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一架出現在閻良街頭的黃皮機引發了網絡上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主要放在,其是Y20的原型機還是一架新中運Y30的原型機。最終,一系列證據的出現,證實了出現在閻良街頭的是Y20的原型機,其被用來在2009年做靜力試驗。隨著量產版的Y20開始批量製造,原型機也開始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在這場機型爭論當中,意見為Y20原型機的一幫人取得了勝利,支持新中運的軍迷貌似輸了一場。但是,事情好像並未就此結束,網絡上開始流出這樣的消息,中國將有可能在運20原型機的基礎上製造Y30中型運輸機。如果這一消息屬實,那麼支持新中運觀點的軍迷並未敗下陣來。
為何會有這樣的消息呢?這主要還是因為這架Y20原型機,當其照片第一次出現在網絡上時,很多人並沒有直接將其與Y20相掛鈎,這主要是因為這架用作靜力試驗的原型機於目前量產的Y20存在很多的不同,例如:機身大小明顯小於目前服役的Y20,起落架高度,起落架艙的外形等等都與目前的量產型不同。這並不奇怪,因為這一架原型機不是由我國進行設計的,其是在我國缺乏研製大型機經驗的情況下,委託烏克蘭安東諾夫設計局進行設計的方案。烏克蘭安東諾夫設計局給出的設計方案與後來的Y20比較起來,確實要小,就拿最大起飛重量來講,原型機的最大起飛重量為186噸,而Y20的最大起飛重量超過了200噸。可見,我方對於烏克蘭安東諾夫設計局給出的設計方案進行了後續的改進,最終才形成了目前大家看到的Y20。
既然量產版的Y20已經服役,新中運的需求又迫在眉睫,那麼,在這一臺已經成功進行靜力試驗的機型上進行小型化設計,從而產生新中運就成為了很多人支持的方案。這一觀點認為,烏克蘭安東諾夫設計局給出的設計已經經過靜力試驗驗證,結果為合格,那麼在其基礎上研發可以節省大量的始建於成本。此外,烏克蘭安東諾夫設計局給出的設計本來就要低於我國後續改進的方案,其設計標準離新中運非常的近,起碼在設計上改動無需太大。綜合來看,在這臺原型機基礎上設計Y30並非完全沒有可行性。
我們都知道,Y30模型的首次亮相是在2014年的珠海航展上,距離這架原型機靜力試驗成功僅僅過去5年,加之我國除了運8/9以外,並無中型運輸機的設計經驗,其極有可能是在借鑑烏克蘭安東諾夫設計局的這架原型機的基礎上設計而成的模型。如果屬實,新中運的設計周期無疑被極大地縮短,其面世將更早,就可以更快的緩解部隊對於中型運輸機的需求。(利刃/張陽)
尊重內容,從尊重作者開始,轉載、合作請私信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