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俊|尋訪海寧斜橋火車站侵華日軍炮樓,天花板上貼著1940年日文報紙講述漢奸故事

2021-02-19 錢俊拍照寫字

9月,我的《老去的江南----嘉興海寧路仲古鎮》在今日頭條有12萬+的閱讀,並引發了對衰落古鎮開發和保護的熱議。後來有讀者聯繫我,說路仲屬於斜橋,斜橋也是千年古鎮,那裡也有很多遺蹟,特別是一個百年火車站——斜橋火車站以及保存完整的侵華日軍炮樓很值得一看,並幫我聯繫了斜橋本地的一位熱心人凌榮其先生。

凌榮其先生給我發了個導航定位。原來我家到斜橋只有40多分鐘的車程。

    我和老凌的合影。老凌熱心於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和研究已經有很多年,他和一群民間文化愛好者籌建了斜橋鎮民間文化研究所和斜橋民間博物館。

在一座百年老宅裡,老凌和他的夥伴們收藏了很多民間老器物,他說,現在這些老器物越來越少了,有些東西,說沒了就沒了,很可惜,他也不圖什麼,就是想把它們留下來。

我對一個「WG記憶館」很感興趣。不管怎樣,這是一段非常特別且影響深遠的歷史,能保存當時一些原始的東西,對將來更加客觀地評價那十來個非同尋常的年頭歲月,應該會有價值。

雖然說歷史是一面鏡子,但也許只有很少數人才會經常去照這面鏡子。當一段歷史的塵埃落定,它也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塵埃了。

這些畫面,也許會讓你想起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當然,那時除了燃燒激情,還燃燒了不少寶貴的好東西。

因為斜橋火車站已經基本棄用,所以平時是不對外開放的,但它還隸屬上海鐵路局管理,老凌幫我聯繫了鐵路局的熟人,才開了門讓我進去參觀。

這座洋溢著歐式風格的火車站,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8月,距今已有110年的歷史,據說是英國人設計建造。雖然從2004年開始,斜橋站停辦了客運業務,但它應該是現今滬杭鐵路上保存最好的百年老站。而讓它更具有歷史意義的,是它邊上還完整地保留了兩座侵華日軍的碉堡炮樓,作為日軍的侵略罪證,供後人參觀。

1937年「7.7」事變後,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1937年8月13日,日寇在上海發動「淞滬會戰」,佔領了上海。當年12月21日,日軍從三面包圍杭州,杭州淪陷。侵佔杭州後,滬杭鐵路全線淪入日軍之手,日軍對滬杭鐵路進行了修復,為了保護鐵路運輸,日軍在火車站修建了許多碉堡炮樓,斜橋火車站就其中之一。現在,這是滬杭鐵路上唯一保存下來的侵華日軍炮樓。

碉堡外牆為青磚砌建,這些青磚都是日本特製,磚上燒制的日方圓形印記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碉堡四周都是槍眼,看起來很堅固的樣子。

這就是靠近鐵路的炮樓,裡面有三層。

在炮樓上看出去,視野非常好,鐵路沿線一覽無餘。

        我們可以進到炮樓裡面參觀。

一小孩拿著防制槍在炮樓裡玩耍。

雖然斜橋站不再使用了,但滬杭線依然在運行,間或還有列車經過。不過高鐵開通以後,這條鐵路的使用率已經大不如前了。

    我問孩子:你知道這個碉堡是什麼用的嗎?孩子答:是壞日本鬼子的!

有2個大人帶著孩子也跟著我們登上炮樓,大人嘴巴裡一直跟小孩在念叨:日本人最壞了!日本人最壞了!這大概就是我們最樸素的愛國主義教育了。

炮樓的頂上擺著仿製步槍。能不能想像作為一個侵略者扛著槍站在這裡是怎樣的一種心境?恐怕也是複雜的。

炮樓的邊上,有日軍的工作用房,地下室是一個水牢。老凌說:水牢只有幾十公分高,下面積著水,關在水牢的人會非常難受,因為蹲下來水會淹人,站又站不起來。據說當時日軍把抗日民眾都關在水牢裡。

        這是天花板上的報紙,整個水泥天花板都貼著這樣的日文報紙,我想應該是當時澆築水泥時使用的。

報紙大多是1940年的《大陸新報》、《大阪每日新聞》之類。據說在一張較為清晰的報紙上,講述了江蘇泰興一個漢奸張少華怎樣投降日本人和日本人攻入泰興城的事情。但我找了半天,頭頸都仰疼了,也沒能找到。天花板高,字比較小。雖然找不到,但這個漢奸應該可以遺臭萬年了。

