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玩夠了,我走了」丨百家故事

2021-01-09 最人物

#百家故事#

汪曾祺生前,有人讓他用一句話概括自己,他想了想說:「我大概是一個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也正是這樣的脾性,使他聞嗅到一抹辛勞、篤實、輕甜、微苦的生活氣息,也成為了擁有赤子之心的人。

這個老頭兒的第一嗜好是吃,文人氣裡混雜著煙火氣。從高郵鹹鴨蛋到昆明米粉,他的目光所及之處,皆是趣事。儘管活在這世上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

這一年發生的一切,讓人感慨世事無常,讓人不得不在口罩的裹束下反思:該怎樣度過這一生?在這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有不同的命運軌跡,也將有不同的歸宿,但一切的前提是:好好活著。像汪曾祺先生那樣,在兵荒馬亂的歲月湍流中,不慌不忙,好好活著。

1937年,昆明冬夜的街很黑,犬吠的聲音自遠處幽幽傳來,聽起來好像低聲的哭泣,在解釋一個說不清的痛處。

這一晚,日軍佔領江南,警報在西南聯大長鳴,學校的師生紛紛往郊外奔逃。

眾多紛亂中,十七歲的汪曾祺不慌不忙,手裡緊緊攥著一塊點心,朝著有松林的地方藏身。

同學們都說他跑錯方向了,很危險。

他邊吃邊躲,笑著說道:「那裡有松子可以吃,死也不做餓死鬼。」

資料畫面:西南聯大學生「跑警報」

從抗日戰爭時在炮火連天中讀書,到被下放農村改造。

在汪曾祺77年的人生旅途中,他總覺得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老是愁眉苦臉的,幹嘛呢?

汪曾祺歷經時代的變革,一生所遭受的磨難不可謂不多,他卻對生活自始至終保有熱情,從未自怨自艾。

去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這個老頭兒的第一嗜好是吃,文人氣裡混雜著煙火氣。

從高郵鹹鴨蛋到昆明米粉,他的目光所及之處,皆是趣事。

汪曾祺是個凡人,亦是個妙人。

汪曾祺認為人生如夢,自己入的卻是真情。世界先愛了他,他不能不愛它。

對於世間萬物,他都持有一份關切之心。

汪曾祺出生於1920年3月5日,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國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日,到了這天,家家戶戶吃元宵,南北皆然。

他自認為沾了這個光,於是每年自己的生日都不會忘記。

汪曾祺的家鄉是江蘇高郵,在運河的旁邊。運河西邊,是高郵湖,農民幾乎家家都有船,那裡的水總是柔軟的,靜靜地流著。

水不自覺中成了汪曾祺後來一些小說的背景,並且也影響了他平和的性格。

汪曾祺在家鄉高郵的蘆葦蕩裡

他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這是略高於「秀才」的功名。母親在他三歲那年因身患肺病去世了。

汪曾祺的父親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金石書畫皆通,還是個體操運動員。

他後來在書中寫道:「如果我還不算太笨,大概跟我從父親那裡接受的遺傳因子有點關係。我的審美意識的形成,跟我從小看他作畫有關。」

讀初中後,汪曾祺的父親建議他寫魏碑,寫《張猛龍》。他買來一種稻草做的高二尺,寬半尺,粗而厚的紙,每天寫滿一張。

十幾歲時,汪曾祺就學會了抽菸喝酒。他與父親對坐飲酒,抽菸一人一根,那叫一個痛快。

十七歲那年,他戀愛了,在家奮筆疾書寫情書,父親在一旁瞎出主意。

多年父子終成兄弟。受父輩影響,汪曾祺養成了隨性、淡泊的性格。

年輕時的汪曾祺

戰亂年代,他勉強讀完中學。

1939年,汪曾祺帶著一本《沈從文小說選》,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考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

當時他在投考志願書上填了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是衝著沈從文去的。

那年,汪曾祺19歲,沈從文37歲。

作為沈從文的嫡傳弟子,汪曾祺後來的文風受沈先生影響極大。

汪曾祺與沈從文

他常常從沈從文那裡借書看,有一次,在書的某頁,看到沈先生題了一筆:某月某日,見一個大胖女人過橋,心裡很難過。

這條筆記讓汪曾祺揣摩良久:這是個什麼大胖女人,為什麼沈先生看見了大胖女人會很難過呢?

