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童按:陰陽是道家修行的主旨,是最重要的工具,陰陽本身就具備智慧力量,古言:「不識陰陽莫亂為。」統領獨修和陰陽雙修,最後單亦非單,雙亦非雙,身內身外一體。道家西派現今大字輩的師長有個共識:那就是陰陽雙修最穩妥的是在煉己或玉液還丹之後,古今一開始就單行陰陽雙修法的,大都以失敗而淹沒,頂多"葉青而根爛。」陰陽雙修初期的目的是轉毒成智,而不是享受身體快感。人秉於父母情慾而來,以貪行道是需要莫大的願力的,如在走鋼絲繩,所以道家各派祖師採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仇兆鰲(1638年-1717年),字滄柱,號知几子,浙江鄞縣人。清著名學者,著有《周易參同契集注》和《悟真篇集注》,既然定位於學者,在知識層面是可以學習的。《金丹真傳》,明代道家南宗傳人孫教鸞真人之子孫汝忠祖師著,全書包括《西江月詞》九首、《葫蘆歌》一 首、《明道歌》四首及《修真入門》、《修真大略》、《金丹五百字》、《掃邪歸正歌》各一篇。對築基、得藥、結丹、煉已、還丹、溫養、脫胎、玄珠等丹決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專業修道煉丹的朋友不管哪一派,都可以研究學習,角度不一樣,認識會更廣一些。
陰陽丹法程序,歷來秘而不傳,外界少有人知。仇兆鰲《悟真篇提要》,微露玄機,今特為之破譯如下。
① 凝神定息。男女雙修功夫,亦要把凝神定息的踵息術貫徹始終。其訣要萬緣放下,心息相依,虛極靜篤,一念規中,行玉液鍊形之功,
② 運氣開關。其法有積氣開關與聚氣開關之別;積氣開關功遲,聚氣開關功速。開關為得藥作準備,欲採藥上運.必須關路通楊。積氣開關乃貫通任督二脈的逆轉河車功夫。聚氣開關須用女鼎燻蒸,外提玉莖,姚嬰含吐,使管通關透。
③ 保精煉劍。元精堅固,則劍鋒剛勁.鍛鍊有方,則劍氣通靈。劍要剛、通、靈;金水相資,剛柔迭用,屈伸如意,呼之立應,則可明強弱而出人,用提吸以可陽,或側身修道,或顛倒行功,順逆皆可用之。
④ 採藥築基。鼎佳劍良.須按寅申子午氣動時刻,按地天泰卦,採藥築基,以前短後長之作用行功,使民安國富,身雄力健。築基用後天鼎器,每日兩番,乃滋培溫養之功。
⑤ 還丹結胎。訣用二七先天鼎,待其天應星,地應潮,唇紅如泊,瞳黑如漆,五千四八先天首經當產,急忙下手,如磁石吸鐵,隔礙潛通。此先天虛無真一之炁,送歸土釜,配以流珠,到口香甜,遍身沉醉,便是一得永得之金液大還丹。此炁肇自混沌鴻嚎.霎時乍來,惟此一度,三家相見結嬰兒,片晌得丹。
⑧ 火符溫養。此乃陰陽派抽鉛添汞、取坎填離之功,屬煉炁化神階段。其功法與築基相似,須用陽火陰符,抽彼之鉛,添己之汞,務要天君泰定,對境無心,三百日朝暮行六百卦。周天數足,十月胎圓,嬰兒現象則通神人聖口此段功夫須守滿持盈,防止陰候陽驕,妄作走丹;更要慎密火候,防危慮險,功成則將丹房鼎器善遣之。
⑦ 抱元守一。十月功完,陽神出殼,須行哺乳溫養,人定寂照之功。此段還虛合道功夫,乃無為之性功,訣在絕慮忘機、逍遙靜觀、虛寂恆誠,便可達天仙境界。