這是車站的旅客出入口,滿滿的歷史感。

        從車站候車室,可以直接看到鐵路和站牌。

        候車室現在稱為抗戰紀念館。

以及滬杭鐵路斜橋站紀念館,講述這個百年老站的滄桑歷史。

    離開斜橋火車站,我順便到斜橋古鎮上去轉了轉。

洛塘河穿過全鎮。斜橋因萬緣橋按洛塘河斜向而建,俗稱西斜橋而得名。據傳明成化年間(1465~1487),已有"斜橋"之稱。古斜橋自古也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與李清照齊名的朱淑真、篆刻書畫大師錢君匋、漫畫大師米谷等等都是斜橋人。

老街上有斜橋電影院,但好像只剩下一個名字了。

        斜橋歷史記憶館,還沒能進去看。

沿著洛塘河的街道,叫東街。

東街很安靜,人不多,偶爾有人走過,一派和諧美好景象。

    依河而建的街道,是江南水鄉古鎮的標配。

    雖然斜橋沒有開發古鎮旅遊,斜橋的老房子也沒有形成規模,但是走在斜橋臨洛塘河的東街,還是能夠感覺到那種古鎮特有的韻味。

    老斜橋茶館大門緊閉。我不知道在多少年以前,它是不是也像馬鳴老街的茶館一樣,是老人們早晨三四點鐘起來聚集喝茶的地方?

斜橋還是著名的皮影戲之鄉,其皮影戲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遺產名錄。我對斜橋的皮影戲很感興趣,老凌帶我去拜訪了斜橋最著名的皮影戲已故老藝人王錢松之子沈志紅,沈老師正在家裡擺弄他的皮影戲,要建一個皮影戲展覽廳,他熱情地向我介紹斜橋皮影戲的前世今生,以及他父親關於皮影戲的一些往事,非常有意思。如果有機會,我很想專門做一期關於斜橋皮影戲的圖文。

推薦幾篇我的往期圖文,點開下面標題吧:

錢俊|離杭州市區僅1小時車程的馬鳴村,老人們每天凌晨3、4點到茶館喝茶,百年如一日。。。。。。

錢俊|以前堪比烏鎮繁華,現在衰落了,卻比烏鎮真實,她猶如老去的江南——路仲古鎮

錢俊|大海遼闊,看著舒坦

錢俊︱只有豐富的內心,才可以擺脫生活表面的相似

錢俊∣黔之東南(2):我想給你拍張照

錢俊∣當失敗和挫折變成人生歷練,失去的,可能會以另一種方式得到補償

錢俊,網名隨風,攝影師、撰稿人,本公眾號圖文均為本人原創。

請點擊本文標題下"錢俊拍照寫字"加關注。關注後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更新。

本人微信號suifeng534071,加微信請備註真實姓名,謝謝!

     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謝謝哦!