這一師一徒,折射出某種悲天憫人的情懷。

當時,西南聯大學風自由,汪曾祺愛玩愛吃的天性得到了充分釋放。

他常常逃課去逛翠湖,和同學泡茶館,下館子,吃遍雲南小吃。

什麼汽鍋雞、烏鍋貼魚、腐乳肉、火腿月餅之類的雲南名吃他都吃了一個遍。

吃窮了,他就給同學當槍手代寫文章,賺點零花錢。聞一多看完文章後,讚不絕口:「比汪曾祺寫得好多了!」

汪曾祺除了愛吃,還愛酒。

有一次他喝得爛醉,癱在路邊。沈從文經過,以為是個難民,走進一看,才發現是汪曾祺,只好和幾個學生一起把他從街上抬回宿舍。

灌了好些釅茶,他才清醒過來。

汪曾祺的室友,後來的歷史學家何兆武在《上學記》中這樣描述他:

「那時候的他頭髮留得很長,穿一件破舊的藍布長衫,扣子只扣兩個,趿拉著一雙布鞋不提後跟,經常說笑話,還抽菸喝酒,很頹廢的樣子。」

沒人相信,這個學渣日後會成為西南聯大培養的最有才華的作家之一。

汪曾祺天性愛玩,但閱讀量極廣,他常常因為一本喜歡的書,在圖書館通宵研讀,頗富文名。

沈從文對他更是偏愛,不僅給他的習作課打出120分的高分,還將他的作品寄往各大雜誌,稱比自己寫得還好。

沈從文說他:「最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

汪曾祺年輕時讀書很雜。大學時讀過尼採和叔本華,後來讀過一點薩特。

有一陣,他迷戀上了莊子。但是他感興趣的是其文章,不是其思想。

汪曾祺受儒家思想影響比較大。一個中國人或多或少,總會接受一點儒家的影響。

他覺得孔子很有人情味兒,從《論語》裡可以看到一個很有性格的活生生的人。

離開大學後,汪曾祺在昆明郊區一個聯大同學辦的中學教了兩年書。《小學校的鐘聲》和《復仇》便是這時寫的。

也是在這幾年,他遇到了後來相伴一生的妻子施松卿。兩人同在中國建設中學教書,也同從西南聯大畢業。

1950年,汪曾祺與相戀六年的施松卿結婚了。

沒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和儀式,兩人到一家小飯館裡吃碗麵就算結婚了。

汪曾祺的子女曾經打趣母親:「你不是說當時中文系的人都土得很,穿著長衫,一點樣子也沒有嗎?那你怎麼看上爸爸了。」

施松卿得意地說:「有才,一眼就看得出來。」

汪曾祺與妻子施松卿

你看汪曾祺吃吃喝喝,肆意人間,可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一切都身不由己。

他也曾遭受過命運的蹉跎。

王小波說:「知識分子最大的不幸,就是生活在了不理智的時代。」

1958年夏,38歲的汪曾祺被下放到張家口農村,進行勞動改造。

走之前,他留下紙條:「松卿,等我4年!」

那年,汪曾祺38歲,施松卿40歲。

汪曾祺與妻子施松卿

從這之後一直到十年文革浩劫結束,施松卿始終守著3個幼小的孩子艱難生活。

一個文弱書生每天要扛170多斤的糧食,還要砌豬圈、刨豬糞……別人都苦不堪言,汪曾祺卻樂觀得很。

旁人的悲觀情緒沒有影響到他,不自由的日子裡,他除了看書,還下河摸魚,用吃與玩打發時間。

他說:「我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有我這裡一點是熱的。」

接近不惑之年的汪曾祺展望前路,如霧裡觀河,模糊不定,卻從未心灰意冷。

有次勞動的時候,他撿到一個大蘑菇,捨不得吃,等到過年回家時,給家人做了一道蘑菇湯,還感慨道:

