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八旗」——對滿族誤讀的一點說法

2021-02-23 吉祥滿族

本人每遇告知是「滿族」時,總會被問:是否在旗?是否「正旗」?哭笑難言。只好整理如下資料,以饗朋友:

公元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已經統一建州各部,按當時的戶籍編制為:300人一「牛錄」,是一個戶口單位。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即為一「旗」,每旗約7500人。這種建制早在女真(後改滿)時就已形成,是兵民一體、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萬曆年間漸為完善。

初建時是「黃、白、紅、藍」四旗,到了公元1615年(明萬曆四十三年),又增建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前者稱「四整」(注意,不是正),後者稱「四鑲」,合稱為「八旗」。其成員均稱為「旗人」或「旗下人」。

滿洲統一中國時,為加強軍事管理,由清帝親統其中整黃、整白和鑲黃為「上三旗」,其餘五旗由滿洲貴族統領,稱為「下五旗」。公元1635年,清天聰九年皇太極時,統一了蒙古各部,將蒙古二十四部編為四十九旗,察哈爾部編為八旗,隸屬清帝,設立了「蒙古八旗」;1642年(清崇德七年),有漢軍投附,又設立了「漢軍八旗」。

康熙年間,又將蒙古達呼爾、索倫、陳巴爾虎、鄂倫春編為「打牲八旗」;雍正十年,清廷挑選索倫、達呼爾、陳巴爾虎、鄂倫春三千精兵駐守呼倫貝爾,稱為「索倫八旗」;從康熙初年到乾隆十九年,又將依附的扎哈沁、明阿特、厄魯特、烏梁海等部,編稱為「遊牧八旗」。

清廷設中央八旗都統衙門掌管八旗兵,地方督撫無權調徵。滿清統一中國後,八旗兵分為守衛京師的「禁衛兵」和駐防各地的「駐防兵」。禁衛兵分「郎衛」和「兵衛」,郎衛選「上三旗」中才武高強者入值禁中,由領侍衛府統領;兵衛由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健銳營、火槍營等組成。八旗兵在京者全居於內城,分左右兩翼。左翼為鑲黃旗在安定門內,整白旗在東直門內,鑲白旗在朝陽門內,整藍旗在崇文門內;右翼為整黃旗在德勝門內,整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紅旗早阜城門內,鑲藍旗在宣武門內。總兵力為六萬人。

後來,由於中原文化的影響,旗人有了八大姓:佟、關、馬、索、祈、富、安、郎。其他不在八大姓的也不能說就不是真正的滿人,因為種種原因,也有諸如:李、劉、張……等姓的出現。

一、稱謂

滿族其實不叫滿族,正確的叫法應該是「滿洲族」。自從1635年10月13日(農曆)清太宗皇太極下諭,將「女真」更名為「滿洲」後,滿洲族人就沒再給自己改過名字。 但到了近代,由於各種原因,滿洲族被改稱為「滿族」。但,在滿族人自己的語言——滿語中, 「滿洲」(音譯)(manju 拉丁轉寫)二字從未變過。所以,請滿族人記住,自己本應叫「滿洲族」。

但一提到「滿洲」二字,人們普遍會聯想到偽滿洲國,這個恥辱的名號。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普通的場合沒必要刻意說自己是「滿洲族人」,以免引起誤解。但內心一定要記住自己是「滿洲」族人,不是「滿族」人。可能有人會覺得沒必要糾纏這一字之差,但,對每一個滿洲族人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字之差,其中寓意深遠,切記,切記。

二、額娘

幾乎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把滿語的「母親,媽媽」讀做「額娘」(e,niang)了。如電視劇《康熙王朝》就是這麼讀的。那麼「額娘」在滿語的讀音中到底對不對?我們的回答,讀成「額娘」肯定是不對的。滿語根本無「e niang」這個讀音的詞。但卻有個和它相近的讀音的滿語詞「e nien」(是一種動物!)。不能因為大家都這麼讀了,讀得年頭多了,就可以把「母親,媽媽」讀做「額娘」(一種動物!)。這種讀法,對於正在說著滿語的滿族同胞來說,真是哭笑不得~

那麼滿語「母親,媽媽」的正確讀音是什麼樣的呢?1-額莫(e me);2-額聶(e nie);3-訥訥(ne ne),都是對的。現在你如果走進滿族村還能聽到許多人管媽媽叫訥訥(ne ne).滿族同胞都能證明,絕對沒有管「母親,媽媽」叫「額娘」的。滿族人現在都用「額莫」或「訥訥」代表滿族的「母親,媽媽」。電視劇中的稱謂應該按照生活中的滿族人使用的稱謂加以修正!電視劇中「皇額娘」也應該改成「皇額莫」,才是正確的!

