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重重摔下這一跤,我很可能會被之後密集來臨的這些獎項、榮譽衝昏了頭腦,在藝術追求上翹起了尾巴。」8月30日,在和美薈藝術空間舉行的「感恩——陳家泠與貴都五年」活動上,新水墨的開拓者、海派水墨的代表性畫家陳家泠坦言道。
他口中的「這一跤」,指的是2015年夏天一次創作過程中,他從凳子上滑下來摔了重重的一跤。這一跤,對於一個將近八旬的老者來說,本就不是小事;對於一個充滿著創作激情的藝術家來說,足以影響日常創作的這一跤更是令人沮喪。陳家泠回憶:「剛摔倒時,我想不通。我這麼喜歡畫畫的人,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摔跤?這樣的我,還能給社會帶來貢獻嗎?」
如今,五年過去。事實證明,陳家泠的藝術生涯不僅沒有被這一跤「絆倒」,甚至還因為這一跤「摔」出了一個新天地。
「這麼一摔,反而取得了人生的一種平衡」
生命是有密碼的,對於這一點,陳家泠一直是堅信的。
2015年6月26日,上海的一個黃梅天,潮溼的空氣裡似乎都能擰出水來。那一天,陳家泠正在為了宣傳台州魅力的畫展揮筆。本來,畫一次就可以完成,可是他為台州風光所激動不已。畫到第四幅時,他把畫掛上高處,想站得遠一些看更好的效果,孰料腳下凳子一滑,摔倒在地。
這一摔,直接摔成了股骨骨折。對於陳家泠而言,不啻於一場磨難。為了離主治的華山醫院近一點,一個月後的7月28日,在朋友們的安排下,陳家泠搬進了貴都大酒店養病。
陳家泠說:「我不知道,這對我而言,意味著什麼,現在我不知道,我想以後會明白。」
這一年,許多意料之外的事接踵而來:入住貴都月餘,9月2日,以陳家泠創作的國畫《荷花》為原圖,設計開發的系列衍生品,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晚宴上大放光彩;10月25日,彩色寬銀幕紀錄片《陳家泠》,獲第二屆中澳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金合歡獎」;11月3日,《陳家泠》又獲得了第11屆中美電影節年度最佳紀錄片獎「金天使獎」;11月16日,夏威夷電影節給影片頒發了紀錄片成就獎;同時,陳家泠獲得了該電影節的文化大使稱號。
緊接著到來的2016年,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上,陳家泠應邀創作的巨幅作品《西湖景色》,湖光映著花叢,成為參會各國領導人與中國國家領導人合影的背景畫。
2017年9月,國家博物館舉行的「陳家泠藝術大展」,全方位地勾勒出陳家泠的創作軌跡。可貴的是,陳家泠共有15件作品入藏國家博物館,其中4件是燒制的單個直徑1.6米的陶瓷大缸,創作難度和工藝製作難度上都在業界前所未有;還有11件西湖景色和革命聖地紅色題材繪畫,中國筆墨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
陳家泠在景德鎮巨瓷缸上創作
2019年,陳家泠佛教藝術館,在上海玉佛寺成立。
這一切,都發生在他摔跤後。五年後,陳家泠說:「五年前想不通的事,我現在想通了。那麼多的光環接踵而至,如果我沒摔,我就可能因此驕傲、自大,藝術追求上也不會進步。因為這麼一摔,反而取得了人生的一種平衡。」
首次將中國傳統繪畫中描繪亭臺樓閣的「界畫」手法,運用到鋼筋水泥建築中
帶著一份「感恩」的心,陳家泠想總結一下過去的這五年,此次活動的主題也是「感恩——陳家泠與貴都五年」。自從摔跤後住進貴都酒店,五年來,他一直住在這裡。陳家泠說:「五年來,我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在貴都2513房間畫出來的,電影得獎的消息也是住在貴都時傳來。」
到2020年,陳家泠已經入住貴都整整五年。這個入住了五年的酒店,就像他一次次攀登藝術高峰的過程中,提供「補給」與休憩的「大本營」。
「今天的時代精神,就是要創造,要發展,要有活力,要有包容。我的畫,和這種精神好像不謀而合。」陳家泠說。他藝術生涯當中的第一次現代城市題材的嘗試之作,就是以貴都大酒店為視覺原點的五聯屏彩墨作品《貴美靜安》。這也是陳家泠首次將中國傳統繪畫中描繪亭臺樓閣的「界畫」手法,運用到鋼筋水泥建築中。
作品《貴美靜安》