「我當了一回右派,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後來文革來了,汪曾祺被發配到偏遠的馬鈴薯研究站。早上起來,他到地裡掐一把花、幾隻葉子,回到屋裡,就開始對著實物畫「馬鈴薯圖譜」。

在旁人看來枯燥的生活,他總能想辦法找到樂子。

改造期間,他讓妻子寄的最多的就是稿紙和毛筆,而且毛筆還得是汪曾祺點名要的那種雞豪毛筆。

在浩劫歲月裡還能有這種閒情逸緻,汪曾祺怕是空前絕後第一人。

女兒汪朗說:「爸爸的腦子,似乎特別不願意記住那些悲苦的東西,更不願意將它們訴諸文字。」

汪曾祺其實寫過不少反思的小說,但都是淡淡的,有一種溫潤含諷的笑意。

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他都如水般溫和,甚少悲觀處世。他說自己的性格就不是一個抗爭的人。

有人曾問汪曾祺:「這麼些年你是怎麼過來的?」

他回答:「隨遇而安。」

汪曾祺比同時代的很多文人幸運,在命運的凜冽侵蝕下,家庭成員之間也並未隔閡反目。

漸至晚景,老汪一家人終於過上了安穩日子,膝下的兒女也漸漸長大。

老頭兒,是汪曾祺在家中的「別號」。

夫人叫他「老頭兒」,三個兒女也這樣叫他,就連他的小孫女也這樣叫。有時外人來了,弄得人家不解:這家人怎麼回事?沒大沒小。

汪曾祺一向主張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平等相處,從不講究什麼父道尊嚴。

汪曾祺全家福

汪曾祺甚至還寫過一篇《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覺得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

只有喝多了酒之後,他才敢為自己爭取地位:「你們對我客氣點,我將來是要進文學史的!」

有年輕作家到家裡來,見到汪曾祺很緊張,兩個女兒就安慰他們:「別怕,他在家裡最沒地位了,我們都欺負他,他還樂在其中。」

兒子談戀愛,汪曾祺也像當年自己的父親那樣,採取「聞而不問」的態度。

了解,但不幹涉,尊重孩子的選擇。

在汪曾祺看來,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

汪曾祺認為自己是一個極其平常的人。他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在他的眼裡,滿世界都是好玩的東西。比如沒事的時候會為梔子花鳴不平: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人雅士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的吧,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

他的文字中,沒有那種大悲的東西,也沒什麼華麗的詞藻,常常帶著一股幽默與坦率。

他文章寫得好,全家人都同意。唯一投反對票的是孫女:「爺爺的文章一點也不好,和別人的不一樣,沒詞兒!」

當時她上小學,老師讓班上的同學從名著中找點花哨的詞藻用在作文中。她在「老頭兒」的文章中認真找了半天,毫無所獲,於是很不開心。

汪曾祺聽了之後哈哈大笑:「沒詞兒,好啊。」

作家賈平凹說:汪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

有人曾問汪曾祺為何寫作,他回答:

「從小到大,數學不佳。考入大學,成天泡茶。讀中文系,看書很雜。偶寫詩文,幸蒙刊發。百無一用,乃成作家。」

坦蕩謙虛的回答中,透露著幾分天真與玩世不恭。

生活可以好玩,但是永遠不要表演。

汪曾祺大概算是一個現實主義作家。

現實主義,顧名思義就是真實地寫自己所看到的生活。

汪曾祺聲稱自己的作品,沒有什麼深刻的東西。可他對筆下的人物是有著強烈共情心的。

他自小生活在那條簡單的街道上,接觸的便是平常的市民。但汪曾祺並不鄙薄他們,他從這些小人物的身上發現了一些美好的、善良的品行。

他試圖讓後人從這些小人物的故事中,得到安慰與溫暖。

不少人評價汪曾祺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最後一個士大夫」。

只是作為士大夫,不是應以天下為己任嗎?

