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莫敏妮
在歷史詩《埃涅阿斯紀》中,愛神維納斯的神的特質即是她那飄散著仙香氣息的頭髮。那麼繆斯女神呢?在希臘神話中,司管藝術的繆斯女神們必定是輕歌曼舞,在變換的舞步中踩出一朵又一朵的雲彩。舞蹈飛身下凡人間,歷經原始祭祀走向現代藝術,從約束走向人性,一路綻放璀璨芳華。而音樂擺脫宗教的禁錮,沒有一條旋律線不引導眼睛望向此時此地意外的、仍待探索之路,就像打開旁門望月,窺探遙遠之地的月色。
文藝復興時期,宮廷裡流行的是2拍子的帕凡舞。據說伊莉莎白一世就尤其喜歡帕凡舞。帕凡舞大約消失於16世紀末期,而音樂形式則倖存了下來,直到巴洛克時期完全被阿勒曼德舞曲所取代。我們看復古的文藝復興時期舞蹈,其美非凡,男性翩翩風度,老有老的氣度,少有少的軒昂;女性羅衣從風,若俯若仰,若來若往,生嬌媚之色。
現在我們欣賞復古的巴洛克音樂,蘊含崇高,隱隱的一縷悲傷,大概用」莊重」一詞最能反映,有一種不能言說的規則與秩序之美。舞蹈組曲是巴洛克音樂的世俗篇章,是流行於當時歐洲宮廷以及民間生活中的舞蹈的活生生寫照,它們自帶雍容惆悵,不可為象。
巴洛克中期,民間舞在芭蕾藝術的調教下,醞釀催生了很多新的宮廷舞。路易十四是個身體力行推動藝術發展的著名君王,他派人去收集各種舞曲,自己身體力行地會在芭蕾舞劇上跳主角哩!注意啦,是主角!就連平時生活中,這位太陽王都穿高跟鞋。他入舞太深,因為芭蕾最大的特點,是踮起足尖,欲掙脫地心吸引力,伸延到最高最遠處,以超越身體極限為藝術旨意。誰能讓國王如此翩翩起舞?「國王有如此高超的藝術,能將微不足道的瑣碎之事賦予生機內涵」,他御前有音樂史上著名的樂長——呂利與大庫普蘭。呂利(1632年-1687)主要負責歌劇,大庫普蘭(1668年-1733)主要負責羽管鍵琴。呂利是作為一個義大利語教師進入法國宮廷的,他多才多藝,會跳舞,也會拉小提琴和作曲;而「國王的管風琴師」大庫普蘭將法國宮廷舞曲發揮到極致,使音樂充滿生機勃勃。加沃特與小步舞都來自法國民間舞。加沃特這種在宮廷貴族中以扮演牧羊人和村姑為嬉,原先淳樸風趣的民俗舞蹈因此變得略帶做作意味的優雅和瀟灑,有時也帶有一些田園情趣。
而最深得芭蕾精髓的是小步舞(Minuet)。小步舞曲在十七世紀中葉由路易十四引入宮廷,在御前樂長庫普蘭與呂利的融會貫通下,逐步變得速度徐緩、風格典雅,而流行於上流社會。因舞步極小而得名「Minuet」。
小步舞曲大多是一種強大的、每拍都穩重的三拍子舞曲。
小步舞曲的速度多種多樣:
Allegretto(小快板)
Animato(活潑地)
Andante(行板)
Andante e semplice(單純的行板)
Larghetto e sostenuto(持續地小廣板)
Andante sostenuto(持續的行板)
Moderato(中板地)
舞曲按照這些速度標準,怎麼行走都美而不自知,不由得想到用拜倫勳爵的詩句來形容:「She walks in beauty,like the night」(她在優美意境中行走,猶如黑夜)。十七世紀下半葉,也就是巴洛克晚期,一些作曲家開始把舞曲編成純器樂曲。舞跳或不跳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音樂仍在繼續。樂譜見證了當年舞會的盛況,此後經年,巴赫、拉莫、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小步舞曲最為著名。
1
有哪首小步舞曲是我們最熟悉的?當然是巴赫《初級鋼琴曲集》卷首之作《G大調小步舞曲》(BWV App.114)。這首作品可謂小步舞曲之首,因端莊優雅、亦趨亦步以及平衡感而不朽。咳咳,不過要敲黑板,這首所有琴童都會彈的曲兒為誰所出有爭議,根據資料記載,這首小步舞曲為巴赫同時代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克裡斯蒂安·佩措爾德所作,而非巴赫。然而也有小部分人認為這首《小步舞曲》確實由巴赫本人所作。至於到底為誰作品,意義不大,反正大師的作品光輝燦爛,我們是最大的受益者。
