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在生活中是不是擅長用計謀呢?遇到難關你們是硬著頭皮往前衝還是迂迴曲折地想辦法呢?今天來和大家分享《戰國策》中的兩個故事,不如來聽聽我對於生活中計謀的看法。
說魏國的謀臣樓梧促使魏國和秦國結盟,提出讓魏國的太子去秦國做人質,魏王答應了這個條件,於是同為魏國重臣的紛強害怕樓梧因此受到重用,就想要從中破壞。
那從哪裡下手呢?紛強心生一計,找到了魏太后,就對她一番分析,說秦國和魏國的關係啊時好時壞,非常多變。萬一一方背叛另一方,那就會雙雙撕破臉皮,到時候魏太子在秦國那邊就像糞土一般毫無價值,而且會深受其害。魏太后一聽心疼太子,就到魏王面前哭訴,紛強也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那麼另一位「太后」的故事也跟質子有關,說趙太后主持國政,不願意把長安君送去當質子,但不當質子齊國就不會派出援兵來幫助趙國。趙太后本來是油鹽不進的,誰勸都不聽,告訴近侍說誰再來勸我我就向他臉上吐口水。大臣觸龍來時呢,沒有直奔主題,反而是一番噓寒問暖關心趙太后的身體啊飲食啊,又提到自己的小兒子,想讓小兒子來王宮當個衛士。接著就聊起對後代的疼愛,說到趙太后遠嫁自己的女兒,是長遠打算,為了女兒的子孫世代為王,這麼順水推舟地說點到說趙太后現在這麼疼愛長安君,封地賞賜,但以後太后去世,長安君又憑什麼安身立命呢?趙太后這才恍然大悟,同意讓長安君去做質子,齊國才肯發兵救趙。
我們看觸龍搞定趙太后一方面是沒有單刀直入,隱藏了自己的意圖,另一方面站在長安君的立場上,進行利益分析,打動了趙太后。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戰國策》中的很多計謀,本質不是搞定某件事,而是找到事情關鍵,搞定那個人。
其實我們現代社會,用計謀也是家常便飯,並不丟人,也不可怕。並不是說用了計謀這個人就心機深沉不可交了,《戰國策》是計謀,《鬼谷子》是計謀,說話的藝術何嘗不是計謀,人人豔羨的高情商更是計謀的體現。能讓事情辦得更漂亮,玩點套路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