在汪曾祺的眼中,沒有那麼多宏大的主題,只有眼前熱騰騰的煙火氣。

大多數人對汪曾祺的第一印象,都來源於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那篇《端午的鴨蛋》,能滋出油來的紅彤彤的高郵鴨蛋。

他曾經這麼稱讚自己家鄉的鴨蛋: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你的味覺便是你的鄉愁。

愛寫美食,當然也愛做美食。例如那道著名的塞餡回鍋油條,看得讓人直流口水:

「油條兩股拆開,切成寸半長的小段。拌好肥瘦各半的豬肉餡,餡中加鹽、蔥花、薑末。用手指將油條小段的窟窿捅捅,將肉餡塞入、逐段下油鍋炸至油條挺硬,肉餡已熟,撈出裝盤。此菜嚼之極酥脆,聞之真可聲動十裡人。」

汪曾祺是極少熱愛做飯的文人,他的好手藝聲名遠播。

每當有其他地方的學者來北京採訪汪曾祺時,中國文聯不讓大家去飯店就餐,而是直接讓客人在汪曾祺的家中大吃一頓。

他表示自己最大的樂趣,就是看家人或客人吃自己做的飯菜盤盤見底,那一臉得意的笑容甭提多開心了。

菜市場是汪曾祺最喜歡的去處,在他眼裡,生活就該是熱氣騰騰的:

「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汪曾祺當然也心懷蒼生,因為蒼生一直在他的筆下,認真地生活。覺得日子難熬,就喝口熱湯。

人間市井,在汪曾祺的筆下卻散發著濃鬱的溫情與天真之氣。

晚年的汪曾祺,養成了靜坐的習慣。他家裡有一對舊沙發,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他每天早上泡一杯茶,點一支煙,窩在沙發裡。

雖是悠然獨坐,然而浮想聯翩。一些故人故事,一些聲音、一些顏色、一些語言,會逐漸在他的眼前清晰,生動起來。

這樣連續坐幾個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筆寫出一點東西。汪曾祺的一些小說散文,常得之於清晨靜坐之中。

在一個午後,汪曾祺重新拾起筆,發表了《受戒》,字裡行間沒有絲毫抱怨,依然一副溫情從容的閒適。

對此,他說:「我的性格就不是一個爭的人。不控訴、不置惡語,哀而不傷,怨而不怒。」

人可以無知,但不可以無趣。

汪曾祺抱著這樣的心境生活著,讓世間萬物不困於心,灑脫地遊蕩於人群之中。

1997年5月16日,77歲的汪曾祺因病去世。

他對小女兒說:「出院後第一件事,就是喝一杯晶明透亮的龍井茶。」

這是他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

還沒等到女兒將透亮的龍井端來,他已經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汪曾祺生前,有人讓他用一句話概括自己,他想了想說:「我大概是一個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主義者。」

