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輕食市場熱鬧非凡
2012年,英國醫學博士Micheal和BBC合作紀錄片《進食、斷食與長壽》,次年和一位營養健康的專欄作家合作出版了《輕斷食》一書,「輕食文化啟蒙」由此而生。
當大部分人被高糖、高油、高碳水的食物充斥時,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注重營養、健康,他們追求低鹽少油的食物和健康的生活理念,在美食界被人們稱為「吃草族」。「吃草族」的誕生不僅推動了輕食行業的發展,更讓主打高顏值、低碳水的輕食日益成為了一種健康生活風尚。
2019年8月,美團外賣發布了《輕食消費大數據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美團外賣輕食訂單量突破2662萬單,同比2017年輕食訂單量增長157.9%,消費金額增長159%。有行業人士預測,中國輕食產業規模有望在3年內突破1000億元,5年內逐步佔到餐飲總收入的10%左右。
廣闊的市場前景吸引了好多人入局。自2014年以來,包括好色派沙拉、沙綠輕食、gaga鮮語等多個輕食創業公司拿到融資。而除了獨立的創業公司,不少品牌也踏入了輕食市場,推出輕食產品和輕食概念店,這當中不乏肯德基、沙縣小吃、吉野家和永和豆漿這樣的老牌餐飲連鎖,還有瑞幸和喜茶這樣的咖啡飲料品牌。
一張「輕食規模化」的理想藍圖似乎就擺在入局者們面前。
任何行業,都必然也必須有挑戰
2015年,GREENY小綠格蕾沙拉停業;2017年初,「沙拉日記」宣布倒閉;2019年3月,甜心搖滾沙拉官方媒體帳號已停更,全線業務停擺;同年4月,米有沙拉在上海的門店僅剩3家,官方帳號停止更新。
當市面上不斷傳來輕食企業關停的消息,人們意識到,在高死亡率的餐飲行業,小眾的輕食壓力瞬間無處遁形。
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很明顯。
從產品本身來看,相對於烤魚、小龍蝦這些比較注重口味的食物,輕食在中國人的飲食體系中實在不能算做美食,也就很難形成讓食客印象深刻的記憶點,從而影響用戶粘性。
此外,輕食一直宣傳的兩個核心賣點「健康」和「減肥」,很難用準確的標準去衡量,甚至很多品牌自身對這方面的概念都很模糊。而由於輕食大多是未經過熱加工的,食材衛生狀況也存在一定風險。
最後從經營上來看,輕食是一個輕廚師、高利潤的行業,無論是從菜品還是口味來看,都很容易被模仿、複製,能夠快速複製也意味著其品類門檻低、同質化嚴重。隨著入局者的增多,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
拉近理想與現實的唯一做法是讀懂需求,不斷修煉
市場競爭激烈、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雖然這些都給輕食行業帶來了不小的經營壓力,但越是這種時候越能考驗留下來的人。
如何佔領市場,讓自己成為垂直人群的日常剛需,是每個輕食品牌都在思考的問題。這當中,口味的創新和品牌效應的打造尤為重要。
味道是食物能否取得消費者青睞的關鍵所在,而人們對食物是有天然的「新鮮感追求」的,所以持續創造出滿足消費者口味的新品尤為重要。例如有輕食品牌發現輕食本身可選擇品類有限,就選擇在原材料和搭配方式上下功夫,增加有中國風格的千葉豆腐、藕帶和小龍蝦的蝦仁,冬天推出「熱沙拉」系等。
為了兼顧銷量與品牌認知,輕食創業者大多是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經營模式。
顏色鮮亮的蔬菜和水果,加上賞心悅目的精緻擺盤,再裹上一點沙拉或酸奶,高顏值的外表讓輕食自帶社交屬性。這種屬性利用好了,不僅能創建品牌自有的符號,更是能擴大品牌在社交平臺上的傳播力度,形成可觀的品牌效應。
總的來看,輕食市場潛力巨大,但目前仍處於小眾消費階段,要想讓用戶對輕食養成固定的消費習慣,輕食品牌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亦涉足輕食業務的餐飲企業,共同修煉吧
比如吉野家、喜茶、肯德基、沙縣小吃、永和豆漿、COSTA、瑞幸咖啡、星巴克等等。
輕食能成為一種潮流,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迎合了人們對健康生活的渴求,而人們對健康生活的渴求永遠不會停止。尚未有巨頭出現的輕食行業,值得被看好。
《傳習錄》有云:「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行業路漫漫,企業品牌們要做的就是擦亮自身這面「鏡子」。
(文/忍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