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初期,傻乎乎的,後來才明白,不讀書看不好孩子

2020-12-25 盛夏書香

1

孩子是我一手帶大的,四年以來,我走過許多彎路,尤其是育兒初期,傻乎乎的,什麼都不懂。

如果我知道敏感期這一概念,

那麼孩子八個月的時候我就不會阻止他拿筷子,怕弄髒;

在他扔書撕書的時候,我也不會把書藏起來不給他摸;

如果有人告訴我小孩子不怕冷,我一定不會讓他穿得比我多,蓋得比我厚,即使是夏天;

如果有人告訴我不要給孩子把屎把尿,我就不會給孩子把尿,導致他晚睡時候在床上翻來覆去;

如果有人告訴我發燒不是病,而是身體的一種防禦機制;

如果有人告訴我平時的咳嗽是排異情況;

有些錯誤我覺得我一輩子都沒辦法在別人提起來,更無法原諒自己。

但是總結了很重要的一點,不看書帶不好孩子。有句話說,這世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孩子出生不帶說明書,父母不經過考證就能當父母。

我們一直都認為,有著老一輩的育兒經驗和自身對孩子的愛就可以帶好孩子,真的經歷過,就知道並非如此。

一打開書本, 就知道了什麼是無知。對我來說,育兒書就是給自己開闢了一條更光明的路,可以從更科學的視角來觀察一個小生命。

推薦對我影響最大的兩本書,中國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的《捕捉兒童敏感期》和小兒外科醫生裴洪崗的《在孩子下次生病前》。

我知道媽媽們帶孩子的時候都會特別忙,之所以推薦這兩本,是因為這兩本書看起來不累眼,也特別有趣。

2

《捕捉兒童敏感期》是孫瑞雪以及她的教育團隊多年以來總結的孩子的從0到6歲各個階段的敏感期行為,所以通俗易懂。

我認為了解孩子才是愛孩子的基本,這本書會減少我們錯誤地對待孩子頻率。

每個人都有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兩種形態。在媽媽肚子裡的10月懷胎,孕育的是物質上的一個人,出生的時候仍然是一個精神胚胎體,他要通過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發展,最終形成一個精神上的人。

敏感期一詞,源起於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女士。蒙氏教育的核心是教我們如何看待孩子的行為,看見孩子,幫助他成長為真正的自己。

當我們的孩子經常性地重複某一動作的時候,我們都可以從裡面找答案,比如孩子為什麼吃手、不斷扔東西、打人、非要自己開門、十萬個為什麼、不等價交換和撒謊等等,這裡都有答案。

如果有人問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幸運的事情是什麼?我想,最有幸的就是了解了兒童敏感期是怎麼一回事。

3

《在孩子下次生病前》,作者裴洪崗是一名小兒外科醫生,在深圳市兒童醫院有著12年的小兒外科經驗,同時也是一位小女孩的父親。

裴醫生本著循證醫學的理念,寫的科普知識實用可靠又言語犀利,徹底刷新了我對疾病的舊認知系統。

以前,一聽說誰家的孩子發燒我都能怕的心砰砰跳,因為他們說發燒很可怕,一發燒立馬就要送醫院,不然就會怎樣怎樣。

在這裡,我知道了發熱不是病,而是一種症狀;物理降溫沒有明顯作用;我們更應該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而不是體溫;退熱藥的作用不是退熱而是緩解不適等等眾多醫學科普知識,受益匪淺。

這本書有420頁,比較厚,不想看書的話可以翻公號drpei,因為書裡面所有的內容是從公號裡同步過來的。

我永遠都記得孩子第一次發燒的時候是在半歲左右,因為家人傳染導致高燒41°5,永遠忘不了腿軟的那種感覺,但是害怕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把事情搞懂,才能更好地面對。

