來讀。大河劇還有舞臺喜劇的底蘊,大河劇將民族文化和如畫的布景巧妙地融入劇中,非常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
再次,大河劇反映了一定時期的時代內容,映射出日本歷史的演變過程,尤其是日本宗族的興衰成敗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能讓日本人民了解其歷史,也讓外國人以電視劇的形式饒有興趣地看日本的歷史發展。
五、大河劇現今的徘徊及《真田丸》的創新
近年來,大河劇收視開始明顯下滑。日本戰國時代的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源平時期的平清盛、幕末時期的坂本龍馬……這些曾經的日本大河主人公,如今似乎很難吸引更多的觀眾。同時,一向號稱考據嚴謹的大河劇,也被頻頻指出劇中有與歷史不符之處,甚至是虛構,遭到了不小的非議。同時由於製作極其考究,成本不斷上漲,單集製作費用甚至突破6000萬日元(約388萬元人民幣)。而這些製作費用都是從NHK受信費裡面出,受信費又是國民買單,便使得付費收看的觀眾日益不滿。因此也出現了大河劇廢止論等極端言論。
1.《平清盛》
就收視率來看,2012年上映的《平清盛》,只有12.0%。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劇在歷代大河劇中製作費卻是最高的,達到平均每集6440萬日元。
導致當時《平清盛》收視率低迷的原因有很多。有作品色調陰暗,人物關係過於複雜等主觀原因,也有播放檔期與世界盃預選賽和倫敦奧運會撞車的客觀因素。而佔主導因素的,還應是《平清盛》的故事與熱血激烈的戰國時代或是幕末時代相比,缺乏對大多數觀眾的吸引力。
圖3 《平清盛》劇照
2.《軍師官兵衛》
2014年,由偶像組合V6的成員岡田準一所主演的大河劇《軍師官兵衛》開播之後收視並不理想。該劇以戰國時代為背景,描繪了支持豐臣秀吉一統天下的天才軍師黑田官兵衛的一生。其收視慘澹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條:
首先是旁白風格太過古老,觀眾紛紛反映旁白老套。雖然感覺是很有演技的旁白,但總覺得是在講述恐怖故事。
其次是一下子出現了太多人物,導致故事線尤為零散。比如第一集剛剛展開標題的內容,就立刻結束了,觀眾正期待這下周這一話題繼續展開,結果第二集一開始就出現了很多新人物,衝淡了對上周話題的集中講述,沒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很多觀眾也反應了黑田官兵衛冷酷無情的謀略家形象,與主演岡田準一給人留下的清爽印象不符。
第三點則是不夠討好女性觀眾,由於宮崎葵主演的《篤姬》收視成績良好,之後的大河劇都傾向於討好女性觀眾的方向進行製作,而《軍師官兵衛》講述的是比較男人的故事,這一轉變讓《篤姬》開始看大河的女性觀眾們接受不了,紛紛換臺。
圖4 1963-2012年大河劇的收視率一覽
資料來源:知乎網站
3.《真田丸》的創新與成功的因素分析
首先,在選角上,電視臺放棄了以往愛走的偶像路線,而啟用了演技派的雅人叔。
其次,在劇本上,NHK在2004年的《新選組》之後,時隔12年再次把三谷幸喜請來編寫全劇。三谷幸喜改變了以往劇本編寫的方式,增加了許多富有幽默型的臺詞和情節,使劇情詼諧輕快,帶給觀眾別樣的新意。
最後,在後期宣傳上,NHK調動了全臺的力量來為本劇做宣傳。兩位主演堺雅人和長澤雅美不僅上遍了NHK的各類談話節目,連旗下的旅行節目和紀錄片也根據《真田丸》每周播出的內容來採編相關環節。
六、迎接奧運的大河劇
2019年NHK大河劇將以「奧運」為主題,由宮藤官九郎擔當編劇。他2013年憑《海女》為NHK開創晨間劇的新熱潮。故事會由日本人初次參加奧運會的明治時代,到1964年東京主辦奧運,橫跨50年,帶出一部不同的人被戰爭政治經濟翻弄的群像劇。
經驗豐富的編劇,結合主題的貼近本國百姓、故事創作形式的創新,再加上迎奧運的熱潮,19年的這部大河劇可謂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拍攝消息公布後,許多大河劇粉絲都對此抱著極高的期望。這部奧運題材的大河劇也註定會給日本大河劇注入新鮮的血液,同時也為以後的劇目提供更多可以參考借鑑的經驗。
圖5 《海女》劇照
參考文獻:
[1]盧昊.拯救大河劇靠偶像?[N].環球時報,2016-10-31(12)
[2]日本每日體育[N],2016-10-27
[3]百度百科
[4]夏城南.大河劇,如何取悅90後?[J].2015-08-02
[5]360百科
[6]劉嶽.談日本的大河劇[J].2012-02-08
[7]http://yule.sohu.com/20140123/n394033221.shtml[EB/OL],2014-01-23
[8]http://movie.mtime.com/212432/reviews/7942643.html [J/OL],2016-01-19
版權所有:《京師文創周刊》,如有轉載或引用請註明出處
-
《京師文創周刊》感謝您的關注!歡迎分享,可點擊右上方並「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誠邀關注,長按識別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