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9月11日電(記者姜剛)農業大省安徽日前發布了一張特殊地圖——優質專用水稻生產分布電子地圖。在這張地圖上,該省162萬畝優質專用水稻的分布情況和種植信息一目了然,用糧企業可以根據需求按圖「索」好糧。
    這張名為「安徽省2020年度優質專用水稻生產分布圖」的電子地圖,展示220個單品種集中連片5000畝以上的種植單元,總種植面積為162.36萬畝。
    在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記者體驗了按圖「導航」找好糧的便利。隨機點擊地圖上的產區之一「休寧縣商山鎮」,300多公裡外的水稻種植信息盡在掌握:該鎮的優質水稻產區種植品種為「晶兩優華佔」,種植面積為7139畝,共有5個種植主體。
    「對於糧食加工企業來說,糧食品種多、糧源不穩定一直是煩心事,這張地圖能精準導航,幫我們物色到合適的糧源,動動滑鼠就可以實現產銷無縫對接。」合肥鑫隆糧油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趙立早對優質專用水稻電子地圖的應用前景充滿期待。他說,企業有了穩定且優質的糧源,可以更好地生產優質大米。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局局長張韙說,安徽省今年繼續加大優質專用水稻生產力度,實行「單一品種、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單收、單儲、單加工」的運營模式,推動皖糧產業升級。
    此前,該省已發布過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分布電子地圖。「小麥地圖」和「水稻地圖」的相繼上線,讓安徽省有了覆蓋主糧品種的優質糧食線上地圖,構建了基於信息技術的按圖「索」糧的現代糧食產銷對接新模式。
    近年來,市場對優質糧的需求越來越大,但由於糧食產銷信息不對稱,一些地方存在「優質糧賣不上好價錢」現象。在今年夏糧生產過程中,安徽省首次發布優質專用小麥電子地圖,展示307個單品種集中連片萬畝以上的種植單元,既給用麥企業帶來穩定糧源,也助農增收。
    作為全國糧食主產省之一,安徽省去年糧食總產810.8億斤,居全國第4位。推出「糧食地圖」是安徽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做法。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調整優化糧食結構,安徽省近年來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利用網際網路加速訂單農業發展,實現農業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張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