市面上的育兒書很多,但這兩本是屬於比較基礎的,也是權威的,我們可以借他們的知識來幫助我們更科學的育兒,更正確地對待孩子。

相關焦點

  • 花了一整年,才明白育兒的秘訣只有兩個字
    如果育兒也有秘訣,也有顛撲不破的真理,也有屢試不爽的絕招,那麼,一定是這兩個字吧:耐 心爸爸媽媽們在成為「爸爸」和「媽媽」之前,都曾聽過一些傳說:父母自己成長的不錯,孩子應該也不錯吧?孩子就是小版的父母,養娃應該很簡單吧?
  • 育兒專家的孩子都過怎樣?看到李玫瑾和約翰的子女,瞬間明白了
    李玫瑾老師的育兒理念主要是分年齡分階段進行教育:3歲以前,滿足孩子所有的安全感;3-6歲不可以放任,要給孩子制定規矩,犯錯誤就要承擔後果,接受應有的懲罰;要陽光教育,身心健康比什麼都重要;青春期的孩子,要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給予平等的尊重和最大的理解。
  • 一個愛讀書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貴人
    一邊叫著「發財」「白皮」,一邊催促放學的孩子:「快好好做作業去,將來考個好大學!」還有的家長手機不離手:「淘寶」「遊戲」「紅包」玩得眉飛色舞目不轉睛,激動得身體直哆嗦,家長整天「又佛又喪」,卻要求孩子「認真讀書」.很多父母自己不上進,從不看書,卻要求自己的孩子愛學習。一份來自青島教育局教育質量檢測結果的調查顯示,父母讀書與不讀書直接影響孩子的高考成績。
  • 看了體操皇后的「鐵血教育」,才明白:提早給孩子立規矩很重要
    比方說,劉璇給四歲的兒子制定了精細的日程表,精準到每個小時該幹些什麼,包括寫字、讀書、學英語、運動、玩耍和洗漱等等,把學習、玩樂、運動各方面都安排的明明白白。愛的表達方式有很多,如劉璇這種看似「無情」的育兒方式,又何嘗不是一種深沉的愛呢?
  • 孩子不願下棋,我們還要強迫他們嗎?看完後才知道......
    我想要的未來,是看得到安全感歡歡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分手了,她說,跟一個看不到未來的人在一起,感覺每天的生活的都像在走鋼絲,顫顫巍巍的掉不下來,但是也走不到對岸。為了以後的幸福,長痛不如短痛,還是分開算了。當時對於歡歡的分手,朋友中分成了兩個陣營,一邊說歡歡太現實,畢竟從大學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礎,如今卻敗給了子虛烏有的安全感,說起來確實沒有信服度。
  • 育兒專家:孩子「不會哭、不敢哭」,才是爸媽家庭教育的最大敗筆
    我們家長素來喜歡那些溫和懂事不哭鬧的孩子。給那些喜歡哭鬧,脾氣暴躁的孩子都打上了不懂事的標籤。可是我們卻不明白,一個"懂事"的孩子才是我們教育的最大敗筆。案例:鄰居家孩子楊洋從小到大一直是街坊鄰居羨慕的對象,是他們孩子學習的標杆。
  • 育兒路上,小王得了焦躁症,唉!
    她說:孩子請教她數學題,她才給孩子講解完一遍,面對孩子的一臉懵樣,她就想發火。她才第4天引導孩子時間管理,孩子玩平板電腦時,第3次忘了設定時間,第3次玩超時,她再也不願相信孩子的自控力。那些時候,小王相信唯有素質教育才是她娃娃們未來幸福的出路------育兒路上如此這般幾年後,小王得了焦躁症。我一直默默地看她發給我的每一條私信。當她問我她為何會這樣時。
  • 十一假期之後我才明白,朋友圈裡的網紅景點都是騙人的!
    讀書多了,內心才不會決堤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件事,你想去的地方,你喜歡的人,你嚮往的事物,都和你有著很遠的距離,原因是什麼。因為你和讀書之間的距離,就是你和你喜歡的事物之間的距離。離讀書越遠,自己就越淺薄。就算不是為了錢,那就是增長自己的見識,不一定能大富大貴,但會擁有更多的選擇。
  • 爸爸和媽媽育兒觀念不一致,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
    教育好孩子,才是夫妻的共同目標文 | 軒軒媽一次周末家庭聚會上,表哥向我們抱怨,六歲的兒子和他越來越不親近,每天只會黏著媽媽,他每次和兒子說話,這小子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低著頭不看他。可是當孩子生病了,不小心受傷了,他們又突然想起自己爸爸的身份,在孩子面前跳著腳指責媽媽:「看個孩子都看不好,你這個媽怎麼當的?」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爸爸有義務承擔起「父職」,成為媽媽忠誠的盟友,而不是「重在參與」。媽媽也不要先把爸爸淘汰出局,凡事互相協商、鼓勵,兩個人默契配合,才可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 孩子撒潑打滾兒,看育兒師一招兒制服!
    二狗子_:看的以後不敢要孩子。裙:熊孩子都是慣的 多打幾頓就好了。蓓尕:看了兩分多鐘,媽媽的方式有問題。給小孩的溝通方式不對。其實可以轉移注意力,或者給他其他的選項選擇。在溝通安撫的過程中給小孩思考的時間,媽媽完全直接把小孩往死胡同裡逼,當然暴躁。看電影大聖:不知道淘氣毯會不會在今後的一段日子裡失效?
