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個基本特點就是說加強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低年級教學中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這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石。今年我任教的是中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不高,主要表現為:1、學生說的欲望不高,欲言又止;2、辭不達意,不知如何表達;3、想像力不豐富,口語表達枯燥無味。
低年級學生詞彙量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這些影響了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怎樣指導低年級學生進行說話,使學生樂說、善說,真正做到「能說會道」呢?我根據自己學生的現狀,加以分析:
一、創設情境,激發說的欲望。
如在教學《坐井觀天》時,通過反覆誦讀,學生理解了「坐井觀天」的含義,領悟了青蛙的狹隘、小鳥的廣博。這時我提出:青蛙和小鳥爭執後會怎麼樣呢?學生發揮想像,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暢所欲言。有的學生說:小鳥用激將法讓青蛙跳出井口。青蛙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不斷地向小鳥致謝。有的學生說:青蛙固執己見,任憑小鳥怎麼勸說,他就是不出來,直至老死在井裡。死時長嘆一聲:好孤獨的一生。有的同學說:青蛙聽了小鳥的話,想跳出井口。但是長期的懶惰,讓他怎麼也跳不出來。小鳥只好每天把自己的見聞說給他聽。兩個人成為了最要好的朋友。
在這裡,我積極挖掘教材,創設情境,激發他們說的欲望。給孩子創造機會,適當引導,讓他們有說的興趣,有說的欲望,有說的內容。
二、藉助教材,指導學生說話。
我發現學生受識字不足、詞彙缺乏、抽象思維能力弱的影響,常常出現「心中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的情形。所以我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說話資源,聯繫學生實際,進行有目的、有步驟地指導、訓練,使學生能清楚、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我在教學《回聲》一課時,充分藉助教材的插圖,讓學生認真觀察,說一段話。剛開始,學生東一句、西一句。言之無物、言之無序。我適時地加以點播:遠處有什麼,近處有什麼;遠處的樹和近處的樹有什麼不同;由岸邊的花你想到了什麼;兩隻青蛙在說些什麼。經過我的不時點播,學生說的話越來越有序,越來越精彩,最後寫出精彩片段。
三、激發想像,進行說話訓練。
我在教學第三冊課文《假如》後,我讓學生大膽想像:假如你有一支神筆,你想畫點兒什麼?模仿課文續說一小節。學生想像力較豐富:我想幫媽媽畫一臺洗碗機,幫奶奶畫一張年輕漂亮的臉,幫失學的孩子畫很多錢,幫大西北的人畫很多寬闊的馬路……。想得較豐富,在根據文章形式,仿說就容易了。反覆訓練,學生說得有聲有色。
本來很難的說話訓練,這樣學生先進行大膽想像,然後再說,就容易多了。
四、重視實踐,積累說話素材。
如前段時間剛下了一場雪,我要求學生利用雙休日,到郊外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雪景的美麗。星期一專門利用一節課組織他們交流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學生有豐富的素材,發言十分踴躍,描述得生動而形象。接著我又指導他們把看到的、聽到的、想說的用筆寫下來或畫下來,然後讓他們自己讀讀看看,修改修改,讓學生逐步學會怎樣把話說明白、說準確,同時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發現學生說的欲望強烈了,說的內容豐富了,想像力也讓我感到很驚訝。我想: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多給學生機會,激發其表達的欲望,把握契機,有步驟地進行指導,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在其過程中培養了他們想說、敢說的心理素質和語言的適應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為今後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雖然現在還很稚拙,但我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會繼續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給他們更多地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