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再好的記憶也會隨著時間不斷流走,不管記憶的好壞,最後都會變成零星的碎片。而這,也算不上是遺忘,可能是一張照片,可能是大家飯後的閒聊,也有可能是路過那個地方,都會成為你想起他的籌碼。
今天,阿糯去到了一個古樸的村落,村裡房屋都是幾十年的老房子,有些房子已經存在近半個世紀的歷史,有些還留存著近代建築的遺蹟,這個地方就是大良鎮湖洞村下洞大村屯。
在大良鎮湖洞村下洞大村屯有一座歷史近百年的炮樓,是村中唯一一座軍事建築,也是融安不可多得的老軍事建築。據村中老爺爺介紹,他今年八十歲了,而這座炮樓在他小時候就已經存在,至少也是有80年的歷史。曾經這座炮樓是用於抵禦外敵,之後被富貴人家佔用。再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座炮樓就變成了村裡百姓所有。
老爺爺還告訴阿糯,炮樓邊上的這一排房子,是曾經富貴人家居住的房子,房子的門口還是曾經拱門的樣式,房簷下的木質結構,雖然落滿了灰,但還是能清楚的看到它的結構和色彩。很可惜的是阿糯沒聯繫到房屋主人,所以沒能進去一睹容顏。因為這座炮樓在村裡最深處,周圍曾經富貴人家的小院也已經拆除,如今只能看到小部分的牆體還在,也正因為他的拆除,阿糯才有幸近距離觀察炮樓的結構。而這座炮樓,村裡多數的年輕人也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只有老人還記著他。
老爺爺給阿糯介紹的過程中,想不到一個小村落也有一段這麼精彩的歷史。而這炮樓歷經近百年風霜,看過村上千變萬化,他依然矗立在那個地方,屹立不倒,不僅是因為他那建築的牢固,也是因為村裡百姓的守護,而他也在默默守護著這一方土地。
炮樓整體建築呈現長方體的結構,是很明顯的中式建築特色,高約如同樓房五層樓的高度。炮樓的外牆使用的是青磚,而內牆主要是使用土磚進行築牆。
從外部看來,整棟炮樓十分威嚴的矗立著,但是也蓋不住那飽經風霜的模樣。炮樓的周圍因長期無人護理布滿了雜草、灌木,牆體也已經出現了大大小小破裂的痕跡,有的已經從底部蔓延到了半層樓的高度,門口也擺放著用於建築的圓形鐵架。而這鐵架、雜草、泥土幾乎覆蓋了半個門口。炮樓的門口呈現半圓拱門的形狀,而他的寬度也僅僅只能容納一個人的進出,這也防止了敵人從外部闖入時集體湧入的情況。
在炮樓內部,阿糯看到了人類生活過的痕跡,隨後問了老爺爺,老爺爺表示,在土地改革成功之後,這棟樓曾經也給村裡的百姓用於生活居住。裡面的牆也進行了粉刷,也因為這個很好的保護了炮樓曾經的牆體。
在炮樓裡沒人居住了之後, 每層樓的平臺木板也被拆除了,全都放在了一樓的平地上。阿糯帶著疑問問了一下老爺爺:「爺爺,為什麼樓裡都沒有樓梯上去呀,那以前人們是怎麼爬上去的?」老爺爺笑著說:「以前都是用那種木樓梯的,哪裡需要就搬到哪裡去,是沒有那種像現在一樣固定在那的樓梯的,也為了防止外敵闖入然後通過樓梯爬上去傷人。」阿糯頓然恍悟,原來曾經的百姓都很有智慧啊!是阿糯愚鈍了。
阿糯環顧了四周,看到每層牆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小窗口(槍眼)以及瞭望窗。每個小窗口都有一定的角度,內寬外窄,窄的部分只能通過槍桿,敵人的子彈也打不進來。
讓阿糯很可惜的一點是,因為樓上地面的拆除,阿糯沒機會上到樓上去看看,很多細節部分阿糯就此錯過了。但阿糯通過藉助航拍機的拍攝,從高處看到了炮樓頂部的一些情況。
炮樓的頂部有一個相對大一點窗口,根據炮樓的結構應該可以推斷出這是一個高處的瞭望窗,可以看向更遠的地方,好報告給下面隊員當時的情況。從航拍圖可以看到,炮樓的頂部已經全被爬藤植物覆蓋,看不出他細節的模樣,只能大概看出來他的整體結構,正方形的四周高高聳起,將雙坡式的房頂包攬其中。因為被植物近乎完全的覆蓋,不仔細看的話根本找不到他在哪,阿糯也是用航拍機找了半天才發現了他,大家可以到文章第一張圖找找,看能不能找到他的所在。
而很多朋友會問這個地方具體在哪裡?怎麼去?阿糯告訴大家地址位於柳州市融安縣大良鎮湖洞村下洞大村屯。就在湖洞村的旁邊,一條河桂高速公路正在火熱的建設中,相信不久之後大家就能通過這條高速公路去到湖洞村一覽炮樓的威嚴壯闊。還能順著村道一路向上去往大家熟知的「石頭寨」東起鄉崖腳村樂崗屯。
找房 / 買房 / 賣房 / 租房
就上【融安房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