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考古文物之美|漢代珠飾:琥珀雌雄對獅

2021-02-17 廣州考古 南漢二陵博物館

今年出版的《廣州出土漢代珠飾研究》一書封面,印有這樣一串珠飾:

仔細觀察,會發現其中有一對形態生動的琥珀小獅子。

琥珀獅2000BHM21:065-1

琥珀獅2000BHM21:065-2

這一對琥珀獅子,無論顏色或形態,都極其相似。皆為棕紅色,半透明。以圓雕和陰刻的手法,雕刻出獅身及五官,並打磨光滑,造型古樸,趣味盎然。身體中部有縱向、橫向穿孔各一個。2000BHM21:065-1,體態圓潤,方正的下顎和嘴巴,陰刻長鬃毛,耳朵豎起,腰身趴陷,似捕獵狀,身體線條極富力量,長22.65、高14.18、寬8.07mm,重1.36g。2000BHM21:065-2,身形瘦長,呈趴踞狀,陰刻出下顎和嘴巴,尾巴翹起,長19.85、高13.22、寬7.81mm,重1.08g。

仔細觀看可發現,它們竟然雌雄可辨!那麼,哪一隻是雌獅、哪一隻是雄獅呢?

在自然界,雄獅體態魁梧,威風赫赫,擁有濃密的鬃毛,雌獅沒有鬃毛,體態相對瘦小,常常與幼崽們相伴,養育它們成長。因此可以判定,有鬃毛的2000BHM21:065-1應為雄獅;無鬃毛的2000BHM21:065-2應是雌獅。這是廣州目前發現唯一一對可辨性別的漢代獅形珠飾。

這一對琥珀獅僅僅是2000年發掘的廣州恆福路銀行療養院M21出土的一大串極其精美、種類繁多的珠飾中的2顆。那麼,這樣一串精美的珠飾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來一睹它的真容:

這串珠飾共114顆,包含金、玉、水晶、綠柱石、琥珀、瑪瑙、紅玉髓、綠玉髓、石榴子石、玻璃10種材質。類型多樣,色彩絢麗,奪人眼球。詳細情況如下表所列:

材質名稱

數量(顆)

分類形狀

分類數量(顆)

圖片

金珠

10

十二面焊珠金球

1

     

膽形

8

算珠形

1

   

紫水晶珠

6

圓形

2

凸鏡形

3

欖形

1

黃水晶珠

2

不規則雙錐形

2

綠柱石珠

2

淡綠透明不規則稜柱形

2

石榴石珠

33

系領形

2

圓形

31

玉珠

4

青綠色璧形

3

白色鳥形

1

琥珀珠

8

橢圓形

2


圓墩形

1

凸鏡形

1

勝形

2

獅形

2

綠玉髓珠

1

圓形

1

紅玉髓珠

29

欖形

28

算珠形

1

瑪瑙珠

4

纏絲欖形

3

白色圓鼓形

1

玻璃珠

 15

圓形

15

有綠、黑、紅三種顏色。

如此精美的珠串,出自怎樣一座墓葬呢?我們一起看看這座墓的資料:

2000年廣州恆福路銀行療養院二期工地M21,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豎穴分室木槨墓,隨葬品有72件(套),除了常見的陶器,還有銅器以及金銀玉石器等。

              2000BHM21隨器物簡表

陶器

銅器

其他

鼎、壺7、提筒7

屋、倉、井、灶

盤口罐2、四耳罐16、碗8

鼎、壺、小壺

溫酒樽、燻、碗

匜、盉、盤、洗

小碗2、小盒

五銖錢1串

鏡2

銅錢2串

滑石洗

琥珀印章2

玉石金銀珠串飾

金戒指

考古工作者對比《廣州漢墓》中同類型的墓葬形制、器物組合,排列分期,判定這是一座西漢中期墓,屬於同時期中陪葬品較豐富、等級較高的墓葬。

根據《廣州出土漢代珠飾研究》統計,廣州出土珠飾的68座西漢墓,僅10座為西漢前期墓,其餘58座均應屬於西漢中後期墓葬。西漢中後期墓出土珠飾的數量與種類較西漢前期墓豐富許多,這種現象,應與漢武帝時期加強與海外諸國通商貿易往來有關聯。漢武帝平南越後,派遣船隊前往東南亞、南亞,開闢了官方的海外貿易通道,廣州瀕臨南海,是漢朝與東南亞、南亞交通往來的重要貿易港口。海外的奇珍異寶進入中國,首先在廣州、廣西合浦等沿海口岸登陸,再由此集散,輾轉流傳。因此廣州、廣西合浦等地出土的珠飾在種類、數量上,遠超同期國內其他地區。恆福路銀行療養院M21出土的珠飾,絕大多數屬於海外貿易中的舶來品。