1
巴赫留存有28首小步舞曲,分散在鍵盤和帕蒂塔等作品中。我們如今見到的巴赫鋼琴曲譜,實際上是巴赫寫的一些羽管鍵琴曲,因為當時還沒有鋼琴。巴赫的音樂既有教堂神聖的音樂,也有俗世的音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得更遠,集大成者的學習與創新能力都極其強,巴赫的舞曲學習大庫普蘭和呂利。巴赫在《英國組曲》中的六首庫朗特舞曲捨棄義大利庫朗特,模仿大庫普蘭以凡爾賽法式風格來創作的,充斥著繁縟又精緻的裝飾音。《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一號(BWV1046)第四樂章Menuetto-Trio Polacca-Trio(小步舞曲-三重奏波羅乃茲-三重奏),可見在波羅乃茲中穿插小步舞曲,作品明顯流露出呂利作品的風格,而清一色的大調則顯得無與倫比的光輝燦爛。巴赫的《B小調第二首樂隊組曲》(BWV 1067 – VI)小步舞曲&諧謔曲,也不像六首無伴奏大提琴曲那樣略顯宛轉而傷感。
巴赫的舞蹈組曲多是來自於法國舞蹈原型,但他的加入了一些對位,非常新穎,豐富了音樂叢林裡多維的層次、線條及畫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初級鋼琴曲集》中有11首小步舞曲,除了將巴赫的小步舞曲華彩流淌於指尖,我們還可以嘗試研究舞步,模仿起舞,這樣生動有趣的探究,自然就會帶出音樂的律動感。
1
亨德爾的管弦樂組曲《水上音樂》中有多首小步舞曲,我們聆聽他的小步舞曲、三聲中部和小步舞曲,似乎看見三百年前那一場盛大的水上華宴。其中的第一組曲中的第五樂章一開始就因為裝飾音,似乎能看見水中晃動的漣漪倒映著水上景物,流光溢彩。亨德爾讓圓號、小號各領風騷,木管和通奏低音則唧唧復唧唧般重複。幾乎所有巴洛克時期的舞曲都採用一種曲式:二部曲式(AB),兩個部分都要反覆。要注意亨德爾是如何在小步舞曲和三聲中部讓圓號和小號各自演奏A和B段,然後再把這些音樂材料交給木管樂器以及全樂隊。
18世紀流行什麼舞曲?還是小步舞曲盛行的年代。貴族品位耽好生活之甜美,是巴洛克之美持續風行之因,古典主義之嚴格則與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性、紀律及計算彼此相適。這個時期的小步舞曲既有巴洛克時期那種古雅的風格,又有富有活力而又保持高度優雅的氣質。18世紀後半葉起,小步舞曲被用作奏鳴曲、室內樂、交響曲等套曲的第三樂章,速度較前加快,性格也更為活潑。
1
博凱裡尼優美高貴的小步舞曲為《E大調弦樂五重奏》(Op.11,No.5)的第3樂章,創作於1771年。博凱裡尼比莫扎特大13歲,生於義大利的盧卡。小城盧卡這個義大利地名我們相當熟悉了,它也是普契尼的故鄉,那兒遍布古教堂,收藏著無數藝術珍品。一位作家曾經這樣描述過:「世界上最整潔、最正規、最精確、最琥珀色的城鎮,街道不擁擠,盧卡的一切都很好。」博凱裡尼小步舞曲除了擁有小步舞曲特有的風雅之外,還有一種歌唱性搖曳生姿的氣質,樂觀,明淨。由於作曲家本身是一位大提琴家,他的小步舞曲用提琴演奏,琴聲像南方豔陽一樣明媚,音樂更顯柔潤婉轉,美從旋律中滲出。
1
1
1
19世紀流行圓舞曲,盛極一時,雄踞社交舞臺榜首,但古典的小步舞曲並沒有漸行漸遠,它遵循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仍然存在。小步舞曲,擁有真正的舞步,不像後來的波羅乃茲舞曲那樣沒有快速的動作,也缺乏舞蹈術語中所說的真正舞步,所以,長河落日繁華過後,小步舞曲仍然一板一眼,不慌不忙,旋轉著舞蹈著為你而來。
1
1
舞蹈的本質是「感物而動」,所謂「歌詠其聲,舞動其容」。音樂的漣漪呼喚內心深處的秘密,我踏著舞步,如雪花飄落一般輕盈地落到你的身邊,矜持,卻又生曖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