《貴美靜安》繪城市建築如繪桂林山水,玻璃幕牆上暈染出的白雲倒影,令觀看者恍惚以為氤氳的山水一片,但是現代建築鋼筋水泥的硬朗線條與起伏的天際線,提醒著觀看者面對的是匯集現代建築各個時期符號代表的靜安區——左邊有少年先鋒隊的標誌佇立在屋頂,那是中福會少年宮,意喻著未來的希望;右邊,是中蘇友好大廈的紅星閃閃,意喻著國際交流,仔細辨認,還有嘉裡中心、恒隆廣場、璞麗酒店、鬱鬱蔥蔥綠樹懷抱中的靜安寺、靜安公園的一池春水等,似真似幻,各種標誌性建築重新排列組合,體現著一派欣欣向榮的意象與主題,也體現著靜安的包容與吉祥,但現代建築結構在線條上的不自由,卻在玻璃幕牆上得到了解放——層層疊積、交錯鋪陳的色彩墨韻像大自然的鏡像一般,構勒出了悠遠清空的意境,輕鬆又隨意。
畫面左下角掠過的幾行飛鳥點綴了整幅畫面,也在巍然不動的高樓廣廈間引入了山水之靈,陳家泠笑言,「你曉得伐,那裡原是畫畫時不小心沾上的一個墨點,硬要抹去,只怕擦壞了畫面。」但是,可能的瑕疵,卻最終成就了一瞬間的靈光。
陳列在貴都大飯店內的陳家泠作品
藝術離不開生活,這也是陳家泠近年來打破純藝術與各個生活領域之間壁壘的努力,讓藝術照亮普通人的生活。步入貴都酒店,若有心就會發現,陳家泠的作品點綴在不同的空間裡,在璀璨的水晶燈下,畫面上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靜靜綻放,水面浮翠流香,堤岸樹影婆娑;也有群山環伺,峰巒朝揖,樹木爭讓,農家小院靜臥於異色蒼蒼……這些藝術作品把一家專注於使人們從旅途勞頓中恢復精力的酒店變成了藝術酒店。藝術+酒店的模式,使藝術不再是陽春白雪。
國際貴都大飯店黨總支書記、總經理陳姝娜告訴記者,「陳家泠老師說感恩時代,感恩貴都。但作為酒店,我們更感恩陳老師。五年來,一直目睹他為藝術獻身的情懷,也希望通過他的作品,把更多的美更多地呈現給公眾。」
摔跤或許改變了生活軌跡,但並不會改變方向
儘管在貴都已住了五年,但這五年的作品,並非陳家泠在酒店「閉門造車」畫出來的。陳家泠說:「我所有的畫,都是兩條腿跑出來的。」而這也是他在摔跤後的第一時間為創作焦慮的原因。
藝術家離不開生活。陳家泠年至耄耋,仍堅持去革命聖地寫生,從韶山、井岡山、婁山關到延安、太行山、梁家河,陳家泠的革命聖地之旅,既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和靈魂的自我淨化,又是一次目識心記的山水遊觀體驗,從「美的角度」觀看。他的作品褪去了「聖地山水」的神聖光環,進入「可望、可居、可遊」的狀態,成為詩意的棲居之所;溝壑、崖壁的線條與原野的塊面交織,形成畫面的主旋律,鏗鏘有聲;而另一面,又是桃花十裡,流水花開。詩意無處不在的畫面上,是博大恢宏的家國情懷。
他畫筆下的梁家河充滿詩意。「美麗的、田園詩般的楊家河,但同時也是現代化的。這是畫面呈現的梁家河。我用的色彩集合了革命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陳家泠說。
陳家泠作品《延安晨曦》
陳家泠創作的《四渡赤水之丙安鎮古鎮》
陳家泠創作的巨幅國畫井岡山作品
75歲那年,陳家泠還赴西藏採風寫生,長達一個多月,在四五千的海拔上行走創作。他說:「信徒們向著西藏的神山朝拜,五體投地,無比虔誠。我也是在朝拜,我朝拜的是藝術之神,它就是在我眼前的,這一座座高山,一片片的湖水,這幾百年的老樹,還有這燦爛開放的花。」陳家泠用一個畫家的視角與自然對話,吸取靈感。他說,「我的畫是跑出來的,是朝拜而來的。」
陳家泠在西藏
為了看到最佳角度的珠穆朗瑪峰,陳家泠一行曾在珠穆朗瑪峰營地,冒著寒風從下午3點一直等到晚上9點,「一直等到雲散了,珠穆朗瑪峰露了出來,夕陽照在峰上,好似金光罩頂。那是很少人能看到的景象,可能我們的等待感動了上天。」
他久久地仰望頭頂的世界之巔,享受這雲開霧散的絕美景色,也將它化入自己的作品中,也將美帶給大眾。有業內人士評論陳家泠,「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兩種力量:一種是開放的,一種是傳統的,正如他的創作始終堅持傳統而又緊扣時代的脈搏,他的作品屬於當下與明天。」
對於這樣的一個藝術家而言,摔跤也只是一種「機緣」,或許改變了藝術家的生活軌跡,但並不會改變藝術家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