  • 看到孩子寫不好字就發脾氣,原來我不明白這點
    那天,小喵第一次正式練習河小象的字時,看她的字寫得扭扭歪歪時,我就氣不打一處來。儘管心裡有一團火正騰騰地往上冒,但我依然忍住沒有發作,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準備想辦法讓她認真對待寫字這件事。為了讓她認真寫字,第二次練習寫河小象的字時,我陪她一起寫字。我想反正自己寫字也不好,不如陪孩子一起練練。
  • 孩子不愛讀書怎麼辦?牛順兒來支招!
    每當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詞就問爸媽,有時候還去學校問老師。(這個痴迷讀書的小傢伙,誰不喜歡呢)用真心澆灌花,就會有馨香的回報,用真心種樹,就會有碩果的回報,用真心讀書,就會有知識的回報。孩子給予書一份痴情,書報答孩子七分智慧,還有數不清的快樂。問題來了,你家孩子喜歡讀書嗎?
  • 《坡道上的家》:是不是做不好母親,就不配為人了啊?
    不,這些都不是。讓人崩潰的是:因為你是母親,所以你就應該照顧好孩子!回憶就像揭傷疤,我不想再提,只是育兒初期的那份辛酸和無助,只有經歷的人才會懂。那些嫌棄仿佛都在告訴我,「你是怎麼當媽的,你是怎麼照顧孩子的?」
  • 讀書丨這些年讀過的優秀育兒書分享
    二三十元可能吃不飽一頓麥當勞,但卻能讓我們輕易吃到一頓知識大餐。何況還有隻賣一兩塊錢的電子書。還有比這更划算的事嗎?育兒書方面,我更認同作者有教育學或心理學背景,二者兼有更好。作者最好有長期直接和孩子打交道的經驗,而不是徒有一堆頭銜、毫無實際意義的虛名。
  • 都是後來才明白的道理
    1、小學1~3年級學習成績一直不溫不火,不絕於耳的總是別人家的孩子。那時夜裡經常做噩夢被拽耳朵,有時醒來摸摸耳朵還發燙。到了4年級,意外拿到了學涯的第一張「三好生」,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把,走出六親不認的步伐,瞬間我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原來被表揚是甜的。
  • 長大後才明白被「pua」過的孩子,內心無法釋懷也無法原諒父母
    上了初中後,成績依然穩定保持,第一次月考一舉進入年級前十,向父親再次報告這個好消息,認為這次總該是滿意了,可父親卻依然是不屑一顧:「我辛辛苦苦掙錢供你讀書,你考的好是應該的,若是考不好,就是對不起所有人。」從此之後,無論成績考得好還是壞,都再也沒有向父親說過。孩子都希望能得到父親的認可,可父親一副冷嘲熱諷的模樣,無遺打擊到了孩子。
  • 「媽媽,布娃娃會眨眼」,寶媽指責孩子胡說,後來才發現不對勁
    >玩具是陪伴很多孩子童年的「夥伴」,當父母陪不了他們玩耍時,陪伴孩子的就只有玩具了。有一次,女兒抱著一個布娃娃,然後興高採烈地對寶媽說:「媽媽,你看,布娃娃會眨眼。」寶媽看了一眼後,指責孩子胡說,直到後來才發現不對勁。原來,孩子平時會對著布娃娃自言自語,把每天發生的開心或者不開心的事都告訴這個布娃娃。
  • 看了關曉彤和鄭爽我才明白:被寵愛的孩子果然有恃無恐
    有人說一些個別的話,我覺得咱們看的平淡一些,咱們把閨女帶好,多讓閨女陪陪咱們,是最大的幸福。」何老師深知網絡暴力的危害,問她是如何從那個事件中走出來的,關曉彤若有所思地說:「我媽媽說過一句話,如果一件事你做對了,可以聽取大家的意見;但如果大家都不了解真實情況就說你,而你因為這種事情心情不好的話,你以後還要承擔更多。所以我後來慢慢練習,現在心理承受能力變得越來越強了。」
  • 張紀中拜訪少林寺,嬌妻坐月子持家育兒兩不誤,繼子教弟弟讀書
    ,一個人幸福程度,關鍵看他生活在什麼圈子,喜歡親近什麼樣的人!」杜星霖並未責怪張紀中,反而是替他照顧好孩子,教孩子們讀書。張紀中要出去賺錢養家,杜星霖負責照顧孩子們,坐月子期間,也不忘陪孩子們讀書。,杜星霖還會親自為孩子們煮飯,真的是最不矯情的產婦,人家月子期間都不會碰水,也不會幹活,就老老實實躺著休息調養身體,杜星霖又是做飯,又是帶孩子,又是陪孩子們讀書,看來當張紀中的妻子,也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兒。
  • 「撒謊式育兒」只會自食其果:看似見效快,實則傷孩子很深
    什麼是」撒謊式育兒「撒謊,顧名思義就是「騙人」。撒謊式育兒就是指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因為懶惰或者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搞不定孩子的時候,就會採取這種撒謊式育兒的方式。真真假假、連哄帶騙的,希望可以控制孩子一些不好的行為和情緒,從表面上看,這確實是一個很快速有效的教育方式。父母給孩子一定的好處或者「威脅」孩子,孩子很容易就會聽話,家長也省心。但父母若是長時間採用這種教育方式,就會漸漸的失去孩子的信任,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