相關焦點

  • 一張明信片見證日軍侵華罪行
    8月14日,記者前往他的家中,探訪隱藏在這張明信片背後的歷史故事。    今年65歲的宋旺林是河南省集郵協會理事、三門峽集郵協會副會長。他說,該明信片是一名侵華日軍於1940年從中國寄給日本親屬的,它無聲地揭露了日軍侵華的罪行,也深刻提醒國人要警鐘長鳴,勿忘國恥。    呈現在記者眼前的這張明信片已經有些發黃。
  • 侵華日軍細菌戰受害者後代:還原真實的歷史現場 為無名者正名
    吳建平是侵華日軍細菌戰衢州展覽館館長,也是細菌戰鼠疫受害者後代。展覽館內記錄著侵華日軍衢州細菌戰。衢州宣傳部供圖「前輩用苦難與勇氣,建起了紀念碑和展覽館,我身為後代,就有責任去不斷疾呼、大聲講述。」吳建平坦言無法接受歷史被人「歪曲」,「我要敘述還原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歷史現場,為無名者正名,替無言者發聲。」
  • 侵華日軍鼠疫戰「並不是歷史的真實」?上海這位學者的言論該怎麼看?
    然後在此基礎上,曹教授得出結論:侵華日軍鼠疫戰「並不是歷史的真實」。 這麼多證據,涉及到這麼多國家,裡面有受害者、加害者、調查者……還有像金庸這樣的親歷者,他們所留下的材料,全是假的? 日本法院的判決,也錯了?
  • 從僧人到侵華日軍再到日籍八路軍,一位日本和尚的傳奇一生
    1940年初,隨華北派遣軍第十二軍畈田部隊,來到了中國山東青島市。在青島,小林寬澄很快就接受了侵華日軍老兵給他們灌輸的思想。在山東濰坊接受了六個月的軍事訓練後,小林寬澄成了侵華日軍的一名輕機槍手。 1941年6月的一天凌晨,八路軍在山東省牟平縣伏擊到一個日軍小分隊,俘虜了兩個日本鬼子。其中一個就是小林寬澄。
  • 元朝、清朝都徵服了中原,和日軍侵華有什麼區別呢?
    在古代,中國漢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政權一直與蒙古、女真族等少數民族長年戰爭,在元朝和清朝,漢朝所在地區中原被徵服了,這與日本侵華有什麼本質不同嗎?
  • 日軍在靜海的暴行(珍貴視頻、報紙、照片首次披露,珍藏吧.)
    歡迎大家加入《靜海記憶文化暢聊群》在這個千人群裡你可以聽到鮮為人知的靜海歷史故事,也可以講出你所知道的歷史故事,共同討論靜海文化發展
  • 羅曼蒂克消亡史:2名侵華日軍勳章全解析,旭日勳章影射旭日之國
    電影展現的故事之中,出現了2個身穿軍裝的侵華日軍形象,分別是陸先生的妹夫渡部,還有一名頭髮花白的、裝牛逼最後卻被一槍打死的「少佐」。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和研究二戰時期日軍可以佩戴在軍裝上的勳表。影片播放到1小時40分左右,出現了淺野忠信身穿侵華日軍制服的場面,這時他佩戴了兩排6枚勳表。下面,我們對這些勳表對應的勳章進行簡要介紹。
  • 「人間魔窟」參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有感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展覽,以其所承載的獨特的歷史使命,用大量日本細菌戰罪證文物、歷史檔案和口述史料,全面揭露了日本細菌戰部隊反人類、反文明和反倫理的本質,以喚起人們對戰爭和人性的反思。第一部分 侵華日軍細菌戰。
  • 漢奸和偽軍組團忽悠日軍,八路軍把日軍包圍了,偽軍撒腿就跑了
    日軍憲兵隊長中村隊長正在自己的司令部裡練習毛筆字,這個時候偽軍的隊長馬仁富跑了進來,告訴中村隊長自己經過一個月的艱苦偵查,已經找到了八路軍遊擊隊所隱藏的地方,中村一聽來了精神,就問馬仁富是怎麼知道的,馬仁富就告訴日軍憲兵隊長,說是自己手底下的一個兵,他的大爺就是李家村的村長,最近老是有八路遊擊隊前去徵糧,然後就告訴了自己,自己安排人跟蹤了一個月
  • 洛陽一廢品收購站翻出日軍侵華罪證!或與「731部隊」有關,全國罕見!
    經過研究,張建洛發現該品目表製作時間為日本昭和十六年(1941年),系侵華日軍使用物品。  在廢品收購站翻出日軍侵華罪證,  他捐給洛陽百年留聲博物館張衛根今年45歲,在洛龍區安樂鎮開有一家舊書店。2017年夏天,他在洛龍區一家廢品收購站淘舊書時,翻出一個印有日文的文件袋。「我不懂日文,發現上面有『化兵獸醫』幾個漢字,覺得是部隊用品,就花錢收了回來。」張衛根說,文件袋材質是帆布和硬紙板,打開後,長70釐米,寬25釐米,左側為日文目錄,右側為布袋,裡面空無一物。
  • 漢奸後代蔡英文在作死路上飛奔......
    蔡英文的爸爸是蔡潔生,抗戰時期參加日軍,到偽滿洲國當兵,後來在日本本土航空隊擔任飛機修理師,1945年日本戰敗才被遣返回臺灣。是一個參加了日軍的漢奸。別人當漢奸,很多就是混口飯吃。但是,蔡潔生是真正的鐵桿漢奸,到最後了,日本就要戰敗了。美國大空襲日本的時候,他還跑到日本,還要保衛日本,參加日本本土決戰。就是這麼一個鐵桿漢奸。歷史上的抗日戰爭,讓所有的國人都刻骨銘心。
  • 扒一扒李登輝、蔡英文的漢奸世家