《康熙王朝》三十五集--蒙古孩子阿密達稱呼他的母親藍齊兒「額娘」也不對,因為至今蒙古人稱母親同滿族人一樣,也是叫「額莫」(e me),而不是叫「額娘」。①

我的阿瑪在我小時候口授我媽媽的叫法便是「訥訥」。

三、旗籍

這裡有三個問題要說明。

1)不是說「自己是哪個哪個旗的,就表明自己很高貴。」說句不太嚴格的話,只要是滿族人,就一定是屬於某個旗的②,也就是說,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有自己的旗籍的。八旗只是一種組織形式,而非什麼高貴地位的象徵。

2)不是說「屬於正黃旗姓愛新覺羅的人就都是皇族。」恰恰相反,如果一個人自稱姓愛新覺羅,還自報屬於正黃旗,那他八成是遠遠遠遠支了。近支是不入上三旗③的,皇帝的兒子(除登上龍位的以外)全部都是入的下五旗。所以以後有人攀龍附鳳,愛慕虛榮自稱是正黃旗還姓愛新覺羅的,大家要多想想了。而且,再附帶說一句,上三旗人並非都是貴族,下五旗也並非都是平民。所以,即使現在哪位自稱是正黃旗的人,也不一定就值得賣弄的,祖上或許也就是一平民,呵呵。

其實即使這樣,民間自稱是正黃鑲黃的也不在少數。而且多是老人說不清自己的旗籍了,就隨口說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兩黃旗。抑或是年輕一代在自己旗籍無法考證的情況下,自己「杜撰」一個出來。所以,縱觀網絡,「兩黃旗」人士呈壓倒性多數啊,呵呵。

3)其實正藍旗,正黃旗中的「正」字也屬誤讀。本應作「整黃旗」、「整紅旗」、「整白旗」、「整藍旗」才對啊。

當然,這我本人還是持「知道就好,無需刻意跟普通人講,『自己是zhěng藍旗的』,但心裡一定要牢記正確的讀法。」遇到可以深入談這個的情況,也不妨說一說,以正視聽。

四、格格

影視劇看多了的人,多半對這詞兒不陌生。自詡為格格的人也不少。那麼這「格格」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摘錄數段說的比較全面的,大家自己看看便明了了。咳,當下的影視劇啊。無語。

「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

清朝前身「後金」初年,國君(即「大汗」)、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均稱「格格」,無定製。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即中宮)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 

「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順治十七年(一六六零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一、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

三、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

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

五、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

   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已經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格格」了,一般均稱為「公主」。

其實,從民間習俗來看,格格只是滿族女子的一種稱呼,等於是我們所說的小姐,姑娘之類的,就是女孩,不是貴族女子也可以稱為格格。格格一般都是未出嫁前,但出嫁後身邊熟悉的人仍然叫其格格也有可能,總之基本是小姐的意思。一句話,「格格」並非公主,無尊貴之意。隨便叫了哈~其實清宮戲裡還有很多誤人子弟的地方,看著真讓人無語,比如女子請安時甩手帕子那一出,要是放當年,還不拖出去斬了。

五、炎黃

滿族人不是炎黃子孫,滿族人有自己的祖先,別認錯了祖宗。滿族的文化自然也不屬於華夏文明,但滿族文化屬於中華文明。關於滿洲先世的情況,可以追述到數千年以前,那時,滿洲的先世生活在現今的貝加爾湖一帶,後族群順著黑龍江向東方挺進,此後,黑龍江上、中遊兩岸就有了滿—通古斯人的足跡,他們當中的—部分又逐漸向東和向南遷徙,以至於白山黑水間都成為了滿—通古斯人的居住區域。不僅滿族如此,其他少數民族也基本都有自己的祖先。沒聽哪個蒙古人說自己是炎黃苗裔的。

注釋:

①此段文字是遼大教授完顏*古爾金撰寫,發表於《瀋陽滿族通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微信右上角的按鈕,對本文進行分享

