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獲獎名單
最佳劇情片
《推拿》最佳導演
許鞍華/《黃金時代》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陳湘琪/《回光奏鳴曲》最佳男配角
陳建斌/《軍中樂園》最佳女配角
萬茜[微博]/《軍中樂園》最佳新導演
陳建斌/《一個勺子》最佳新演員
張磊/《推拿》最佳原著劇本
易智言/《行動代號:孫中山》最佳改編劇本
馬英力/《推拿》最佳剪輯
孔勁蕾、朱琳/《推拿》最佳視覺效果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最佳美術設計
劉強/《白日焰火》最佳造型設計
梁婷婷/《繡春刀》最佳動作設計
黃偉亮/《救火英雄》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陳其鋼/《歸來》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樸樹《平凡之路》/《後會無期》最佳音效
富康/《推拿》最佳攝影
曾劍/《推拿》最佳創作短片
耿軍/《錘子鐮刀都休息》最佳紀錄片
《棉花》最佳動畫長片
入圍從缺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黃志明終身成就獎
田豐圖為《行動代號:孫中山》劇組主創,左二為最佳原著劇本得主易智言。
----
最佳原著劇本得主:易智言
1959年11月21日出生於臺北,自臺灣的國立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今英文系)畢業之後,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電影碩士學位。回國後至中央電影公司擔任製片企劃的工作,也擔任電視廣告導演,執導多部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廣告,並曾獲得時報廣告獎。
1995年拍攝了第一部劇情長片《寂寞芳心俱樂部》,是關於同性戀和時下青少年的故事和問題,由於題材較為冷僻,因此在臺灣並沒有吸引太多的注意;但卻參加了許多國外的影展,並有多項入圍記錄,更曾在捷克的斯洛伐克影展中得到「最佳女主角獎」(白冰冰)。
2002年年易智言執導了第二部電影《藍色大門》,這部由陳柏霖和桂綸鎂主演的青春校園電影,獲得觀眾和影評的許多讚揚,也打開了易智言導演在臺灣的知名度。《藍色大門》也在國外各項影展中獲得多項大獎,成為易智言導演最著名的代表作品。
2005年他與日本和中國大陸兩地的導演合作,拍攝了一部由三個短篇愛情故事組成的電影《關於愛》,易智言執導了其中的「臺北篇」。
2006年易智言拍攝了他的第一部電視長篇連續劇《危險心靈》,改編自作家侯文詠的同名小說,劇中探討教育改革和青少年成長的議題,吸引許多人的關注,也獲得不錯的收視率。
2007年易智言所執導的《危險心靈》獲得第41屆電視金鐘獎 「戲劇節目獎」、「戲劇節目男主角獎」(黃河)等大獎。其挖掘的演員張書豪也以《畢業生系列-還好,我們都還在這裡》獲得「迷你劇集男主角獎」。
2011年由易智言編劇導演、李烈監製環保動畫《廢棄之城》勇奪2011年金馬獎創投百萬首獎。除了導演長期關注的青少年族群,更帶入環保意識。《廢棄之城》 為易智言第一部動畫長片,預計2015年上映。
2013年由易智言導演,李烈製片的劇情長片 《行動代號:孫中山》獲得一百零一年度「文化部」第二梯次國產電影長片輔導金,於2013年8月開拍。
-
最佳改編劇本得主:馬英力
1965年生於南京,1984年畢業於北京101中學,考入並就讀於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導演專業。
1987年赴德國留學,在完成語言學習後考入德國柏林電影學院,專攻電影導演專業。
1995年畢業於德國柏林電影學院。
目前工作生活於北京,柏林兩地。
編劇導演的作品:
紀錄片「從北新橋到天通苑」 德國文化部藝術項目
紀錄片「Nightgirl」 德國3Sat電視臺
紀錄片」Byebye, hello」 德國ZDF電視臺/1998柏林電影節Video欄目/1998 杜易斯堡記錄電影節
劇情長片:
《面的時節》
1996 慕尼黑國際電影節,入圍德國新導演獎/1996 臺北金馬影展/1997 歌德堡國際電影節
1989-1994 柏林電影學院學習期間,編導製作多部劇情及紀錄短片
編劇作品:
《推拿》導演婁燁
《頤和園》聯合編劇,導演婁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