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歲月》的結局略顯倉促,明裡暗裡,許多人的結局都被一筆帶過,給人們留下了許多遐想的空間。
最後一集裡,蔣南孫媽媽的婚禮,只用一個視頻裡的背景音樂來表達。
也許是蔣南孫聽到幸福的婚禮音樂心有感觸,沒忍住問了奶奶:「如果我媽再婚,您會祝福她嗎?」
奶奶瞭然於心:「我祝福她。但別告訴她。她不一定想知道我的消息。」
然後,奶奶說出了一句,或許是凝結了她畢生人生智慧的話:
「有時候,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戴茵的前半生,很奇怪。說不上幸福,也說不上不幸。
嫁到了一個有錢的蔣家,有錢到即使老公痴迷股票,痴迷到了「賭徒」的地步,還大把大把地股市賠錢,也依然能過上二十多年的富太生活。
每日打打麻將,買買奢侈品,十指不沾陽春水,看著愜意又清閒。
朱鎖鎖住到蔣家那段時間,她看著朱鎖鎖做家務,眉宇間還有一絲不解:女人的手不是用來下廚房的。
可她也說不上幸運。老公雖然愛她,但是不著調,炒股票賣了家裡其餘的房子,到了後期,連她的首飾都買。
再喜歡你的男人,不能保護你,也總是不讓人如意的。何況,老公還有點「媽寶」,要不怎麼會在婆婆面前基本沒維護過自己。
是的,婆婆不喜歡她。蔣南孫的奶奶開始是極為重男輕女的,給南孫取的名字寓意也是想要「男孫」,所以對生了女兒的戴茵沒好臉。
她後來自己也承認:我態度不好。
活在婆婆精神冷暴力下的戴茵,也說不上很幸福。
再然後就是奇怪。她自己覺得過得不幸福,但那麼長的時間裡,她有時間打牌買首飾,就是騰不出時間想想自己要不要離婚,唯一一次說「離婚」是為了維護女兒,但也只是說說而已。
她就像身處沼澤的人,明明在往下陷,卻還拼命地動,就好像從來沒想過出來。
改變是從蔣家破產,蔣南孫爸爸去世開始的。
戴茵想把婆婆送去養老院,自己和妹妹去法國。這時,便是婆婆說出那句「我態度不好」的話的時候,但婆婆還說了下半句:「可除此之外,我從沒在物質上半點虧待你,你不停花錢,只知道打麻將買東西,家裡的事你管過一次嗎?一家人有問題,不只是某一個人的責任的。」
這是實話,戴茵的心真的很大,南孫爸爸失蹤的時候,她還去打麻將。
那是她同床共枕20多年的丈夫,她臉上看不出擔心,理由是:反正在家擔心也沒用。
戴茵也知道這樣對婆婆有點殘忍,她說:「這些年我是花了蔣家很多錢,如果你去養老院後續的費用不夠的話,我在法國就是打工洗盤子也會負擔你的。」
這句話聽聽就好,因為後續她沒給過蔣奶奶一分錢。
哪怕後面戴茵回國了一次,都不願意見蔣奶奶,還是蔣奶奶主動去機場找的她。
送別的畫面很心酸,蔣奶奶那麼大人了,也是一輩子富家小姐生活過過來的,破產的時候都沒低過頭,結果跑來和戴茵說了軟話,希望和前兒媳有一個和解。
可戴茵一句和解的話也沒說,擁抱了蔣南孫,就轉身離去。
到了法國,戴茵再次找到了真愛,這是很可喜的一件事。
但我總覺得她對感情的態度有問題。婆婆就算對不起她,那也只是態度的漠視。婆婆表達了對她的不喜歡,但沒有因為不喜歡去刁難她、虐待她。就算在生活裡,你也會有不喜歡的人吧?
當然,陌生人不喜歡你沒什麼大不了,可一家人對你的那種不喜歡,長期積累下來的精神壓力,可能並不比肉體虐待差。彈幕裡很多人說,那種苦他們也吃過,就是對你沒什麼不好,但實際上在精神上,讓你肉眼可見地感受到你就是和家裡其他人有差別的。
可即使如此,也從沒人強迫過她一直呆在這個家呀。她完全可以選擇離婚。所以,我總覺得戴茵對感情、對生活有一種逃避的態度。她不想抗壓,只想順遂。
說回蔣奶奶的那句話吧:她不一定想知道我的消息。
我覺得這真是蔣奶奶人生智慧的體現。
應該說,即使戴茵確實也有問題,但她並不是一個壞人。這個母親有善良、柔弱的一面。驟然間,若是知道了以前的婆婆祝福自己,想必也是五味雜陳的吧?
會後悔?會心酸?還是心中明明有一絲高興解脫,但卻就是不想承認,因為一旦承認,就會想起那被漠視的二十年?
她,又真的會想要婆婆的祝福嗎?
人是很複雜的生物。有時候,我們想要和他人和解,但又不想和他人和解。因為好像一放下,自己過往的一切會有一種被否定的感覺。
蔣奶奶一定是察覺的人性的這一面,所以才會說:沒消息,有時候就是好消息吧。
無論如何,祝戴茵在未來,一直幸福下去。之後在沒有蔣奶奶這位婆婆的日子裡,與往事徹底切割,過出全新的生活吧。
最後,我想說:
夫妻之間,婆媳之間,如果因為各自的關係,將一段家庭關係,一個婚姻經營到不幸破敗的地步,那麼誰都有權利走出那個泥潭。
不要只顧著泥足深陷,而後埋怨。
——END——
作者:展紅綾的白玉堂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配圖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