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建廠60周年,曾孕育出品600多部動畫作品的美影廠,有過太多的輝煌,卻在中國動畫產業如火如荼的今天,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與美國和日本相比,中國動畫的起步並不晚,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1926年,中國動畫先驅萬氏四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製作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動畫短劇《大鬧畫室》。1941年,萬籟鳴和萬古蟾一同導演了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比世界上首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僅晚了3年。《鐵扇公主》傳到日本,引發不小的轟動。
《鐵扇公主》
1957年4月,上海美影廠正式成立,下設動畫、木偶、剪紙3個製片部門,以及兩個下屬企業:中外合資上海億利美動畫有限公司和集體所有制上海美術電影繪製廠,一段中國動畫傳奇正式開啟。那時的美影廠,人才濟濟、大師雲集,除了萬氏兄弟,還有漫畫家特偉、美術家靳夕、兒童文學家金近等。在這些藝術家的帶領下,20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前中期,國產動畫片進入了一個創作高潮期,也創立了動畫藝術的中國學派風格式樣。
左一起為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
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動畫製片廠之一,上海美影廠創下過中國動畫史上無數的第一次,尤其是在60、70年代。
1958年,拍攝了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
1960年,拍攝了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
同年,又拍出了第一部摺紙片《聰明的鴨子》
1961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面世
1979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問世
其中,1961年的《大鬧天宮》可以說是美影廠,甚至是中國動畫史上的巔峰之作。為了表現原汁原味的中國風格,導演萬籟鳴醞釀了20年,攝製組畫稿近7萬張。這部電影在當年的倫敦電影節上一舉獲得金獎,之後在44個國家連續放映,引起轟動。
20世紀80年代前中期,美影廠帶領中國動畫發展進入第二個高潮,集中創作了《雪孩子》《阿凡提的故事》《黑貓警長》《邋遢大王》《葫蘆兄弟》《舒克與貝塔》等代表作品,在廣大80、90後觀眾心中留下美好的童年記憶。
以《黑貓警長》為代表的作品,在廣大80、90後觀眾心中留下美好的童年記憶
美影廠出品的動畫並沒有因為觀眾主要是兒童,而脫離現實、粗製濫造。相反,這些動畫的審美出眾、製作精良,表現形式和風格大膽、創新。比如由萬古蟾導演的《豬八戒吃西瓜》,就採用民間剪紙藝術配以戲曲音樂,達到一種接地氣的淳樸喜劇效果。
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外國動畫在進入中國螢屏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代工的業務,這對美影廠的觀念、製作方式、人才體系都構成了巨大的衝擊。與此同時,全國湧現出了多家動畫片製作單位,創作各類型的動畫作品。上海美影廠開始出現了大量人才流失。
緊接著,國產動畫電影開始走下坡路,輝煌不再。一方面,國產動畫沒有繼承《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的大眾化劇情,反而越發向低齡無腦的故事發展,畫風單調、粗糙、缺乏美感;另一方面,日本動畫、漫畫開始從影院、電視、書店、盜版商幾大渠道進入國內,畫風更精美,題材更新穎,奇幻、熱血少年等不同類型的故事輪番「轟炸」觀眾的視野,甚至改變了他們的審美。
可以說,《寶蓮燈》是美影廠最後的輝煌,而美影廠的衰落對中國動畫藝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經歷過上世紀的沉寂後,國產動畫電影在日本動畫、歐美動畫的「夾擊」中,也開始走上了商業化的道路。除了影片本身,營銷活動、周邊產品也隨之完善起來。
《寶蓮燈》劇照
近些年,隨著《捉妖記》《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的相繼上映,讓人們看到國產動畫電影在製作上的進步,且大有從低年齡段向全年齡段市場轉型的趨勢。
美影廠的題材依然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包括2007年的《勇士》、2009年的《馬蘭花》,以及2012年的《大鬧天宮3D》等。未來,《我為歌狂2》《孔子之道》《雪孩子之伴我一生》《孫悟空之火焰山》等作品將以院線電影、系列藝術短片等各種不同形式推出。
以2012年《大鬧天宮3D》為例,近年美影廠的題材依然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
打破機制枷鎖、大力吸引人才、努力創新品牌,做到這些,美影廠依然會是一塊「金字招牌」。美影廠的作品陪伴了幾代國人的童年,也曾讓國漫在國際上名聲大振。時至今日,雖前路漫漫,但美影廠似乎從未放棄振興國漫。
60周年,恰恰是一個重新上路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