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八步沙的「樹三代」郭翊。 劉璞華 攝
中新網蘭州7月16日電 (崔琳 劉璞華)地處騰格里沙漠邊緣的甘肅武威市古浪縣梭梭林裡,「樹三代」郭翊正在滑著手機屏幕,通過APP查看天氣,這樣的APP,他裝了很多個。連著幾場雨,終於讓這個西北漢子緊鎖了一個春天的眉頭舒展了些。
「今年較旱,尤其3至4月春種時基本沒下雨。」郭翊說,天不下雨,就只能拉水澆樹,成本壓力和心理壓力都很大。
本可以端著「鐵飯碗」過安穩日子的郭翊,是八步沙的「樹三代」,他爺爺郭朝明就當年「六老漢」中的一員,父親郭萬剛則是如今沙場場長。上世紀80年代,郭朝明等人在古浪縣「八步沙」那片沙塵肆虐的土地上,按下了承包沙漠的指印,誓用「白髮換綠洲」。
圖為落地一年多梭梭樹長勢喜人。 劉璞華 攝
古浪縣位於甘肅和內蒙古交界,北部緊鄰騰格里沙漠,是全國荒漠化重點監測縣之一。在黃花灘生態移民區,6萬多人從南部的祁連山區搬到這裡。曾經由於土地沙化問題,種地的收入不高,老百姓積極性不高,很多人還是選擇外出務工。
小時候,郭翊幾乎見不到父親——因為他永遠在種樹。高中畢業,郭翊「逃離」了家鄉,這也是當地很多青年的選擇。他愛闖蕩,也很有網際網路思維。曾經組織虧損的摩託車隊送快遞、創辦網站。被父親「拽回來」種樹後,他利用專長,「趟」出了一條網際網路治沙道路。
從「人工治沙」到「工程治沙」,祖輩治沙更多依靠「人定勝天」的信念,到了第三代治沙人,他們不再選擇「一根筋」式的去和大自然死磕,更多是在嘗試與大自然和解。
2018年,郭翊不再漂泊闖蕩。他把寄托在大城市的幻夢,變成了紮根家鄉的堅韌。
讓種樹既有生態效益,又能看見經濟效益,這是第三代治沙人不同於父輩們的思考。兩行梭梭樹之間的間隔是2-3米,這給了郭翊他們發揮的空間。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梭梭樹下的名貴中藥材,接種成功後,經過兩季的生長,就能進入採收期。經過四年的時間,蓯蓉能進入穩產期。
為此,當地成立了扶貧公司,按照年租金遞增的方式,從移民區的農戶手中流轉土地。據統計,相關項目創造的種植養護崗位,累計幫扶貧困戶1100戶,帶動的貧困人口超5000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