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老鐵,為什麼直爽仗義?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陳安慶(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
這是一片神奇的黑土地,以前盛產人參、貂皮、鹿茸,如今盛產直播網紅、快手喊麥達人、和擼串串的尼古拉斯趙四。
你敢說自己,沒有看過趙本山大爺的鄉村愛情故事,以及《賣拐》小品?
東北地區文化當中崇尚武功,造成東北文化當中重武輕文。
遼瀋和平津戰役基本是靠東北人打的,渡江戰役後林彪率領的四野從東北一路打到海南島,可以說是共和國的奠基人,東北人有強烈的建功、立業、揚名的心勁。
東北人的優點,重情感,講義氣,俠氣足,匪氣也足。
粗獷、豪爽、重感情、講義氣、熱情、慷慨、大方、質樸、率真、豁達、誠實、詼諧幽默。
缺點是粗疏、怠惰、固執、魯莽、不拘小節、好墨守成規。
東北人熱情火暴,喜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也愛管閒事,仗義。
大多東北人都很善良,富有同情心,有時候豪爽得讓人難以接受,豪氣是真的有。
闖關東形成了東北地域的移民文化,東北人的文化性格呈現色彩斑斕、交織斑駁的移民文化特質。
粗獷、堅強、勇敢,重倫理、講義氣。
東北文化有著與中原文明的精細隱忍,截然不同的意志品格與獨特氣質,東北人更願意呈現陽剛堅強與豪爽悍氣。
即使是東北女性也時常表現出這樣的勁兒。
東北人有著大嗓門,不怯場,性格豪爽,膽子大,講義氣,容易交朋友,常言:"別提錢,提錢感情就扯遠了"。
但今天東北卻成為下崗人數最多的地區,商人多是小本經營,小富則安,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可謂"打仗膽大,經商膽小"。
近些年頗有人才輩出之跡,富豪榜上首富張茵以下為數還不少,朝中做官的也不少。
東北冷,漫長冰雪嚴寒的拼搏,使東北人文化基因裡,頑強的生命意志日益雄悍與博大,湧動著他們內在的火熱與力量。
加之大山大水的環抱、林海荒原,自然環境的磨礪。
「兩兵相遇強者勝、兩強相遇勇者勝」,東北人是北方人中彪悍威猛的代表。
強與勇的偉力,在於個性的張揚與個人心理、視野與行動,不僅在於以力量超越外物,更是無所畏懼的膽量,以及衝破束縛的理想與期盼。
東北人粗獷豪放的性格,激情而張揚。內質剛毅,外表強悍,實為表裡如一也。
地理上,東北區域完整地獨立在中國東北方一角,周圍被國界線、海岸線、山脈、大河,還有山海關這樣著名的地理標誌點所區隔。
那邊是關裡,這邊是關外,分得是清清楚楚。
從文化上看,東北內部是大平原,平疇萬裡,沒有那麼多山擋著,語言相通,習俗相近,溝通密切,內向性很強。
東北文化的堅強立足於伸張,通過衝動性爆發與成長型闊達完成對外物的超越。
一部闖關東的流人與移民史,一部共和國工業成長史,都是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的敢闖、敢拼、戰天鬥地的開拓史與發展史。
東北往往並不重視經商,文化品格當中存在弱商文化。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方式,影響當地人民具有強烈的鄉土意識。
東北振興喊了幾十年,但是始終沒有實質性進展。隨著資源價格的回落、去產能的推進,資源優勢蛻變成了「資源累贅」,對東北經濟發展形成負面影響。
