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稜軍刺並非是我國所獨有,早在二戰時期就有國家大量使用。只不過三稜刺刀有點明顯,缺點也同樣明顯,所以各國都逐漸放棄了使用,而我軍一直使用了40多年之久。
三稜軍刺的三大優點
首先,三稜軍刺因為其本身材質堅固,並且重量想比起普通刺刀要輕很多,所以在誕生初期備受各國軍方喜愛。
另外,三稜軍刺呈扁三角形,刺刀身上又有血槽可以放血,這樣一來就導致軍刺所刺的傷口很難癒合,被刺者一旦被救援不及時的話就會流血過多而死,可以對敵方造成有效殺傷。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有過拼刺經驗的人會知道,刺刀進去雖容易,但拔出來比較難。因為刺刀刺入人體後,造成血壓突然改變,肌肉會劇烈收縮而會緊緊夾住刀面。
一般說來,戰場上的拼刺都是肉搏混戰,你拔不出刺刀的期間,就很可能被敵人刺中刺死。
而三稜軍刺因特殊設計,不容易被肌肉夾住,比較容易拔出刺刀。
三稜軍刺並沒有那麼神乎其神
不過三稜軍刺既有優點也有難以彌補的缺點:三稜軍刺雖然可以有效造成殺傷,但除了刺的作用比較突出外,刀具本身的其他功能,比如削、砍、劈等作用比較弱小。
而在現代信息化、機械化戰爭中,刀具已經不再是殺傷敵軍的手段,起到更多的是野戰行軍的輔助作用,故而三稜軍刺逐漸沒落,並被拋棄。
最後一點,三稜軍刺在二戰後期被各國放棄使用還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而且民間故事及影視作品對其有所誇大,故而給人們一種所向無敵的錯覺,真實情況並沒有那麼神乎其神。
三稜軍刺的歷史淵源:
放棄使用三稜軍刺好像有點可惜,它的歷史淵源非常遠,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時期的王朝時期。根據史料記載,周王在東徵之際曾使用過一種叫「錡」的兵器,其形狀功能和近現代的三稜軍刺非常相近,可以說是三稜軍刺的先祖級武器。但「錡」在後世王朝中卻被拋棄不用,究竟是什麼原因尚且未知,有待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