    蔡英文的爸爸是蔡潔生,抗戰時期參加日軍,到偽滿洲國當兵,後來在日本本土航空隊擔任飛機修理師,1945年日本戰敗才被遣返回臺灣。是一個參加了日軍的漢奸。別人當漢奸,很多就是混口飯吃。但是,蔡潔生是真正的鐵桿漢奸,到最後了,日本就要戰敗了。美國大空襲日本的時候,他還跑到日本,還要保衛日本,參加日本本土決戰。就是這麼一個鐵桿漢奸。歷史上的抗日戰爭,讓所有的國人都刻骨銘心。1945年,狂妄不可一世的日本人最終宣布無條件投降,然而,這些年來的抗戰中,卻有一支鮮為人知的內幕,侵華日軍中,居然有一支超過20萬人的臺灣本地人為虎作倀,從事後勤保障工作甚至直接到一線坑害殘殺同胞!
  • 為什麼漢奸都沒有好下場?
    抗戰爆發後的1937年8月間,蔣介石在南京中山陵主持一次機密會議,決定採用「以快制快」「制勝先機」的對策,搶在日軍行動之前,選擇長江下遊江面最窄的江陰水域,在江中沉船,堵塞航道,再利用海軍艦艇和兩岸炮火將長江航路截斷。這樣就可以將長江中上遊九江、武漢、宜昌一帶的70艘日軍艦船和日海軍陸戰隊圍而殲之。
  • 日軍醫生揭秘慰安婦的故事,90%以上的人哭了
    (侵華日軍慰安所遺址)原標題:原日軍保健醫生揭秘慰安婦的故事:一旦發現疾病就被送走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大量徵用女性充當隨軍「性奴」,炮製了人類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一直以來,鍾泉對於自己替「日本人做事」的經歷鮮有提及,以至於連跟老人同住十餘年的孫媳婦至今仍不知曉。  為了讓這段歷史不被遺忘,鍾泉在沉默大半個世紀後,首度開腔,講述了他眼中那些通常總是表情麻木,每周都要到衛生院脫下衣服,接受消毒的「慰安婦」。南都記者查閱資料、求教專家、尋訪倖存者,儘可能逐一印證鍾泉的回憶。
  • 日軍最後悔的一次交換戰俘:只因被捕的飛行員是官二代
    這大概是日軍最後悔的一次「放虎歸山」事件,也正是因著這次失誤,日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一切的緣由,竟只是因為一名飛行員。究竟是怎樣的飛行員對日軍如此重要,竟不惜一切代價來交換他?1944年1月,一架飛機在山東解放區昌邑縣東利漁村附近因故障而墜落。
  • 銘記「九一八」:無聲文物見證歷史 地圖展示日軍侵華路線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歷史不可改寫,未來可以創造,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應該牢記"九一八",化作民族復興的動力。無聲的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一位青年文史學者收藏的地圖,為我們展示了侵華日軍的行軍路線。
  • 又一鐵證,侵華日軍相冊中發現南京大屠殺原版照片
    1984年和1998年,南京江東門地區先後兩次發現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骸。2006年,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館擴建施工現場,再次發現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骸。這裡的每一幀畫面、每一句證言都是南京大屠殺的鐵證。
  • 河北發現日軍侵華罪行新罪證 上海憲兵隊檔案現身石家莊
    央廣網北京12月13日消息(河北臺記者黃寧)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河北石家莊一位收藏愛好者在上海一位書友處偶得一宗侵華日軍上海憲兵隊檔案資料,內容涉及日軍在上海開設慰安所、屠殺我平民、殺害戰俘、迫害抗日人士、販賣鴉片等侵華罪行,填補了相關史料的空白,成為日本侵華罪行的又一鐵證
  • 血證:揭秘36年前中國首次關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全面普查詳情
    在居所的茶几上,原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現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楊新華拿出這本血紅色封面的《血證》。有些泛黃的書旁邊,是他36年前在南京雨花臺區進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目睹者、受害者普查時的一本工作筆記。 楊新華所著《血證》出版於1995年,內容來源於1984年他和同事用一年多時間在雨花臺區走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目睹者、受害者的證言證詞。
  • 尋訪六福客棧:好萊塢故事背後的真實歷史
    牆上有的地方貼著報紙,是2005年10月的。六福客棧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經理楊全旺說,這裡原來有人家住,公司成立後,村裡收了回來。楊全旺是東關村人,1970年出生,他說以前村裡有老人小時候見過艾偉德,稱她「洋婆子」。當時全村窗戶都是用紙糊的,艾偉德房間窗戶卻鑲著玻璃,好奇的孩子們跑來看,艾偉德就用陽城方言打招呼:「小娃,過來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