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藝術致敬「六老漢」 ——我省創排話劇《八步沙》講述「六老漢」的故事
1月6日下午,甘肅演藝集團話劇院在蘭州召開話劇《八步沙》劇本研討會。
這是一次常規的劇本研討會,卻總透著不一樣的氣息。
因為八步沙;因為六老漢。
當代「最可愛的人」
不一樣,不是因為話劇,而是話劇關注的人和事。
時光倒回。
1981年,古浪縣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和張潤元「六老漢」按下紅手印。從此,六位「60後」與沙漠較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汗水澆灌,讓萬畝沙漠披上綠裝。
沙漠變綠了,「六老漢」變老了,可綠色事業賡續接力。
愚公言「雖我之死,有子存焉」。為了綠色事業的繼續,「六老漢」的兒孫們或子承父業,或婿接翁志,從長輩手中接過「治沙接力棒」,成了八步沙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38年間,「六老漢」三代人紮根沙漠,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創造了人間奇蹟,也用實踐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八步沙,漸漸走出大漠,走出甘肅,走進全國人民的眼中,成了「熱詞」;八步沙的「六老漢」,也從西北一隅,走到眾人面前,被譽為當代「最可愛的人」。
2019年,中宣部授予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時代楷模」稱號。自此,八步沙「六老漢」治沙的故事婦孺皆知;他們在甘肅武威古浪縣堅持38年壓沙植樹,讓荒漠變綠洲的事跡和精神更是激勵著億萬國人。
藝術的致敬
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這是藝術的使命。
作為中宣部重點跟蹤劇目,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甘肅演藝集團都對該劇的創作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大力支持,並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方案。
2020年5月下旬,甘肅演藝集團話劇院成為項目主體創作單位後,話劇《八步沙》展開創作,第一稿劇本很快完成。9月中旬,甘肅演藝集團話劇院與導演籤訂意向書,當即組織編劇、導演和部分主創人員赴武威、民勤、古浪八步沙林場開展10多天的採風;編劇在聽取大家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話劇《八步沙》劇本進行修改。
當天的研討會上,與會人員手裡的劇本,已是第六稿。
「大力弘揚『時代楷模』——武威古浪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當代愚公精神,著力推動我省藝術創作出精品、攀高峰。」省話劇院院長劉寧開篇點題。
「話劇《八步沙》,因為題材,已經成功了一半。」國家一級編劇、曾創作《蘭州老街》《蘭州人家》《蘭州好家》《老柿子樹》等經典話劇的張明坦言,甫一看到劇本,對自己就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藝術沒有特色,就沒有生命。」第十七屆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康愛石坦言,加盟話劇《八步沙》不僅因為自己曾是「老甘話人」,更因「八步沙」這個好的藝術題材。
「厚重、大氣、感人、精彩。」省文旅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楊建仁說,話劇《八步沙》呈現的是一個宏大的時代主題,應該有其獨特的創作基調。
或從劇本的主題立意到結構設置,或從人物性格塑造到精神內核的提煉,或從戲劇衝突的呈現到舞臺語言的表達,甚至音樂、臺詞等細節……由二群、常貴順、陳大明、肖美鹿等專家學者以及甘肅演藝集團、省委宣傳部、武威市、古浪縣有關參會人員,圍繞話劇《八步沙》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除了肯定與鼓勵,不乏苛刻的「挑刺」與「找茬」。
「研討會碰撞出了集體智慧的火花。」大家紛紛稱讚這是一次很務實的研討會,也堅信,秉承「八步沙精神」,一定能將話劇《八步沙》打造成一部叫得響、傳得開的舞臺精品。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