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發了一篇《「七夕」中國人的情人節,你準備好了嗎》一文,有朋友說道:「七夕」根本不是情人節,上元節才是。既然那么元夕是不是他說的"中國情人節"呢?「中國情人節」呢?於是乎我抱著學習的態度查閱了一些古典文學,希望從中找到答案。
古代女子一般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但元宵節可以出門觀燈遊玩,藉此機會未婚男女們為自己物色對象或相戀的人幽會談情。這點我們不難在歷代流傳下來看到的不少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的詩詞中發現。《隋書·音樂志》有如下記載:「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裡,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也就是說,為慶祝元宵節,載歌載舞的人們常常不分晝夜,怎麼開心怎麼玩。這裡面可以看出元夕之夜女性也可以出們載歌載舞,女子遇到心儀的男子,就會贈手帕之類的隨身攜帶之物,喚作定情信物。
北宋歐陽修在《生查子·元夕》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這闋詞大概意思是上閿描繪了去年元夕夜時女主人公與情郎同逛燈市的歡樂情景。下闋寫今年元夕夜女主人公孤獨一人面對圓月花燈的情景。由此可推斷出,在北宋時期元宵夜就是男女約會的時候。
南宋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闋詞大概意思是上闋渲染一片熱鬧的盛況的種種麗字,實則對詞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讚美 。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通過這闋詞我們也能發現元夕這晚上,女孩子們是出來的很多,賞燈遊玩,多少男男女女就在那一天邂逅相遇,在人群中尋找彼此的另一半。
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京劇大師荀慧生的《元宵謎》也是講述男女愛情。
總的來說,元夕為原本授受不親的世俗男女創造了自由接觸的空間,浪漫的燈夜更是營造出一見鍾情的如夢佳氛。從眉目傳情到私換信物,青年男女們將平日壓抑的內在熱情於元夕狂歡夜大膽釋放。上元佳節簡直就是一年一度的「相親大會」,解決了多少未婚青年的終身大事,元夕節的相親意義遠比大於看花燈猜燈謎,所以元宵節是情人節一點也不為過。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非要分出那天是中國的情人節,元夕也好七夕也罷,都在發揮著情人節男女互訴衷腸,聊表心意等一些功能,既然約定俗成了「七夕」為情人節那就順其自然,無論是哪一天都已經淪為購物送禮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