東北城鎮化質量不高,城鎮人均收入水平低於全國,來自江、浙、安徽等省的外來務工人員和充斥於商場或地攤的外地商品, 「南貨北伐,人民幣南下」,成為東北貨幣流出的描述。
新中國的成立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當中進入到了計劃經濟環境,東北地域更加處在了計劃經濟的核心位置上,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形成了一種相對並不能與經濟發展實際相適應的體制文化。
在東北地面上拜官,崇尚權力,在東北傳統觀念中,當官做公務員,那是最有面的事情。這背後和久居特權階層滋生的體制與強人依賴有關。
大規模闖關東潮是必須了解的因子,移民者闖入滿清貴族皇族的「龍興之地」。
移入東北的外來人,從來不會呈現浩浩蕩蕩、威武彪悍的姿態,而是首先以弱勢接受移入地的體制和文化,甚至還要自覺不自覺的摒除原本的定居文化傳統。
移民文化的原子社會,隨之顯現。
工廠大院文化模式的集結與渙散,移民文化的個體化疏離性特徵空前強烈。
一家一戶的獨自漂泊,要麼依附於權勢或體制,東北人對計劃經濟大本營的誠摯眷戀,是外地人難以理解的。
走出去前面是個天,體制依賴導致的不願自覺思考、缺少自主勞動等日常行為和保守、閒散、遲滯等處事習慣,人際交流方式上呈現的自在而少目的「漫交際」狀態,在市場與生存的真實生活中得到矯正,凝結在東北人性格中的大度和敢闖等性格優長,會日益顯現出決定性作用。
東北地域文化中,輕商輕功,安於現狀、小富即滿,缺少風險意識和創新性意識,思想僵化。
東北人口淨流出變化主導的社會經濟收縮,在非常明顯,近30年來貨幣抽離主導的各方面,在東北社會總體收縮趨勢,其實前幾年就引發各界空前關注。
由於新中國東北的重工業產業政治定位和「原字號」資源能源產品,支援全國經濟建設的經濟政策,加之區域城鎮化比重高和計劃生育政策,東北三省人口自然增長率數據堪憂,人口流出大,東北進入收縮型社會。
計劃經濟條件下,東北的大量人口紅利貢獻給了國家,幫助了兄弟省份,市場經濟大潮中,東北卻又不得不獨自背起人口老齡化的包袱。
東北人豪爽,性格當中最終的一種性格特徵就是豪爽。地域環境和尚武精神使得東北農民具有豪爽性格,另外就是外來移民當中的性格特徵,也存在豪爽特徵,多種性格相互影響行程了東北性格。
雖然東北文化性格當中具有豪爽、包容特徵,但是同樣具有奴性的一面。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封建社會末期,東北地區往往封建制度統治最嚴厲的地區,形成了服從性的政治規訓。
在東北城市,血緣和朋友構成了人際關係網絡的支撐面。辦事多半要找熟人, 外來人口如果不融入當地關係網,也難以更好地生存。只有當地官二代、富二代,憑藉著上一代的權錢和成熟的人脈關係庇護,才能在當地如魚得水。
東北這個地方的人,要特別尊重工業化技術化對人的塑造與錘鍊,拋棄長官與權威意志,拋棄僅憑經驗與直覺,勇於接受新事物和由此而帶來的生活經驗、思想觀念,擁抱世界簇新而生動的變化,把焦慮的避免與消解,完全寄託於自我的擔當與開拓、時刻前瞻社會需要與挑戰,真正回歸工具理性與人文精神。
這些年東北也有變化,從固守田園,安於現狀,缺乏冒險到五湖四海都有東北人,東北人闖蕩世界,東北人骨子裡重人情、輕法規、講面子等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還是保留了下來,他們努力向四海為家、敢於冒險、求異思變、勤於流動、不斷上升、平等相待、按章辦事、講究減信、互惠互利、環球貿易、網絡世界,變得越來越大氣!
