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每遇告知是「滿族」時,總會被問:是否在旗?是否「正旗」?哭笑難言。只好整理如下資料,以饗朋友:
公元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已經統一建州各部,按當時的戶籍編制為:300人一「牛錄」,是一個戶口單位。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即為一「旗」,每旗約7500人。這種建制早在女真(後改滿)時就已形成,是兵民一體、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萬曆年間漸為完善。
初建時是「黃、白、紅、藍」四旗,到了公元1615年(明萬曆四十三年),又增建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前者稱「四整」(注意,不是正),後者稱「四鑲」,合稱為「八旗」。其成員均稱為「旗人」或「旗下人」。
滿洲統一中國時,為加強軍事管理,由清帝親統其中整黃、整白和鑲黃為「上三旗」,其餘五旗由滿洲貴族統領,稱為「下五旗」。公元1635年,清天聰九年皇太極時,統一了蒙古各部,將蒙古二十四部編為四十九旗,察哈爾部編為八旗,隸屬清帝,設立了「蒙古八旗」;1642年(清崇德七年),有漢軍投附,又設立了「漢軍八旗」。
康熙年間,又將蒙古達呼爾、索倫、陳巴爾虎、鄂倫春編為「打牲八旗」;雍正十年,清廷挑選索倫、達呼爾、陳巴爾虎、鄂倫春三千精兵駐守呼倫貝爾,稱為「索倫八旗」;從康熙初年到乾隆十九年,又將依附的扎哈沁、明阿特、厄魯特、烏梁海等部,編稱為「遊牧八旗」。
清廷設中央八旗都統衙門掌管八旗兵,地方督撫無權調徵。滿清統一中國後,八旗兵分為守衛京師的「禁衛兵」和駐防各地的「駐防兵」。禁衛兵分「郎衛」和「兵衛」,郎衛選「上三旗」中才武高強者入值禁中,由領侍衛府統領;兵衛由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健銳營、火槍營等組成。八旗兵在京者全居於內城,分左右兩翼。左翼為鑲黃旗在安定門內,整白旗在東直門內,鑲白旗在朝陽門內,整藍旗在崇文門內;右翼為整黃旗在德勝門內,整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紅旗早阜城門內,鑲藍旗在宣武門內。總兵力為六萬人。
後來,由於中原文化的影響,旗人有了八大姓:佟、關、馬、索、祈、富、安、郎。其他不在八大姓的也不能說就不是真正的滿人,因為種種原因,也有諸如:李、劉、張……等姓的出現。
一、稱謂
滿族其實不叫滿族,正確的叫法應該是「滿洲族」。自從1635年10月13日(農曆)清太宗皇太極下諭,將「女真」更名為「滿洲」後,滿洲族人就沒再給自己改過名字。 但到了近代,由於各種原因,滿洲族被改稱為「滿族」。但,在滿族人自己的語言——滿語中, 「滿洲」(音譯)(manju 拉丁轉寫)二字從未變過。所以,請滿族人記住,自己本應叫「滿洲族」。
但一提到「滿洲」二字,人們普遍會聯想到偽滿洲國,這個恥辱的名號。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普通的場合沒必要刻意說自己是「滿洲族人」,以免引起誤解。但內心一定要記住自己是「滿洲」族人,不是「滿族」人。可能有人會覺得沒必要糾纏這一字之差,但,對每一個滿洲族人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字之差,其中寓意深遠,切記,切記。
二、額娘
幾乎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把滿語的「母親,媽媽」讀做「額娘」(e,niang)了。如電視劇《康熙王朝》就是這麼讀的。那麼「額娘」在滿語的讀音中到底對不對?我們的回答,讀成「額娘」肯定是不對的。滿語根本無「e niang」這個讀音的詞。但卻有個和它相近的讀音的滿語詞「e nien」(是一種動物!)。不能因為大家都這麼讀了,讀得年頭多了,就可以把「母親,媽媽」讀做「額娘」(一種動物!)。這種讀法,對於正在說著滿語的滿族同胞來說,真是哭笑不得~
那麼滿語「母親,媽媽」的正確讀音是什麼樣的呢?1-額莫(e me);2-額聶(e nie);3-訥訥(ne ne),都是對的。現在你如果走進滿族村還能聽到許多人管媽媽叫訥訥(ne ne).滿族同胞都能證明,絕對沒有管「母親,媽媽」叫「額娘」的。滿族人現在都用「額莫」或「訥訥」代表滿族的「母親,媽媽」。電視劇中的稱謂應該按照生活中的滿族人使用的稱謂加以修正!電視劇中「皇額娘」也應該改成「皇額莫」,才是正確的!
