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動畫「中國學派」一甲子不忘初心——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迎來60華誕
新華社上海6月1日電 題:動畫「中國學派」一甲子不忘初心——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迎來60華誕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
動畫「中國學派」的搖籃——上海電影集團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日迎來60華誕。從《大鬧天宮》到《哪吒鬧海》,從《小蝌蚪找媽媽》到《山水情》,從《金猴降妖》到《寶蓮燈》,還有三個和尚、九色鹿、阿凡提、雪孩子、西嶽奇童、葫蘆兄弟、黑貓警長、沒頭腦和不高興……走過一甲子,上海美影廠孕育出品了600多部動畫作品,獲得了動畫界「中國學派」的美譽。
站在新起點,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影視市場競爭,幾代中國動畫人始終不忘初心,繼往開來。
「4年只做一部動畫」 經典藏在細節中
「4年只做了一部動畫電影,這與今天有些劇組4個月拍一部電影完全不同,老一輩藝術家的付出可以用偉大來形容。」上海電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成立60周年之際十分感慨。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誕生,在此基礎上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57年成立。其創造的最重要裡程碑之一是《大鬧天宮》。「老藝術家們甘耐寂寞,每天加班加點,為的是讓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動畫形象站起來。」上海美影廠現任負責人鄭虎說。
半個多世紀前,《大鬧天宮》的誕生圓了中國早期動畫開山者之一萬籟鳴的「西遊夢」。如今年逾八旬的萬籟鳴之子萬國偉回憶,父親酷愛《西遊記》,尤其是大鬧天宮。上世紀50年代他走到哪裡都帶著一本《西遊記》小冊子,在上面寫寫畫畫,把整部動畫片腳本的框架都標在了上面。
「最難完成的是孫悟空的形象設計,大家總覺得不夠完美,後來請當時演紹劇的『南猴王』一個個動作講解,猴要有『猴腔』,這樣才最終有了動畫孫悟空形象。」《大鬧天宮》原畫組組長、81歲高齡的嚴定憲回憶。
直至今日,上海美影廠依然保持著老藝術家們為動畫片「接地氣、下生活」的創作習慣。
扛起中國特色動畫審美之旗
「我不願模仿!」這是已故上海美影廠首任廠長特偉經常提起的五個字。他被稱為中國「水墨動畫之父」、動畫電影「中國學派」創始人之一。在他的領導下,自上世紀50年代起,上海美影廠走出了一條有別於西方國家動畫發展模式的中國之路。
從1955年籌備《驕傲的將軍》開始,特偉主導的美術電影創作就嘗試探索中國傳統戲曲與動畫的結合。很快上海美影廠又從齊白石國畫中汲取靈感,藝術團隊夜以繼日研發,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誕生了。後來,又有《牧笛》《鹿鈴》《山水情》等,動畫界的「中國學派」初具規模,扛起中國特色動畫審美之旗。
多位八旬高齡的老藝術家說,動畫「中國學派」能在世界上站穩腳跟,靠的是不忘初心,堅守文化自信。
1957年進入美影廠的錢運達曾被派去捷克實習,回國那天就立下志向,「要拍出中國味的動畫」。後來,他執導《金色的海螺》特別選擇剪紙工藝;改革開放後,又執導《天書奇譚》,突出中國古典神話風格。
今年已88歲高齡的他說:「我們的木偶片,剪紙片,加上美術、音樂、臺詞、表演等等,都是要尋找民族動畫的東西。」
新甲子,動畫「中國學派」謀復興
近年來,中國電影產業快速發展,多部國產動畫電影單片票房過億元。上海美影廠所積累的中國原創動畫形象智慧財產權估值累計超過100億元,而動畫「中國學派」的復興依然任重道遠。
6月1日,上海美影廠發布2017年至2021年新片及創作五年計劃,傳統經典動畫形象將「再生」,一批全新的動畫系列也將問世。
2017年暑期,院線動畫大作《大耳朵圖圖之美食狂想曲》將率先登場。更令「粉絲」興奮的是,今年國慶檔期,童自榮配音的阿凡提,將「搭檔」李揚配音的巴依老爺,首次登上院線銀幕,演繹3D影院動畫《阿凡提》。
圍繞經典形象開發,上海美影廠還將出品影院動畫片《雪孩子之伴我一生》《孫悟空之火焰山》,新製作的《神奇少年桑桑三部曲》《五重奏》《巨人花園》《孔子之道》《小熊包子》等,有望覆蓋全年齡段動畫觀眾,構建起更全面的動畫娛樂產業鏈。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水墨動畫傳承之作,藝術大片《斑羚飛渡》繼承前輩藝術家的創新精神,將當代國畫的水墨動物形象搬上大銀幕。「美影新生代不是簡單複製前輩的工作,而是不斷創新,相信未來一定會迎來動畫『中國學派』的復興。」青年水墨動畫導演施屹說。
(責編:沈光倩、楊虞波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