值得注意的是,這座墓葬出土的琥珀製品,不僅有珠飾 ,還有兩枚蛙鈕琥珀印章,其中一枚還陰刻篆文「毛君明印」,另一枚素麵無字。

蛙鈕琥珀印章,2001BHM21:60,印面邊長1.8、通高1.6cm,鈕底有雙底圓形小系孔,印臺近方形,陰刻篆文「毛君明印」。

蛙鈕琥珀印章,2001BHM21:61,印面邊長1.3、通高1.5cm,鈕底有雙穿圓形小系孔,方形印臺,素麵無字。 

除了廣州,廣西合浦也出土有琥珀印章。從印文可以判斷,這類器物是在本地製作。有學者研究表明,漢晉時期中國境內琥珀還未得到大規模的開採。漢代的琥珀原料絕大多數來自域外,通過樣品檢測,廣州漢代琥珀珠飾的鐵含量高的特徵與緬甸的琥珀是一致的,表明其原材料可能來自緬甸北部,此地區在兩漢時期屬於漢王朝勢力範圍。由於目前採用的檢測儀器無法分析出有機類樣品成分,不排除有的琥珀來自波羅的海、地中海的可能性。廣州、廣西合浦等南方沿海地區發現的琥珀製品若是來自這些地區,由陸路輸入的可能性很小,從海路輾轉輸入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撰文、供圖:龍麗朵