當地人們熱衷文藝活動及崇尚形而上生活,社會呈現大範圍的藝考風潮,東北籍演藝明星擠佔大小屏幕的「東北現象」,甚至一批知名作家、畫家、舞臺與影視表演藝術家的競相湧現並從白山黑水走向世界。
哈爾濱話在中國來講,是除北京話外最接近普通話的方言。
大連話更接近膠東方言,大連人有優越感,覺得東北只有大連還算可以,其他城市都不行。
東北,是曾經的計劃經濟,在中國最頑固、最根深蒂固的地區。改革開放後,東北有錢的人,還是不少。
這些東北人往外面跑,實際上是逐海而居,逐財而居。
東北人憑藉著特有的爽朗、幽默、世俗,席捲著南中國的春暖花開。
東北混得好的人,一般都往沿海城市走,海南三亞、廣西北海,不僅人口外流、資金也外流,早年到深圳、珠海、三亞跑的東北人,購房落戶,長期在外的,數不勝數。
北海、三亞、湛江、珠海在售的房子,被東北人買走的佔了至少三分之一,大街上,你隨處可以聽見東北話。
哪個混得好的東北人,沒有一套海南房?三亞早已躍升為「東北飛地」,松花江餃子和豬肉燉粉條子,也早已成為天涯海角,最出名的地方美食。
為什麼出去呢?樹挪死,人挪活。願意折騰的東北人,跑南方去了,喜歡「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東北人留下來了。經濟失速的「東北現象」,至今未得到根本性扭轉,這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省份人均GDP排名,要有實質性變,一般需要15-30年時間。
東北經濟經歷長期低迷,經商環境惡化的事件頻出,此前投資界有「投資不過山海關」一說。一位當地企業家說,東北經濟越是壞,投資的就越少,政府就越要絞盡腦汁地,四處拉投資。「一旦拉去了,肥羊在桌,難得一遇,不能放跑了,就使勁兒吸血直到榨乾、然後把肉和骨頭也解決了。」地方政府知道在大環境不改變的前提下,即使投資到了也前景不長,那麼還不如趁著天氣熱乎羊肉正肥先吃到嘴裡。
不管是否誇張,但至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東北地區的營商環境,和其他地區之間的差距。
要說這東北經濟吧,黑龍江的增長減速,實際上是長期發展困境,在近期的延續,黑龍江經濟發展的困難,要比遼寧和吉林兩省,更為長期、更為嚴重。
黑龍江省,僅有哈爾濱市和大慶市人均GDP超過全國,鶴崗市、齊齊哈爾市、綏化市、七臺河市、伊春市等五個城市人均GDP,至今仍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東北,曾經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作為新中國最早工業化的地區,東北曾是國人的驕傲,是共和國的長子。但是,這些年來東北經濟發展落後了。
資源枯竭城市、荷蘭病、空心化、收縮型社會...
黑龍江鶴崗,是東北經濟衰退和人口減少情況的縮影。
工業蕭條,地產萎靡,債臺高築,官僚主義,經濟墊底,財政窘迫……
這兩年,雖然有所改變,但是問題仍然突出。
東北近年經濟不佳,工作機會少,薪酬待遇低,人們自主「用腳投票」。
如果沒有特別措施,東北人口會加速流出,加劇社會收縮,進而又進一步擠出人口,進入惡性循環。
經濟增長是需要需求拉動的,有人的地方,才有市場需求。人口密度不夠,市場規模不突破一定閾值,就可能不足以支撐經濟發展。人口要是減少了,更可能是一損俱損。
如今的東北大地,依稀有「北方僑鄉」的模樣。究竟東北人,該走還是不走呢?從宏大家國敘事來說,好像不好,但是從個體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自主選擇權力,也有過上更好生活的權力,應該給予理解和支持。
肥沃的黑土地,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
這片白山、黑水,姑娘漂亮,盛產170cm+大長腿,男人魁梧,老鐵個個一米八,對土地愛得深沉。
