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政的故事(七十二)——共和國法治建設的一個側影
發布時間:2020-12-22 08:29 星期二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圖為孔令望教授
圖為九十一歲的席祖德教授(左)接受筆者的採訪
□ 何勤華
第二次復校群英譜:孔令望和席祖德
1979年華政第二次復校後,支撐憲法學學科的教授是孔令望和席祖德兩位老師。
孔令望(1929年-2008年),浙江寧波人。1946年入伍,在部隊裡擔任通訊員、會計、學員等職務。1949年5月至1953年6月,先後在杭州市政府、房管所、勞動局和市監察委等單位擔任幹事、副科長等職務。1953年調到北京中央政法幹校學習,1954年完成學習任務後,被分配到剛剛恢復的復旦大學法律系任教,是國家法教研室副主任,1956年被評為講師。
1958年復旦大學法律系被撤銷併入剛剛成立的上海社會科學院。孔令望老師轉入上海社科院工作,擔任政治法律研究所研究組副組長。1963年華政第一次復校,孔老師調入華政,擔任國家學說教研室的負責人。1972年華政第二次被撤銷,孔老師又回到復旦大學。
華政第二次復校時,孔老師接到最高人民法院和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以及上海市委的指令,受時任上海市社聯負責人徐盼秋、復旦大學法律系負責人袁成瑞的委託,從當年2月初開始負責華政復校後的重建工作。華政復校後,歷任憲法教研室主任,教務處副處長、處長。1982年被評為副教授,1986年被評為教授。兼任中國憲法學研究會理事等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教程》,合著《國家監督論》,參加編著《檢察大辭典》等。
孔令望老師長期從事國家法(憲法)的學說和制度的教學與研究,無論在復旦大學,還是在上海社科院以及在華東政法學院,都是憲法學的學科帶頭人。由於孔老師長期兼有華政教務處處長的職務,參與學校的大量教學管理事務,屬於雙肩挑的老師,比較繁忙。因此,在憲法教學、科研和指導研究生方面,席祖德老師配合孔令望老師做了大量的具體事務,推動著華政憲法學學科的發展。
席祖德(1927年- ),浙江杭州人。1947年考入東吳大學法學院學習,1951年7月畢業後,到剛剛組建的上海學院工作,教授「社會發展史」等課程。1952年9月院系調整,席祖德老師到華東政法學院任教,1956年被評為華政第一屆講師。主講「各種政策法令」「中國近代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國家與法的基礎」「資產階級國家法」「蘇聯與人民民主國家法」等課程,是華政憲法學學科的創始人之一。
2018年春天,席祖德教授在接受筆者採訪時的一段對話,講述了他在華政兩落三起過程中的命運變化,從中也折射出我國法治發展道路的曲折。
何勤華:您是從上海學院進入初建時的華政工作,能說說這方面的情況嗎?
席祖德:上海學院是由6個私立大學合併起來的,比如上海法政學院、上海法學院等。上海學院也是多科系的,不是只有法律系。我從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上海學院做政治助教,當時的學生只比我低一屆。
何勤華:從檔案上看,在院系調整時,有的學校轉來的學生很少,東吳大學最多,第二就是上海學院,有150多人轉過來。您還記得有哪些同事和同學嗎?
席祖德:上海學院調整過來多少人我記不得。但從各個大學轉來的,我記得有宣冬玲、方曉升、徐建、程輯雍、陸錦碧、強遠淦、樂瑞祥、譚永介、施榮根、賴彭城、彭萬林、陳忠誠、金立琪、王群等。
何勤華:您來華政工作,1956年就成為第一批講師,1957年的反右運動對您有影響嗎?
席祖德:沒有。
何勤華:1958年華政第一次被撤銷時,您去了哪裡?
席祖德:我去了陝北中學,這所學校比較有名,原本是專門教高中的,現在已經併入晉元中學,是很出名的重點學校。
何勤華:1963年第一次復校時,您有沒有回華政?
席祖德:沒有,我是1979年才回校的。當時我和程輯雍在一起,後來他去了上海社科院。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因為我們都是政法大學出來的,所以被分到了一起。
何勤華:華政是1952年成立的,當時《國家法》的教材是編得最認真的,您也參與了編寫嗎?
席祖德:是的,當時是我帶頭組織編寫的,教材正式使用時已經是1956年了。我剛到華政時和趙野民在一個組,主講「中國近代革命史」。
何勤華:您對東吳大學時期的老師有印象嗎?
席祖德:沒有。我在東吳大學上的是夜校部,因為家裡經濟情況比較差,當時在一所中學裡一邊教書,一邊上大學。
何勤華:您對李良和劉煥文有印象嗎?
席祖德:李良是上海學院教務長,之後來到華政工作。對劉煥文也有印象,是語文教研組的。
何勤華:葉松亭也是上海學院過來的吧?
席祖德:是的,葉松亭我認識,他後來留在華政教刑法了。
(《華政的故事(七十一)》詳見《法治日報》2020年12月15日9版)
責任編輯:冀春雨
838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