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給大家講三個瀘州的特色,不知道四川其他地區是不是有類似的習慣,說它是瀘州的風俗也可以,這三個就是「畫雞腳杆」、「豆豆酒」、「打會」。那麼到底是什麼呢?聽江陽沽酒客慢慢給你擺。
「畫雞腳杆」,現在估計年輕一輩的人不知道了,它不是AA制,卻比AA制更有意思。一群人想吃某樣東西,錢不夠怎麼辦,就湊在一起,用紙團寫上金額,其中一張是跑腿,就是雞腳杆,金額是買這個吃的總價,進行不同分類,比如五塊錢,分成一塊、五毛不等,最後有一張是跑腿不出錢,搓成團,大家抓取,如同北方說的抓鬮一樣。我們叫畫雞腳杆。
抓到跑腿的就拿大家的錢去購買,自己也能免費吃,非常有意思,當然今天不會了,那是我們父輩那個年代搞的遊戲罷了,也是當時生活條件差,大家想的方法,打發時光。
今天條件好了,要吃什麼都點外賣了,誰還會去畫這個雞腳杆呢?
「豆豆酒」是啥?關於瀘州的酒文化其實就是地方特色的東西,其中有一項我們叫做「豆豆酒」,其實我覺得大多數的瀘州人知道「豆豆酒」是什麼意思,但是為什麼要稱為「豆豆酒」,卻很少有人說得清楚。
我不知道四川其他地區有沒有這種說法,反正瀘州的「豆豆酒」其實就是葬禮吃喪席。有人把「豆豆」當成「鬥鬥」瀘州話解釋成普通話就是湊數的意思,即大家湊起錢財來祭奠死者,喪家則需要在這幾天,一日幾頓飯菜備好,讓客人吃飯。這個就是「豆豆酒」。
四川其他地區一些朋友曾經聽說瀘州的「豆豆酒」,以外是打平夥AA制,大家湊錢吃飯喝酒,其實不是。顯然他們把豆和湊的意思搞混淆了。
那麼為啥子瀘州這邊要在喪禮宴席上稱為「豆豆酒」呢?其實說法有多種,沽酒客採用以下這種,今天喪席其實葷素都有,以前不是,喪席一般是素席,瀘州有一種麻豆子,會專門用在這種素席上,代表一種喪席的標準,今天有的並不講究這些,好吃都愛。
但是瀘州農村來說,整麻豆豆是要在喪席上才出現的,要說婚禮壽宴上來說的話,用了這道菜恐怕就是有點不大對勁了。
但是今天喪禮城區跟農村區別還是比較大,但是請客吃飯,不可能純粹素席,早就沒有嚴格按照此類規矩了,移風易俗此一時彼一時,不過「豆豆酒」的叫法鄉村還是大多數會這樣說,但是不代表瀘州都是。也許很多人還不知道有這個說法呢。
「打會」的年代一去不復返,這是民間最古老的抱團取暖方式。其實八零後是沒有見過打會的,打會不僅僅在瀘州,全川甚至其他地區都曾經流行過。
那麼啥子是打會呢?打會,又稱上會,為延續許多年的一種民間資金互助的方式。打會的發起人,俗稱「請會」的「會頭」,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班的一族是全靠工資收入來養家度日子的,但普遍存在是工資收入低,更談不上有其他的額外收入了。
往往遇到家中急需辦的事,如人口多了住房擁擠不夠住了,急需建新房子或買房子;子女長大了,到了娶親嫁女的年齡。這都需要當家人的手中儲備一定金額的錢幣,如一旦手中的錢不夠花銷的,那就得採用請會的方式,來籌集個整倬(整筆)錢,只有這樣才能把這些大事給辦了。
「打會」起源也不知道何時,不過曾經看到清朝人傅崇矩在《成都通覽》中解釋請會含義時,說是「集資籌款也」。並具體敘述請會的過程:成都人籌款有請會一法。系約合親友,集資為眾,出資多少,以名次先後定之。證明清朝就有了,但是可能更早。
民間「打會」,好不好不評說,這種早期集資模式,肯定問題多多,舊時的市井俗語中有「願做鴇頭不當會頭」。說的意思是上會的人標到會,得會錢後,其所上的會還未上完,還得繼續交納會錢,直至將會上完為止,這是守信用的上會人。
但也有極少數缺乏誠實守信的上會人,在得到會錢後,便不守信用找出種種藉口理由拖延時間,不交納剩餘的「餓會」錢,甚至躲躲藏藏不見人影一走百了。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會頭就得自己掏腰包墊付會錢給得會人,如果像這種情況反覆出現,會頭也墊付不起了,那就是人們常說的「上的會癱了」。
不過這些地方民俗,如今都基本不存在了,倒是瀘州的「豆豆酒」還沒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