那不少東北人,為什麼選擇離開當地呢?很多當地人說原因很多,但是總結起來,不外乎幾大方面:1、對於當地行政效率不高、甚至潛藏腐敗現象的不滿。2、經濟沒有大起色,傳統產業凋敝、新興產業不足帶來的產業弊端。3、國企改制和倒閉,帶來的一系列就業、養老、醫療問題,至今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
冬天的時候零下30多度,冰封期長,經濟發展緩慢,城鎮化和體制化,導致生育率低迷,人口外流情況明顯,人口總量不斷下降。人口外流年輕化、高學歷化。
離開家再回來的人,往往被看作混不下去,在家鄉抬不起頭來。
誰喜歡漂泊,誰不愛家鄉,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個人事業機會的不均等,只能背井離鄉,外出闖蕩。天寒地凍的自然環境、效率低下的政府機構、日益凋敝的資源枯竭城市,及時止損的唯一方式,就是扶老攜幼,逃離這片土地,離開家鄉到沿海地區發展。
在大多數東北人眼裡,有能力的人,想方設法離開當地。即使你再有才華,都無法改變當地的經濟現實,人才唯一的出路——就是離開家鄉。外出求學,特別是在北京讀書後能做個部委公務員,在東北是最值得誇耀的成就。
東北地區重視學歷,也比較官本位。思想上保守而封閉,在當地評價一個人有出息,有本事就是考上985、211高校,離開家鄉,這就意味著,此人有機會走入仕途,吃上皇糧,端上了體制內鐵飯碗。
話說有一年,哈爾濱面向全國招聘的448名事業編制環衛工,環衛工公招,共11539人報名,最終錄取的研究生有7名。
東北人崇尚官本位、看不起私營個體戶,即使讀書,到大學裡喜歡做幹部,不相信你統計一下,中國有多少大學,社團負責人和學生會主席、副主席都是東北人?
高學歷在小地方用處不大,這些地方更看重社會關係網和人情世故。
那人們,為什麼又喜歡去大一點的城市呢?在中國行政級別較高的城市,擁有更高的工資水平。行政級別較高的城市,壟斷性質的國企,比重較高,外企也多,經濟發達,級別高的城市,傾向於將好的投資項目本地,也就是產業集聚效應。
產業集聚,其實對工資水平來說,實際上是呈正比的。中國各城市工資水平的差異,實際上是加速擴大的,而不是收縮的。行政級別越高的城市,工資水平一般也高。
而那些官員階層多,管理階層佔比高的中小城市,當官的多,幹活的人少,一個生產者要養一群官員,當地又沒有啥大企業,經濟不活躍,所以工資水平低。
東北中心城市,虹吸周邊城市人口,「大魚吃小魚」,非中心城市人口,向東北中心城市和華南沿海城市流動。
東三省經濟,實際上至今仍然依賴於一個或幾個大型國企,相對單一化的經濟和產業結構,例如鞍鋼之於鞍山,遼河油田之於盤錦,撫順石化、大連石化對撫順和大連的影響。
東北經濟發展中,是有沉痾的,東北有三種病:國企病、資源依賴症和官本位。
對於多數東北中小城市來說,營商環境不好,找人辦事門難進,臉難看,解放思想停在嘴上,優化環境停在紙面。吃拿卡要情況突出,執法管理的隨意性大,企業出現誤差或違規時,不是事先告知和教育為主,而多是以罰代管。
有企業網上發帖稱,在東北做生意,官員喝大酒、吹大牛、不落實,招商時「拍胸脯」承諾優惠條件,證件未全,催人開工,項目落戶後,承諾成了「泡影」,各個部門登門撈取好處,投資者叫苦不迭。
東北並非無藥可救,不能一味唱衰,對於東北經濟振興,體制機制改革,改變當地的官本位、官僚主義風氣,要建立親、清型政商關係,只有改變各種不作為、效率低下、觀念落後,只有踐行服務型政府,杜絕吃拿卡要,實實在在為人民服務,才是破局關鍵。
官念淡一點,振興快一點。東北經濟振興,需要一個時間,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支持和鼓勵。
認朋友講義氣,和東北人交朋友,需要真誠,別玩虛情假意,玩心機,你可拉倒吧,東北人崇尚遇事不退縮,敢作敢當,吃軟不吃硬,愛稱霸,炫肌肉,愛出頭,管閒事。大哥一樣的人物有本事有魅力,如果你得罪了東北人,滾犢子!
東北有句絕情的話,「樂處就處,不處拉倒。」再見。
(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陳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