陰陽丹法之功程,開關須三七.煉劍用百日,築基在期年,還丹只片時,溫養經十月.抱元歷九載。內丹學本是仙家虛無大道,中間琴劍鼎滬,乃搭橋借徑之方便法門。其採藥之法訣云:「垂簾閉兌目視頂,鼻引清風入金並。拳手縮腳似猿猴,明珠自上崑崙頂。」這套功法,雖說步步有訣,但一經抉破,即可恍然大悟,要言不煩。然其用五千零四十八卷《大藏經》之先天金鼎一說,是中國封建社會妻妾成群的腐朽婚姻制度之練跡,為現代文明社會所不容,必須堅決革除。否則一旦有人秘傳此法,就會引誘一些人創造條件躍躍欲試,出現觸犯現代道德和法律的性犯罪,成為社會之大害,危及內丹學的聲譽。我在1981 年因先師黃友謀教授接引而得無憂子老師指教,深知此派丹法底細,其中有可知而不可學者,有可學而不可修者,有可修而不可傳者。研習內丹學必須有足以自律的思想品質和高度的仕會責任感,否則好大喜功,誤傳誤導,反而給內丹學的研究事業造成滅頂之災。我從師王沐先生研習清淨派丹法時,曾將他積累了六十年的資料整理成《內丹養生功法指要》一書交東方出版社出版,並聲明我研習此道,並非為了自己長壽延命,更無得道成仙之想,也無須以此收徒聚財。我是一個研究自然科學、醫學出身的學者,其志在於用現代自然科學、心理學和哲學揭開內丹之秘,二為人體生命科學特別是認知科學的發展做出貢獻,為人類造福。陰陽丹法中的「蟠桃酒」(或稱先天酒)等,無非是一種性激素,完全可以化驗出其化學成份,採用服藥、注射等法解除用鼎的障礙,使之改造為夫妻同修同證男歡女愛的功法。造福人類社會,豈非一大功德!無憂子老師所傳陰陽丹法屬明代孫教鶯真人法脈,層次較高,亦力斥採取「白虎首經」之非,且早已著手改造了某些丹法步驟。孚佑帝君《指玄篇》詩云:「天機不洩世難知,洩漏天機寫作詩。同類鑄成驅鬼劍,共床作起七天梯。人須人度超塵世,龍要龍交出汙泥。「莫怪真情都實說,只緣要度眾群迷。」陰陽丹法,實為中國內丹仙學的一條正脈,清淨丹法是在其基礎上的一次革新而已。丹家講「只有鉛汞二味藥,其餘多是弄愚夫」。陰陽丹法乃中華民族特殊的文化遺產,不可使其失傳。陳致虛《金丹大要》中有《丹法參同十八訣》,為陰陽丹法程序要訣,讀者可以自己參究。今將孫教鸞真人於明萬曆年間傳出的陰陽派丹法程序略述如下。
1 .築基
此乃夫妻同修人仙之術。丹家與少妻同修百日築基之功,取坎填離,追彼氣血,人我丹田,用逆不用順,用氣不用質,以對境無心為法訣。此百日築基功,乃邁過丹功之鐵門檻,咬碎一個鐵饅頭,琴劍互用,鑄得劍氣通靈,將自身還成乾體,立就丹基,人仙不遠。築基之功實為修補之道,《金丹真傳》疏云:「補之之時,神交體不交,氣交形不交,雖交以不交。卻將彼血氣用法收來,與我精神兩相湊合,而凝結為一,然後虛者不虛,損者不損,而丹基始固,可以得藥。」此法必用鼎器,先開關竅,追得彼家氣血人黃庭宮內和合四象,復成乾睦之體。
2 .得藥
此乃人仙之第二步功。《金丹真傳》疏云:「得藥者,採取後天鼎中外藥,收入身中,與我補完之氣血,兩相配合,使點制陰精,化為真汞.然後形神乃全,壽元堅固,可為仙佛之階梯。」陰精乃我身五臟之氣,未得外藥,散亂不凝。此法須明藥分癸壬,癸不採而壬可採,因為癸鉛乃陰中之陰,不堪為藥;壬鉛乃陰中之陽,可以為藥,採之數度,丹基堅實,才能結丹。七日得藥,體內陰陽相搏、陽長陰消,丹自內結,如醉如痴,昏昏默默,百刻功成,才覺精神爽快。得藥乃生死大事,須道侶扶持。
3 .結丹
結丹為人仙修成之功。採得外來之藥,擒制我體內五臟之氣,使不散亂,兩相凝結,聚而成丹。丹基初立,須將耳、目、口等六門緊閉,靜心調息,謹慎夢遺,排遣昏沉,節省言語,進火退符,在下丹田(炁海)溫養鍛鍊。如此百日火功,血化為精,精化為汞,陰退陽純,得半斤真汞,名日結丹,即至人仙之位。
