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風雲,做為一個河南商丘民權人,我今天才知道,原來江郎才盡這個成語典故發生在我的故鄉,頓時特別感興趣,於是就來到了這個成語中江郎的故鄉去看一看歷史上這位聲名顯赫的大名人。
江郎才盡成語中的江郎叫江淹,字文通,他是南朝著名的文學家,散文家,歷任宋齊梁三朝高官,也可謂是三朝元老。
江淹年少天資聰穎,六歲就能作詩,十三歲喪父,家境貧寒,性格閃向,但勤奮好學,才華出眾,寫出了不少好文章詩句,人們尊稱為"江郎"。正所謂:學而優則仕,步入仕途當官後,平步青雲,在那些個歷史上風雲動蕩群雄逐鹿的亂世,不僅能夠獨善其身,還高官厚祿,著實不多見,可見此人察言觀色相機而行左右逢源的機警應變能力。他是宋州濟陽考城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江集村人。
此時正是冬季,北方的冬季早晚溫差大,雖然出著太陽,氣溫大約在10度徘徊,瑟瑟寒風中,行走村莊的水泥道路上,冷冷清清,沒什麼人,大都外出打工了。
冷冷清清的江集村街巷。
上圖就是冷落的江氏宗祠小院。
與我想像的粉牆灰瓦,迴廊構架,中庭值松柏,飛簷翹角的祠院迥異,是一個農村一般的小院子,現為江氏宗祠。院正中一鐵製仿古亭,下矗立著江淹的石像。高約3米,為一寬袍官服老者形像,手捊長鬚,慈眉善目。
石像前有銘碑文,是為江淹生平事跡簡介。江淹天監四年(505年)去逝,終年62歲,粱武帝為他穿素服致哀,並贈錢三萬,布五十匹。諡號憲伯。在古代,也算是高壽了吧。一生雖跌宏起伏,到也算是功德圓滿。
祠堂門前有一石碑,重修江氏宗祠記,從碑文中可以看到,江淹死後朝庭賜建祠堂祭祀,佔地競有500多畝,賜錢3萬,布50匹。可見江淹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勤政有功的好官。
歷史上位高權重的大官多的是,江淹能夠名列史冊,還是歸功於他的文章。江淹流傳下來的賦大約三十篇,其中《恨賦》《別賦》是他最為膾炙人口的名作。我從網上搜索一篇,大家有興趣的可以拜讀下(如下圖)。
關於江郎才盡成語故事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出自《南史.江淹傳》: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詩詞絕買美句,時人謂之才盡。傳說他在辭退宣城郡守後,有一夜夢中,夢見一個美男子,自稱是東晉時的著名文人郭璞,他對江淹說,我有一枝筆放在你那裡己經很多的年了,你現在應該物歸原主了,江淹詫異中伸手從懷中摸到一枝五色的彩筆,遂交還給了郭璞。自此後,江淹便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好的詩詞佳句了。人們都傳言,江淹才盡,這大約都是江郎才盡典故的由來。其實呢,並不是什麼江淹才華用盡之說,而是他當官以後,步步高升,每天可以說公務繁忙,日理萬機,那有什麼閒情逸緻舞文弄墨,勞心費力,久而久之,才思荒費,泯然眾人。
大門緊閉的江氏宗祠。
無人機俯拍的江氏宗祠小院落。
漫步在冬日的這個農家小院,心中有些感慨。世過境遷,滄海桑田,一切榮華富貴成雲煙。就如江淹《別賦》中所說:故別離一語,事乃萬族...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
無人機俯拍的江集村,江淹的故鄉。
文末,我腦海裡不由的想起餘秋雨教授所寫的《文化苦旅》一篇文章中所寫的:文人的魅力,競能把諾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了人人心中的故鄉...當峨冠博帶早己零落成泥之後,一桿竹筆偶爾塗劃的詩文,競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穿越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