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lésienne Suite No. 2 - III. Minuet
Georges Bizet - 100 Flute Classics
小步舞曲(Minuet)一種起源於西歐民間的三拍子舞曲,流行於法國宮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繪許多禮儀上的動態,風格典雅。十九世紀初,小步舞曲構成交響曲奏鳴套曲的第三樂章,後又被諧謔曲所代替。
法國古老的民間舞曲,17、18世紀流入宮廷,並逐漸盛行於貴族社會。三拍子、中庸速度、風格典雅優美。可以寫成獨立的器樂曲,也常用於古組曲或奏鳴曲的第三樂章。通常為帶"三聲部中段"的復三部曲式結構。
原為法國土風舞,一種三拍子的舞曲。約1650年傳入宮廷,逐步變成速度徐緩、風格典雅的舞曲,流行於貴族社會。十七、十八世紀常用於古鋼琴組曲和管弦樂套曲中,作為一個樂章(常為第三樂章),也可作為單獨的器樂曲。其結構為三段式曲體,中段常用三個聲部寫成,故稱「三聲部中段」,沿習至今。
小步舞曲的歷史也比較久遠,在歐洲流行了差不多有兩百年之久。小步舞曲起源於法國,原先是一種優雅的三拍子民間舞曲,大概是跳舞時舞步跨得很小,所以稱為小步舞曲。到165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是一個跳舞迷,他很喜歡跳小步舞,於是在宮廷裡大肆提倡,沒有多久就傳遍了歐洲各國。小步舞曲除了作為伴舞音樂之外,還有專門用來欣賞的,常常用在一些大型樂曲裡,作為一個樂章。到了19世紀,歐洲的作曲家們仍然熱衷於創作小步舞曲.
法國作曲家比才在他的《阿萊城姑娘》的配戲音樂裡,就有一首很有名的小步舞曲,後來編入《第一組曲》裡,原來是在都德的同名話劇第三幕裡演奏的,那是一個富有的農家熱鬧喜慶的場面,所以在優雅之中帶有一種樸實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