4 .煉己
煉己乃地仙之初功。將己身中之活汞,煉成一塊幹水銀,稱汞結成砂,方可行還丹之功。《金丹真傳》疏云:「其必在欲絕欲,居塵出塵;潔淨壇室,安排琴劍;看鉛花而行火候,託黃婆而定浮沉;憑侶伴而分刻漏,照子午而備抽添。用飛靈劍採鉛於虎尾之中,用通天劍進火於龍頭之上。依法度追魂制魄,憑匠手捉霧拿雲。使神衝氣,氣衝形,燻蒸百骸;火煉鉛,鉛鍊汞.配合三家。趕退三屍九賊,銷磨六欲七情。精津血液,一點化為瓊膏;唾涕汗淚,半滴不生諸竅。」這套功法要求較高,須別安爐鼎,重置琴劍,日日行功不止,直到見到效驗.一陽生時,煉己功純,再行還丹之功。
5 .還丹
還丹為地仙之關鍵功夫。丹分內外,內結丹而外還丹。結丹了之法,由我不由人;還丹之功,在彼不在己。此為陰陽丹法中採取先天太乙真氣(水中金)之功,必須窮戊己,定庚甲,於晦朔前後,癸盡鉛生,採此先天中之先天,僅幾分鐘時間(二候)即可得丹,然後歸人土釜,以四候匹配陰陽,運藥合丹。在陰陽丹法中,「前行短』, (二候), ' 』後行長」(四候),皆指行功時間、息數而言。《金丹真傳》疏雲.「還丹者,彼之真陽方動,即運一點己汞以迎之,外觸內激而有象,內觸外感而有靈,如磁吸鐵,收人丹田,還外丹也。」「以下弦之弦後,合上弦之弦前,則陽與陰相湊,魂與魄相成,二八共成一斤.是為滿月,是為純乾,而丹道成矣。」《金丹大要》云:「行人既得刀圭人口,運己真火以養之。運火之際,忽覺夾脊真炁上衝泥丸,瀝瀝有聲,似有物觸上腦中。須臾如雀卵顆顆自顎下重樓,如冰酥香甜,甘美無比。覺有此狀,乃驗得金液還丹,徐徐咽下丹田,」其中火候最秘,採取有訣,須依師傳行功。
6 .溫養
溫養實為煉藥功夫,十月溫養,二月沐浴,共一年時間,九轉功成,陽神可待出戶。此段功法相當於清淨功法中之養胎階段,但須用鼎器,進火退符。《金丹真傳》疏云:' 『故溫養之時,必用鼎器,辨屯蒙,朝進陽火,屯卦直事;暮退陰符,蒙卦直事。」「朝屯蔣蒙,進火退符,法十二時而行事,亦協二百六十之數。」「然進火退符之時,含沐浴一節在內,沐浴者,住火停工,洗心滌慮,而防危慮險也。」「修真之士,運火行符,須要精調火候,斡運天是,順陰陽四時代謝之機,明天地五行生剋之理。呼宜默默,呼用綿綿。莊子曰『眾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踵,者,此也,"
7 .脫胎
此為出陽神成地仙之功。《金丹真傳》疏雲;「凡父凡母交,汞來投鉛,陽施而陰受,謂之順,順則人胎結,而生男生女。靈父靈母交,鉛來投汞,陰施而陽受,謂之逆,逆則聖胎結,而生佛生仙。」「十月胎完,霹靂一聲,頂門進裂,嬰兒出現之後,又有調神一節功夫。」其調神出殼之法和清淨丹法同,然後身外有身,化身百千,週遊二界,為陸地神仙。
8 .天仙
此陰陽丹法之最高境界。言修真之士,廣積善德,功滿三千,「然後冥冥之中,默相感召,降生龍女,按五千四十八日之期,正合一覽墳大藏經》之數。天地日月之精會於斯,陰陽五行之粹聚於斯,標靈呈瑞,結一寶珠」(《金丹真傳》),名為玄珠,餌而服之,名列仙班,天仙成矣。最後一步雖語涉神異,但比清代流傳陰陽功夫,總算道高一籌。此種丹法,亦重煉心,煉心不死,雖得真炁,而無元神主宰,終不見功,其中諸多細處、「工夫毫髮不容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