編輯:郭怡樂

校對:鄺桂榮

審定:易西兵

廣州考古文物之美|漢代珠飾:條帶紋玻璃珠

廣州考古文物之美|蝕花紅玉髓珠

相關焦點

  • 廣州中山六路RJ-6/7地塊考古發掘獲重要發現
    這一帶自唐代以來就是廣州城商業繁華之地,自上世紀50年代,在項目所在地周邊考古發現了大量重要的古代文化遺存,見證了廣州城的發展變遷歷史。根據文物保護法規,配合中山六路RJ-6/7地塊的建設,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組織和指導,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20年5—12月對該地塊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400平方米,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清理漢代至民國時期遺蹟432處,其中灰坑196個、水井57眼、磉墩52個、池43個、柱洞42個、灰溝18條、牆基17處、路3條、房址
  • 考古貴州︱趙小帆:觀賞千年文物 品味那時馬場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小帆平壩馬場是迄今為止貴州發現的東晉南朝墓葬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1965年至1966年間,貴州省博物館考古組在馬場鎮清理了16座東晉南朝墓。這批墓葬分布於馬場的萬人墳、熊家坡和大松山。
  • 城村漢城遺址:江南漢代考古第一城
    ,於1958年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現,經過60年來的考古勘探與重點發掘,發現城牆、城門、宮殿、作坊、墓葬等遺蹟,出土陶器、磚瓦、鐵器、銅器等大量文物。  這一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南方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漢代城址,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是一處不可多得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199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作為武夷山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主要項目,入列《世界遺產名錄》;2013年,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
  • 雄安新區文物考古進展順利 崇禮太子城遺址考古完成
    中新社石家莊11月25日電 (李曉偉)據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5日消息,今年以來,雄安新區文物考古工作進展順利,進一步廓清雄安新區南陽遺址的性質、範圍及其文化內涵。同時,崇禮太子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已全部完成。
  • 喜獅牛肉火鍋入駐琥珀山莊 讓吃火鍋變得更加享受
    2020年7月18日喜獅牛肉火鍋琥珀山莊店盛大開業。喜獅牛肉火鍋琥珀山莊店坐落於幽深靜謐的琥珀山莊,依山傍水,安靜愜意,這樣的環境吃火鍋自然舒服。喜獅牛肉火鍋琥珀山莊店佔地面積近300平方,共能容納近120人,每一處細節都彰顯出自然美,化繁為簡,靈活運用,呈現出非凡且獨特的韻味。
  • 濟南考古館展陳提升再開館,小清河復航出土文物將展出
    濟南考古館秉持「讓普通群眾進得來、看得懂」的理念,更換知識型展板22張、說明牌14塊,力求以專業的視角、通俗的語言講述更加豐富的文物故事。古井汲水器、漢代明器、青銅劍與鐵劍、馬車等專題展板以及陶甗、戰國水晶串飾、博山爐、席鎮、漢磚、清代朝珠、石彈等專題說明牌,會使觀眾更加深入細緻的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歷史訊息。
  • 故宮裡的「二次元」絲路考古展,文物圖片栩栩如生……
    在參觀博物館時,因為重要文物在維護期或者是被借調到別的特展,文物原本所在的位置有時就會立一塊該文物美照的「人形牌」。「絕域蒼茫萬裡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現場效果展覽在故宮博物院內廷西六宮之一的永壽宮舉辦,這裡是明代妃嬪、清代后妃所居之處。清代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恪妃,嘉慶帝如妃曾在此居住。走進永壽宮,展廳內則被布置得很有西域大漠風情和民族風情的格調。
  • 漢代美玉賞析,大飽眼福!
    秦代雖有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觀的兵馬俑但出土玉器寥寥可數,秦玉藝術面貌有賴考古新發現。漢代玉器繼承三代玉雕之精華,建構了中國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 空藝術 | 圍觀考古咖秀肌肉的時刻來了 「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館火熱進行中
    「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正在進行中參展文物涉及21個省、49家單位、共360件(套)展覽內容總體上依時代序列展開,分為史前、夏商周、漢唐、宋元明清四個時期史前先民在與自然共處之中逐漸積澱了對美的認識與追求,美來自自然,美的萌芽是必然。本單元展出文物根據空間分為兩組。第一組展示舊石器時代末期美的萌芽,第二組展示新石器時代美的初創。
  •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省博開幕 展出文物超300件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展出的300多件文物引起市民極大興趣。海口日報記者蘇弼坤 攝12月22日上午,「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和「南海水下考古」三個篇章,共展出文物300多件,通過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的方式,全方位為觀眾呈現海南考古70年曆程。「海南歷年考古工作」篇章全面呈現了海南建省前、建省後兩個階段的海南考古工作。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四川新聞網成都5月8日訊(記者 戴璐嶺)為推進城市考古研究、保護傳承巴蜀文化、全面助力成都及四川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5月8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四川省文物局局長王毅
  • 紀錄片《海昏侯墓考古之謎》央視播出
    本報訊 (記者張雪嬌)為了完整還原此次震驚中外的考古發掘全過程,展現中國一流的考古水平和先進的文物發掘、保護、修復水平,8月24日起,5集紀錄片《海昏侯墓考古之謎》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晚8點檔《國家記憶》欄目播出。  中國目前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墓葬——海昏侯墓,2011年在江西南昌發現。
  • 《國家記憶》推出《海昏侯墓考古之謎》
    中國目前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墓葬——海昏侯墓,2011年在江西南昌發現。為了完整還原此次震驚中外的考古發掘全過程,展現中國一流的考古水平和先進的文物發掘、保護、修復水平,《國家記憶》8月24日起推出五集紀錄片《海昏侯墓考古之謎》。
  • 【如果文物會說話】價值連城美玉背後的秘密……
    【如果文物會說話】價值連城美玉背後的秘密…… 2020-10-17 0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一件文物究竟能美到什麼程度?看網友們挑選出的「中國最美」
    美,是人類永恆的追求,藝術,就是追求美的感悟,悠悠華夏五千年,孕育出豐富的智慧結晶,才有了我們現在能欣賞到的絕美文物。 在社區平臺裡經常會有網友提問,一件文物究竟能美到什麼程度?上百萬網友都分享過自己的回答,今天就精選出中國那些顏值巔峰的文物,精絕豔豔,讓人一見傾心!
  • 孫機:考古能看得見歷史,也能望得見未來
    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60年畢業後留系工作,1979年到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工作。現為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國博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著有《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中國古輿服論叢》《仰觀集》《中國聖火》《從歷史中醒來》《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等。
  •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正式開園!
    江西省省長易煉紅,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施小琳,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吳曉軍,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志武,副省長吳浩,省政協副主席李華棟,國家文物局社會服務司司長閆亞林,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部原主任、海昏侯墓考古專家組組長信立祥,國家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中國文物報社副社長楊曉波,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丁鵬勃,省政府秘書長張小平和黃喜忠、嚴允、吳偉柱、劉家富等市四套班子領導出席開園儀式。
  • 遊記:成都博物館填補了漢代的文獻資料
    負責全市範圍內的文物徵集、收藏、陳列、宣傳和研究工作。成都市博物館共收藏舊、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文物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數百件,尤以古代石刻、漢代畫像磚最為有名。該館固定陳列是畫卷似的《成都古代史----歷史文物陳列》,它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從新石器時代至鴉片戰爭的宏偉歷史。鎮館之寶:石犀牛:具有極高的考古與藝術研究價值外表呆萌的石犀牛,可是大有來頭。
  • 山西首次出土漢簡 墓主或為西漢代王(圖)
    原標題:山西首次出土漢簡,墓主或為西漢代王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內發現大量竹簡,有5000枚之多;而近日,山西太原東山恆大悅龍臺6號西漢墓(又稱「祔葬墓M6」)內也出土了大量的西漢木質簡牘。可以說這是近年來漢簡的又一次重大發現。
  • 陝西考古博物館明年9月開放|A級通緝犯落網,賣文物涉案超2000萬
    而與之同期開館的,還有農民工博物館和數碼博物館。其中,數碼博物館位於石橋鋪商圈,而該地也在一段時間內,見證了九龍坡數碼產業的發展——伴隨這些博物館陸續投用,九龍坡區內的非國有博物館建設有望突破2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