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給鋼琴加溼
——阿拓談調律
文/書童
在門口換好鞋子,阿拓拎著工具箱徑直穿過大廳,來到了房子東南角的鋼琴旁。
雖然僅僅是第二次來這個用戶家,阿拓的舉止卻像老朋友一樣自然、得體。因為他知道,只有自身放鬆,才能最大限度地打消用戶的疑慮。
他打開軟體,測試一下各音區的A音,又測試了一下各音區分檔左右的三個音,把數值分別記錄下來。
楠楠媽端著剛剛沏好的茶走了過來。她記得阿拓喜歡喝鐵觀音,所以她在阿拓到來之前特地囑咐家裡的阿姨準備好茶葉。
「拓老師,音跑得多不多?」看著阿拓喝了一口茶,楠楠媽終於忍不住問出了心裡一直想問的一句話。畢竟是上百萬的德國三角,不管是楠楠的鋼琴老師還是來家裡開趴踢的朋友總說感覺不像這個牌子的琴,這讓她心裡一直不是很舒服。上次阿拓調完琴,倒是再沒聽到有誰說不好,她有些安心了,但又怕是大家顧全面子。
「這次的音準變化很正常。」阿拓放下茶杯,打開這架琴的標準曲線值,對比著剛剛記錄的音準值,分析著給楠楠媽看。
「我就說嘛」楠楠媽大鬆了一口氣:「再怎麼我這也是上百萬的德國琴啊,怎麼會不好呢?還是原來的調律師不好。」阿拓拿著數據給她講,她覺得很直觀,不像原來的調律師說了很多話,她是又明白又不明白的。
「也不見得是那位師傅技術不好」阿拓微笑地看著楠楠媽:「音穩不穩不光與調律師的技術有關,也與調之前琴的原始狀態、擺放環境、使用狀況有關。您還記得您家的加溼器原來放在什麼地方嗎?」
「呦,這還真不記得了。反正不是這兒。」楠楠媽不好意思地說。
「原來放在那兒。」阿拓提醒著。
「好像還真是。您這麼一說,我好像想起來了。」
「您看這兩個地方有什麼不同?」
「那兒遠。」楠楠媽似乎明白了——加溼器擺放的遠近當然影響溼度了,但溼度大小真的對琴有影響嗎?
「還有呢?」阿拓繼續啟發。
「原來在左邊,現在是右邊。」——加溼器擺在左邊還是右邊也有關係嗎?楠楠媽更糊塗了。
「您看」阿拓指著眼前的三角琴向楠楠媽講解起來:「三角鋼琴的外殼形狀是由多層板彎成的,那麼它就存在著恢復原狀的一種趨勢。一旦溼度降低、木材收縮,部件間的相互支撐就沒有那麼牢靠了。」
「這和跑不跑音也有關係嗎?」楠楠媽不覺睜大了眼睛。
阿拓隆起左手的掌關節,右手伸平向下一壓,隆起的左手掌關節逐漸變平:「鋼琴有200餘根琴弦,調到標準音高時總拉力有十數噸,這也就對音板形成了巨大的壓力,使音板有一種向四周延展的趨勢。如果鋼琴的外框支撐不牢固,音板是不是就『變平』了?那原先繃緊的琴弦是不是就『變松』了?音是不是就跑了?」
「啊?!」楠楠媽恍然大悟,但問題隨之又來了:「您講的這個我明白了,但這個和加溼器放左邊還是右邊有什麼關係呢?」
「您看鋼琴的外殼形狀,覺得哪個位置最不穩定?」
「嗯,應該是右邊吧?」楠楠媽不敢肯定。
「對的。這裡是外殼的梢端,折彎又多,當然最不穩定。」阿拓對楠楠媽表示了肯定。
「所以您要把加溼器放在右邊,通過增加溼度來增強結構的穩定?!」楠楠媽恍然大悟,不覺有些興奮。
「是啊。我遇到過因為溼度不足,外殼和中盤脫開的情況。這樣的琴怎麼可能穩住音?」阿拓指著鋼琴部件進一步講解。
「這麼可怕?!」楠楠媽大吃一驚。
「這還不算最嚴重的。我有一個用戶,是從鼓浪嶼考到音樂學院附中,帶著自己的進口鋼琴來的。我提醒她,鼓浪嶼比較潮溼,咱們城市比較乾燥,要注意增加室內溼度,她忽略了,結果弦馬脫落,要做大修。修是小事,整架琴的木材、呢氈乾燥到這個程度,再恢復到應有的溼度,這巨大的變化就如同人大病一場再復原,不知對琴造成多大的傷害。」
「看來開加溼器真的很重要!」楠楠媽不覺感到慶幸。
「您的大廳面積比較大,不做環境溼度控制是不行的,所以要用加溼器了。如果擺放鋼琴的房間比較小,也可以使用裝在琴上的控溼系統。」
「您是說裝在琴上的控溼系統無法達到需要的溼度嗎?」
「鋼琴的最佳使用環境溼度是40-45%,按您的這個房間面積,控溼系統就顯得能力不足了。」
「那現在的位置,加溼器遠不遠?」楠楠媽又開始擔心溼度不夠了。
「這個位置可以了,也不能太近,差不多1米多,太近有可能會導致機芯和鍵盤局部溼度過大、部件受潮膨脹,造成機械故障。」
「這回我是真的明白了!」楠楠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看到楠楠媽徹底明白了,阿拓專心調起琴來——讓用戶真心明白專業知識與原理,他們才會真正地知道技術的價值,才會發自內心地配合你。一旦大家在技術層面達到共識,技師的服務怎麼會得不到肯定呢?!
登錄霸拓官網瀏覽往期官微
更有霸拓第一官微歡迎關注
欲加入霸拓官方V群,請掃二維碼實名加友
鋼琴技師 技術立身
歡迎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