推薦你好友添加微信朋友吉祥滿族

相關焦點

  • 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發展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滿族在入關前對於騎射文化更多是從民俗、生產和軍事的角度加以提倡,而其成熟是在入關之後通過制度的手段加以固化。13世紀初期,女真諸部「無市井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
  • 八旗是清代特有的嗎?抬旗、出旗是什麼意思?
    上次還允許「自願」,這回壓根沒有「自願」這個說法,你說我不出旗成不成呢?不成,直接採取強制性措施。大批漢八旗自此被掃地出門,自個兒願做點啥做點啥去吧,皇糧這口飯您就甭合計了!抬旗與出旗是八旗制度演變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現象。它對包衣乃至八旗本身的影響,更非同小可。當然這都是滿族統治者的決定及所頒布一系列政策的結果。
  • 「滿族」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其革命目的,雖然在於推翻清政府,但早期動員手段,卻宣揚以種族革命驅除作為「韃虜」的「滿族」。今天看來,把清朝在東亞大陸的崛起僅視為「明清鼎革」,視為(落後的)滿族文明破壞了(先進的)漢族文明,不但根本無視清朝在政治、社會、文化諸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把近代才發明的「民族」和「進化」概念硬套到歷史身上。更進一步說,是消解17世紀以來「中國」概念既有的演化。
  • 滿族歷史來源是什麼?為何會有女真是通古斯人的說法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上開始流傳了滿族是通古斯人的說法。但實際上,現在根本就沒有通古斯人和通古斯族的說法,通古斯只是作為一個語系出現。而這也正是滿族和通古斯的關係,因為,滿族語屬於滿-通古斯語族的南部分支,而滿-通古斯語族則屬於是屬於阿爾泰語系。
  • 八旗子弟今何在?
    清朝末年,許多「旗下人」都不思進取,非常會享樂,男的打茶圍,蓄畫眉,玩票〔非職業演員從事戲曲表演),賭博,鬥蟋蟀,放風箏,玩樂器,坐茶館,八旗子弟,一天到晚圍繞著吃喝玩樂,崇尚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不能自拔。八旗子弟,現在已經成了遊手好閒,紈絝流氓子弟的代名詞。須知當年的八旗軍是英勇善戰,戰功彪炳的軍隊組織。
  • 大清僅存的正宗八旗後代,恪守滿族文化,為保血脈純正不娶平凡人
    愛新覺羅·棠就在此列,他將自己稱為「大清現存僅有正統八旗後人」。這位老闆名叫愛新覺羅·州棠,這身裝扮,這個裝修據他所說也不是什麼噱頭,而是符合他身份定位的情景。是的,這位老闆把自己定義為皇族後裔,如果大清未亡,州棠現在就是個王爺。為了符合身份認知,州棠特地從東北購買了幾套滿族服飾,被以此為模板找人定製了符合滿制規格的十套服飾,都以明黃為主,從頭到腳一應俱全。
  • 滿族八大姓都改了什麼漢姓?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那英是滿族正黃旗
    那麼這些姓氏都改為了什麼漢姓呢?第一,佟佳氏。在滿清中算是比較盛名的了其氏族甚繁,支系眾多,各旗滿洲旗分均有分布。實際上佟佳氏屬於漢人,原本姓佟,後來滿人入關後,將這個姓氏納入到漢八旗當中,後來佟就被改為了佟佳氏,在歷史上佟佳氏出過很多的名人,比如說清太祖元妃,順治帝孝康章皇后,還有康熙孝懿仁皇后、愨惠皇貴妃等等。後來佟佳氏改為了佟、童、仝等漢姓。第二,馬佳氏。
  • 興也八旗,敗也八旗,清初皇室權力傾軋中的納蘭家族
    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把眾多蒙古降眾合編在八旗滿洲下,一部分蒙古人正式編成八旗蒙古即「蒙古八旗」。從天聰五年(1631年)到崇德七年(1642年),又逐步編建了「八旗漢軍」。這時候八旗組織的三大部分才最後完成: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統屬於同一社會政治組織「八旗」之下。
  • 清朝的八旗制度嚴格到什麼地步?權勢滔天的和珅也要給旗主磕頭!
    這句不得不提金爺的身份了,他當年是正紅旗的旗主,是正紅旗和珅的主子,正是因為八旗制度的嚴格性,所以金爺他有資格說這話。 八旗制度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是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
  • 八旗格格
    有人問起滿清的八旗歷史由來,沒人能說的清楚了。當時我想起去年十月份拍了一組環境人像片,拍攝時當場的攝影師就有人說,這組人像片的裝扮、表演等有點象「八旗子弟」。就想利用這組片子把滿清的八旗建制搞清楚,因為滿清政府統制的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264年的歷史。
