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是我一手帶大的,四年以來,我走過許多彎路,尤其是育兒初期,傻乎乎的,什麼都不懂。
如果我知道敏感期這一概念,
那麼孩子八個月的時候我就不會阻止他拿筷子,怕弄髒;
在他扔書撕書的時候,我也不會把書藏起來不給他摸;
如果有人告訴我小孩子不怕冷,我一定不會讓他穿得比我多,蓋得比我厚,即使是夏天;
如果有人告訴我不要給孩子把屎把尿,我就不會給孩子把尿,導致他晚睡時候在床上翻來覆去;
如果有人告訴我發燒不是病,而是身體的一種防禦機制;
如果有人告訴我平時的咳嗽是排異情況;
有些錯誤我覺得我一輩子都沒辦法在別人提起來,更無法原諒自己。
但是總結了很重要的一點,不看書帶不好孩子。有句話說,這世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孩子出生不帶說明書,父母不經過考證就能當父母。
我們一直都認為,有著老一輩的育兒經驗和自身對孩子的愛就可以帶好孩子,真的經歷過,就知道並非如此。
一打開書本, 就知道了什麼是無知。對我來說,育兒書就是給自己開闢了一條更光明的路,可以從更科學的視角來觀察一個小生命。
推薦對我影響最大的兩本書,中國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的《捕捉兒童敏感期》和小兒外科醫生裴洪崗的《在孩子下次生病前》。
我知道媽媽們帶孩子的時候都會特別忙,之所以推薦這兩本,是因為這兩本書看起來不累眼,也特別有趣。
2
《捕捉兒童敏感期》是孫瑞雪以及她的教育團隊多年以來總結的孩子的從0到6歲各個階段的敏感期行為,所以通俗易懂。
我認為了解孩子才是愛孩子的基本,這本書會減少我們錯誤地對待孩子頻率。
每個人都有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兩種形態。在媽媽肚子裡的10月懷胎,孕育的是物質上的一個人,出生的時候仍然是一個精神胚胎體,他要通過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發展,最終形成一個精神上的人。
敏感期一詞,源起於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女士。蒙氏教育的核心是教我們如何看待孩子的行為,看見孩子,幫助他成長為真正的自己。
當我們的孩子經常性地重複某一動作的時候,我們都可以從裡面找答案,比如孩子為什麼吃手、不斷扔東西、打人、非要自己開門、十萬個為什麼、不等價交換和撒謊等等,這裡都有答案。
如果有人問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幸運的事情是什麼?我想,最有幸的就是了解了兒童敏感期是怎麼一回事。
3
《在孩子下次生病前》,作者裴洪崗是一名小兒外科醫生,在深圳市兒童醫院有著12年的小兒外科經驗,同時也是一位小女孩的父親。
裴醫生本著循證醫學的理念,寫的科普知識實用可靠又言語犀利,徹底刷新了我對疾病的舊認知系統。
以前,一聽說誰家的孩子發燒我都能怕的心砰砰跳,因為他們說發燒很可怕,一發燒立馬就要送醫院,不然就會怎樣怎樣。
在這裡,我知道了發熱不是病,而是一種症狀;物理降溫沒有明顯作用;我們更應該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而不是體溫;退熱藥的作用不是退熱而是緩解不適等等眾多醫學科普知識,受益匪淺。
這本書有420頁,比較厚,不想看書的話可以翻公號drpei,因為書裡面所有的內容是從公號裡同步過來的。
我永遠都記得孩子第一次發燒的時候是在半歲左右,因為家人傳染導致高燒41°5,永遠忘不了腿軟的那種感覺,但是害怕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把事情搞懂,才能更好地面對。
市面上的育兒書很多,但這兩本是屬於比較基礎的,也是權威的,我們可以借他們的知識來幫助我們更科學的育兒,更正確地對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