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世有八個兒子,劉盈是呂后所生的嫡長子,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劉盈繼位合法性毫無疑問,但是在劉盈擔任太子期間卻遭遇了皇位繼承的巨大挑戰。
《史記——呂太后本紀》中記載,高皇帝劉邦多次對這個兒子的評價「不肖子(不像自己的兒子)」,說劉盈仁弱,非常不滿意這位太子。劉邦最喜愛的是三子,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一直想要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奈何朝臣一致反對廢長立幼,認為這是國家禍亂的開始。劉邦迫於壓力也非常猶豫。漢十二年,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在平叛過程中,劉邦中了致命箭傷,知道自己命不久,不顧朝臣反對,加緊了改立太子的步伐,公開揚言要廢了太子、立趙王劉如意。直到一次宴會,劉邦發現太子身邊有四位八十多歲的老人,鬍鬚、眉毛都白了,服裝、帽子非常講究。原來一直是劉邦當年想請而請不來的「商山四皓」,就問他們:「我請你們多年,你們逃避我。現在為什麼要跟我的兒子呢?」四位老人回答:「陛下輕視讀書人,又愛罵人。我們堅決不願受辱,所以才逃亡。如今聽說太子仁孝恭敬,愛護天下讀書人,天下人都願意為太子效力,所以我們就來了。」劉邦認為太子已經獲得了天下讀書人的支持,天下公論站在太子這邊,如果強行廢立可能會引起動亂,所以放棄了廢太子的念頭。劉邦不喜歡呂后和太子,最喜歡戚夫人和劉如意,但是面對國家的穩定和社稷的長久,還是放棄了個人喜好,在他的最後時光裡鬱鬱寡歡,悲歌徘徊。
公元前195年四月,劉邦在位七年時間,基本解決完異姓諸侯王問題後,在長樂宮駕崩,同年五月,十六歲的太子劉盈繼皇帝位,這就是西漢歷史上的第二位皇帝,漢惠帝。
正如其父劉邦所言,劉盈是一位仁弱皇帝。
劉邦去世之後,呂后對昔日的政敵趙王劉如意母子恨之入骨,把劉如意從趙國調入京城。漢惠帝擔心母親加害自己的這位弟弟,竟然和弟弟同吃同睡,使呂后一時間沒有機會下手,直到有一天,劉盈早起打獵,弟弟年紀小,不願早起,就留劉如意一人在宮中,呂后終於抓住這個機會毒死了趙王劉如意。
趙王劉如意是劉盈爭儲的政敵,劉邦在世的時候,多次想要廢劉盈立自己的弟弟劉如意。在封建時代儲君之爭一旦開始,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競爭失敗的一方就意味死亡,在歷史長河中,那些被廢的太子,無一例外的會被處死(參照漢景帝的廢太子劉榮,廢太子之位後不久就在監獄中莫名奇妙的死去)。原因很簡單,與公,廢立之爭中失敗的一方,對於新君來說是一種潛在的威脅,他代表著一派政治勢力,難保哪一天會被人抬出來威脅新皇帝(比如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當了俘虜,回國後當了太上皇,結果復闢),為了避免死灰復燃,那就讓他死的透透的。與私,爭儲過程中刀光劍影,陰謀權術,爾虞我詐恨不能致對手與死地而後快。在爭儲中的壓抑情緒需要以對手的死來宣洩。劉盈在這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勝出,反而去保護自己的弟弟,這是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
漢惠帝繼位後,頒布的第一道法令是減刑罰,「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滿十歲有罪當刑,皆完之」(民七十歲以上以及不滿十歲應當施加刑罰的,可以免除肉刑,使身體髮膚完整);減田租(劉邦在位為了平內亂攘匈奴,曾經增加了賦稅,惠帝繼位恢復十五稅一制度);給公務員加工資,說:「官吏的職責是治理人民,如果能盡責,就會得到人民的信賴,因此給他們重祿,這也是為了人民」,這應該是中國最早有「高薪養廉」意識的皇帝了。惠帝四年,廢除了秦以來的「挾書律」,(「挾書律"是秦始皇在進行焚書時實行的一項法令:「敢有挾書者族」,即對收藏違禁書籍的人處以滅族的酷刑)。這些都體現了惠帝對百姓的仁愛。(《漢書——惠帝紀》)
儘管自己非常努力的去保護自己的弟弟趙王劉如意,劉如意卻仍然被自己呂后毒死他無可奈何,做為一個皇帝來說是窩囊的。惠帝元年,在觀看了母親的「人彘」後嚇得大哭,生病一年多不能下床,他對呂后說:「這不是人能幹出來的事,我是太后你的兒子,終究還是不能擔當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從此以後就自暴自棄,只顧淫樂不理朝政(《史記——呂太后本紀》)。七年後病死,年僅23歲。
甚至連自己的婚姻都被呂后操控。漢惠帝四年冬,在呂后授意下,娶了自己姐姐魯元公主的女兒張嫣為皇后(《漢書——惠帝紀》),作為舅舅娶了自己的親外甥女,面對這樣荒唐的婚姻,惠帝既然無能力反對。
漢惠帝沒有劉邦的叱吒風雲,沒有呂后的殘酷冷血,也沒有他兄弟漢文帝劉恆的大有作為,開創了文景之治,更沒有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他在位7年一直在母親呂后的光環下生活,政治上也沒有什麼創新,無為而治,「拱手而治天下」。弱到甚至連司馬遷都不願意給漢惠帝單獨做傳。
關注本公眾號,請看下期更精彩。
喜歡的朋友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