  • 滿族來自哪裡?滿族的族源來歷略考,滿族的確是女真人
    滿族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是關於滿族的族源一直都是爭論的焦點,一些人說,滿族人並非是金代女真人的後裔,同時說,滿族人和通古斯一詞有何某種關聯。那麼,什麼是女真人?什麼又是通古斯,本文追溯滿族的源流,最初發布於天涯論壇。
  • 清初八旗制度的優勢在哪?
    滿族是清朝的統治民族,八旗軍隊是清朝軍隊的核心部分,八旗制度是滿族軍政合一的管理機構和社會組織。那麼,八旗制度的優勢在哪?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完善了過往氏族圍獵組織,創建了八旗制度。
  • 舊時滿族為什麼分為上三旗下五旗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
  • 清朝八旗制度,哪一個旗是老大,他們排名的依據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大清滿族分為八旗,滿族成員也被稱之為「八旗子弟」,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八旗是那八個,是怎麼來的,他們之中誰是老大,具體是如何排名的!八旗制度的起源,和滿族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八旗」最初只是女真族的一種狩獵組織,剛開始的時候,只有兩旗。分別是努爾哈赤、舒爾哈齊兄弟兩人率領的黃旗和黑旗。後來,因為夜間狩獵,黑旗過於不明顯,於是改為藍旗。隨著女真族的壯大,人口增多,疆域增大,為了便於管理,努爾哈赤又成立一個白旗,由長子褚英擔任旗主。
  • 清朝八旗你懂多少
    因為當時的八旗制度,使得漢臣與滿臣有所區別,臣多半是漢臣的自稱,滿臣則自稱"奴才"。"奴才"聽起來雖然像是低賤的奴僕的稱呼,但實際上它的社會地位卻比漢臣高,故自稱為奴才,可要覺得很光榮呢!那麼,什麼是"包衣"呢?包衣,全稱為"包衣人",又稱"包衣佐領管領下人"。它是指在八旗制度下世世代代皆服役於皇帝或皇家宗室的一種奴僕群體,曹雪芹就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屬於正白旗包衣。
  • 清軍入關後,滿族文化對北京城有什麼不可逆轉的改變?
    清朝建立後,北京成為了滿族首要的聚集地。滿清在北京實行了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東城、西城的內城,是只允許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居住。而原來內城的漢、回等族被遷到城外,也就相當於今天的崇文、宣武兩區。原本北山黑水的少數民族,隨著一代代的繁衍,已然發展成了北京城裡的」土著「。
  • 關曉彤是滿族,她的祖上是哪一旗?和瓜爾佳氏有何關係?
    很多熟悉關曉彤的朋友都知道,關曉彤是滿族,說到這裡,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想必很好奇:關曉彤的祖上是滿族哪一旗呢?八旗分別是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和鑲藍旗,又分為滿洲八旗、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所以,在清代旗人不一定是滿族人,也可能是漢族人或蒙古族人。關曉彤是滿族人,她的祖上是滿洲旗人,屬於正白旗。
  • 關曉彤是滿族哪個旗
    在滿族共同體形成時期,其姓氏是多音節的,用漢字寫就是二個或二個以上漢字共同組成。1912年,清帝退位後,長期不學無術的八旗子弟沒有其他生存技能,對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做小商販是唯一的出路。溥傑自傳裡的說法:「時常聽說滿族到處受排斥,皇族改姓金。瓜爾佳氏改關姓,不然就找不到職業。」清朝滅亡後,滿清貴族改成13個普通的漢姓,您是皇族血統嗎?
  • 清朝滅亡後,八旗子弟改了哪些姓氏?這幾個姓氏,八成是八旗子弟
    根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瓜爾佳氏、鈕祜祿氏、赫舍裡氏等八大姓,是滿清最為顯赫的八個姓氏,它們的銷聲匿跡,其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初,滿清沒有自己的語言,努爾哈赤命人創製的滿語,大多都是借鑑的蒙語,往往不被滿洲八旗接受。
  • 滿清皇族秘史——滿族為什麼不吃狗肉?
    ,很多人想起八旗、康熙乾隆等,但很受有人知道他們的習俗,之前聊到過滿族人以烏鴉圖騰,現在再來聊聊滿族人另一個信仰——不吃狗肉。  3圖騰說  《滿族大辭典》中描述:「狗是滿族氏族制時期圖騰崇拜之動物,故部人不得服其皮,食其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