也正是這樣的脾性,使他聞嗅到一抹辛勞、篤實、輕甜、微苦的生活氣息,也成為了擁有赤子之心的人。

這不啻於跌宕年代的理想主義。通透如汪曾祺,看盡人間百態,仍然願意熱愛世界。

他生前曾說: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

老先生已然如願。

後人在他的經歷與文學作品中,看見他對所有苦難微笑示意,之後將它們化成浩渺煙波與人間草木。

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得到了某種愈發堅定的勇氣。

儘管活在這世上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

相關焦點

  • 「人間玩夠了,我走了」
    汪曾祺天性愛玩,但閱讀量極廣,他常常因為一本喜歡的書,在圖書館通宵研讀,頗富文名。 走之前,他留下紙條:「松卿,等我4年!」 那年,汪曾祺38歲,施松卿40歲。
  • 人間怎麼會有喜喪?丨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人間怎麼會有喜喪?我阿婆走了,死了,在你們眼裡這難道是件喜事?!序「那我祝你們家家有喜,天天有喜!」我跳起身,將酒潑在地上。大廳中的觥籌交錯停下來了,每個人用看瘋子的眼神看著我。
  • 深夜的醫院急診科,是人間最真實的樣子。|百家故事
    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圖片來源:紀錄片《急診》及網絡作者丨布吶吶這一個月來,人們把視線都聚焦在了醫院。這裡每天都上演著牽動人心的故事。在1月22日 武漢某醫院的門口,市民們排著隊進行檢查。這也讓我想起最近看的周浩導演的一部紀錄片《急診》。殘酷的真實。遠在廣州的一家省級醫院大型的急診科裡,這裡每天也都上演著人生百態的故事。
  • 咪咪流浪記第四集|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上集說到吉祥先生把咪咪給賣給了流浪藝人彭師傅,咪咪是個很乖巧的孩子,雖然不捨得吉祥夫人,但還是老老實實地跟著彭師傅走了。從這集開始,咪咪就正式開始流浪了。但是咪咪畢竟是個小孩子,才八歲就離開了如同生母的吉祥夫人,自然心情非常低落,而且由於走的路太多了,把鞋子也磨破了。
  • 什麼,我變成孤魂野鬼啦!|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盛夏,別畫啦,陪我玩會嘛~」梅子撒著嬌。盛夏正在往畫布上塗抹和天空一樣的玫瑰色,卻被梅子忽然拽住了胳膊。「別鬧啦,讓我畫完這一點。不然你幫我個忙吧,在我書桌上有一些賣畫掙的錢,你幫我捐給街對角的福利院好不好。」
  • 林憶蓮的故事,不止李宗盛。丨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遇見李宗盛那年,她26歲。今天,她54歲。他們曾經深愛過。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只是愛到後來,總有人要為愛受盡冷風吹。於是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風雨風雨。張開命運的船帆漂洋過海,終於發現,唯有自己值得深愛。
  • 王菲謝霆鋒,沒完沒了……丨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王菲與謝霆鋒人到中年,終究還是等到了彼此。那些兜兜轉轉的曲折與傷痛,最後都變成了細水長流的風景。在近期的一檔節目中,謝霆鋒在被蕭敬騰問道王菲最愛吃的水果是什麼時,有人說是榴槤,他篤定地反駁:「不可能,她從來不吃榴槤。」
  • |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圖片來源:《三十而已》作者丨山野《三十而已》,三個女人一臺戲。各有千秋,各有苦衷。在她們身上,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婚姻真相。他說:「我是不敢要,我怕將來有一天這孩子跟我說,他最倒黴的就是攤上我這麼一個爸爸。」這種對自我的懷疑,源於他在原生家庭的痛苦經歷。父親不負責任的形象紮根在自己心底,他怕自己成為那樣的男人。陳嶼有自己的不幸,可遇到性格溫柔爽朗的鐘曉芹,又是他的幸運。在婚姻關係中,鍾曉芹給足了陳嶼安全感。
  • 微小說:溫暖的時刻|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秀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使勁眨了眨眼,我強忍著打起精神,要不是頭天晚上玩得有點晚,這個時間點不會這麼困,伸了個懶腰打了個哈欠,我對顧客說了一句,「歡迎光臨」。那個瘦小的身影戴著一個衛衣的帽子,身上穿著黑色的短款夾克,戴著一副根本看不清眼睛的墨鏡,腳上穿著一雙黑色的板鞋,沒有說話。