《康熙王朝》三十五集--蒙古孩子阿密達稱呼他的母親藍齊兒「額娘」也不對,因為至今蒙古人稱母親同滿族人一樣,也是叫「額莫」(e me),而不是叫「額娘」。①
我的阿瑪在我小時候口授我媽媽的叫法便是「訥訥」。
三、旗籍
這裡有三個問題要說明。
1)不是說「自己是哪個哪個旗的,就表明自己很高貴。」說句不太嚴格的話,只要是滿族人,就一定是屬於某個旗的②,也就是說,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有自己的旗籍的。八旗只是一種組織形式,而非什麼高貴地位的象徵。
2)不是說「屬於正黃旗姓愛新覺羅的人就都是皇族。」恰恰相反,如果一個人自稱姓愛新覺羅,還自報屬於正黃旗,那他八成是遠遠遠遠支了。近支是不入上三旗③的,皇帝的兒子(除登上龍位的以外)全部都是入的下五旗。所以以後有人攀龍附鳳,愛慕虛榮自稱是正黃旗還姓愛新覺羅的,大家要多想想了。而且,再附帶說一句,上三旗人並非都是貴族,下五旗也並非都是平民。所以,即使現在哪位自稱是正黃旗的人,也不一定就值得賣弄的,祖上或許也就是一平民,呵呵。
其實即使這樣,民間自稱是正黃鑲黃的也不在少數。而且多是老人說不清自己的旗籍了,就隨口說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兩黃旗。抑或是年輕一代在自己旗籍無法考證的情況下,自己「杜撰」一個出來。所以,縱觀網絡,「兩黃旗」人士呈壓倒性多數啊,呵呵。
3)其實正藍旗,正黃旗中的「正」字也屬誤讀。本應作「整黃旗」、「整紅旗」、「整白旗」、「整藍旗」才對啊。
當然,這我本人還是持「知道就好,無需刻意跟普通人講,『自己是zhěng藍旗的』,但心裡一定要牢記正確的讀法。」遇到可以深入談這個的情況,也不妨說一說,以正視聽。
四、格格
影視劇看多了的人,多半對這詞兒不陌生。自詡為格格的人也不少。那麼這「格格」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摘錄數段說的比較全面的,大家自己看看便明了了。咳,當下的影視劇啊。無語。
「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
清朝前身「後金」初年,國君(即「大汗」)、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均稱「格格」,無定製。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即中宮)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
「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順治十七年(一六六零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一、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
三、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
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
五、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
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已經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格格」了,一般均稱為「公主」。
其實,從民間習俗來看,格格只是滿族女子的一種稱呼,等於是我們所說的小姐,姑娘之類的,就是女孩,不是貴族女子也可以稱為格格。格格一般都是未出嫁前,但出嫁後身邊熟悉的人仍然叫其格格也有可能,總之基本是小姐的意思。一句話,「格格」並非公主,無尊貴之意。隨便叫了哈~其實清宮戲裡還有很多誤人子弟的地方,看著真讓人無語,比如女子請安時甩手帕子那一出,要是放當年,還不拖出去斬了。
五、炎黃
滿族人不是炎黃子孫,滿族人有自己的祖先,別認錯了祖宗。滿族的文化自然也不屬於華夏文明,但滿族文化屬於中華文明。關於滿洲先世的情況,可以追述到數千年以前,那時,滿洲的先世生活在現今的貝加爾湖一帶,後族群順著黑龍江向東方挺進,此後,黑龍江上、中遊兩岸就有了滿—通古斯人的足跡,他們當中的—部分又逐漸向東和向南遷徙,以至於白山黑水間都成為了滿—通古斯人的居住區域。不僅滿族如此,其他少數民族也基本都有自己的祖先。沒聽哪個蒙古人說自己是炎黃苗裔的。
注釋:
①此段文字是遼大教授完顏*古爾金撰寫,發表於《瀋陽滿族通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微信右上角的按鈕,對本文進行分享
推薦你好友添加微信朋友吉祥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