  • 咱大爺畢竟是咱大爺丨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大爺病危。爹給城裡工作的倆孩子打電話:「你大爺快不行了,趕緊回來,再看一眼。」倆孩子想:「我大爺畢竟是我大爺,快不行了,也不至於這樣趕緊吧,難道還要我們回去摔老盆,大爺人家自己有孩子呢。」大爺不但有孩子,而且兒孫滿堂,四個男孩,五個女孩,下面孫子十來個,重孫子二十來個,重重孫子也有了,標準 的五世同堂。老大問老二說:「大爺快不行了,咱爹為啥叫咱倆快回去看看,你知啥意思不。」
  • 樸樹,別哭丨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1942年,弘一法師圓寂前,寫下了四個字作為自己一生的總結:悲欣交集。短短四字,後人苦苦解讀終究無果。39歲那年,李叔同放下塵世的一切,遁入空門。自此,世事皆在心外。晨鐘暮鼓、青衣黃卷中,他或許早已參透人生的五味雜陳。
  • 影話故事之——葉倩文,《瀟灑走一回》一個時代的聲音|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記得有一段時間,只要打開電視、收音機就會有她的歌;無論我換哪個臺,我都會聽到她有些柔情,並略帶紅塵中江湖女子韻味的歌聲。影話故事之——朱茵,一顰一笑直擊男人靈魂的紫霞仙子|百家故事
  • 你是我心頭的一滴血丨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阿文坐在船艙內,獨對著冮面發呆。遠山灰濛濛的與江水連成一色,淡淡的薄霧如玉帶飄浮在水面。這個女子,曾經為了愛,為了跟他走,不惜自縊斷了性命。而如今,她怎麼了?"阿哥,我父母看到我們回去一定會開心的,他們就我一個女兒,不會讓我們過這種苦日子的。"阿文美麗的眼中都是希翼的光波。李秀才不忍打破她的夢,輕輕點了點頭。假若看到女兒復活,他們會怎麼樣呢?
  • 謝園:列位繼續,爺不玩了|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正如謝園所預計的,時代換了新的賓客,一代人的志氣和夢想風流雲散,他們中有人偶爾在娛樂節目扮作德高望重的吉祥物,有的跟著潮水一同退去,深藏功與名。有的帶著舊日的殘夢捲土重來,盡力冷眼看待這已經變幻了不知多少輪的人間。也有的像今天的謝園一樣,突然告別,來追悼會的機會也不給大家留,列位繼續,爺不玩了。
  • 上世紀流行於農村的「走騸」,牲口走著走著就被騸掉了|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據說,母豬割去的是卵巢,但我沒見過,想必操作的手法也一樣吧。先後大約需要不到十分鐘時間,老匠人甚至用三五分鐘,劁過,豬就可以立起來,渾身抖著走或者跑了。羊,也閹割,但不叫劁,和驢騾牛馬這類大牲口一樣叫騸,並不像豬那麼複雜,不用縫合,兩個人就夠了。當然,僅限於公羊,母羊是不會享受這種「待遇」的,它要產羔,給人們創造財富。
  • |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圖片來源:人間世2·呼吸丨生死一搏,只為自由呼吸!作者 | 布吶吶早在今年2月份的時候,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在紀錄片《人間世2·呼吸丨生死一搏,只為自由呼吸!》這一集中,鏡頭聚焦在了無錫人民醫院心肺診療中心的塵肺病患者身上。據統計,無錫人民醫院的肺移植團隊,在2018年,總共做了142例肺移植手術。
  • 胡歌:看見萬茜,我就安心。丨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萬茜是一個骨相美人。乍一看不驚豔,卻吸引你不斷走近,想要了解面孔下的故事。很多人都說她特別。這份特別來源於她所呈現的一切就是自己本身,萬茜是靠本能創造的演員。想不到一檔《乘風破浪的姐姐》讓30位姐姐們,成為今年初夏的流量擔當。
  • 維密超模自曝:我6年沒有例假……|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作者丨小左維密超模給大家的印象是什麼?性感?大長腿?健康美?我依稀記得,朋友圈和各種社交網絡上流傳著「維密超模健身法」「維密超模食譜」,被一個個渴望美麗的女孩奉若聖經。
  • |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你爸我就沒地位唄?你衣服哪來了?你旅遊咋去了?你走過去的?!你是走過去的嗎?!一開始我爸沒給我夾菜男朋友給我夾了結果後來爸爸瘋狂給我夾菜還要一直問我夠不夠網友參加義務家教開開心心地給爸爸發了圖片結果爸爸發出了靈魂拷問
  • 面對恐懼的方法|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百家故事#恐懼,這個詞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與生俱來的,就像人無名之中就是怕比如有的人不敢做過山車,但若真正的去玩一次,認真去享受那種過山車遊戲一般的樂趣,也是一種解決恐懼的方法。四,通過適應恐懼,從而認識到恐懼對象是安全的,無害的,把恐懼對象當做一種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