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那天,107萬名顧客光臨第一八佰伴,被載入了金氏世界紀錄。從此,浦東人「過江大採購」的習慣逐漸改變
1995
第一八佰伴開張迎客
1995年,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百貨商廈——第一八佰伴開張迎客。自2004年起,每年12月31日舉行的歲末促銷活動,成為部分上海市民「買買買」的「固定節目」。
二十餘年浮沉發展,作為陸家嘴商圈的「領頭雁」,第一八佰伴是市民眼中繁華浦東的一個縮影,也是「上海購物」的一張名片。
圖說:第一八佰伴
1995年12月20日8時,日本最有名的和太鼓隊在上海第一八佰伴巨型拱門內搭起的舞臺上,擂響了激昂的鼓聲。雖然還沒到開門的時候,但商場門口已是人山人海,數以百萬計的市民趕來一睹這家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商廈」。門一開,人群便像潮水般湧入,人氣十足的景象仿佛過節。當天,共有107萬名顧客光臨第一八佰伴,相當於當時南京路步行街一天的客流量,這一數字還被載入了金氏世界紀錄。從此,浦東人「過江大採購」的習慣逐漸改變。
「開業的時候我在這裡實習,被分在了7樓生鮮超市青果部門加工場。當時所有運來的水果都要分裝、稱重,再用保鮮膜包好。」如今在第一八佰伴2樓鐘錶櫃檯工作的「老員工」吳怡恩,還清楚地記得商廈剛開業時的情景,「那時候生意特別好,裝香蕉的長板推車推出去沒多久就又推回來了,東西還沒來得及放上貨架就被阿姨媽媽們拎走付錢去了。」
那時生鮮超市裡有許多在外面見都沒見到過的商品,給吳怡恩留下最深印象的當屬日本進口的「青森一號」蘋果。「一個蘋果有差不多兩個拳頭這麼大,一箱6個,一個就要80元。」當時第一八佰伴裡還設有咖啡屋、麵包房、郵局、美容院等,五花八門的產品看起來既新奇又上檔次,很多人就算不買也樂意跑來浦東這家大商廈「見見世面」。
1997年,吳怡恩從盧灣區職業學校商業經營專業畢業,正式加入第一八佰伴。其實,這個結果吳怡恩早在報考學校時就已知道,因為他所在的班級是第一八佰伴定向招生班。除了要學習常規的專業知識外,日語、禮儀也是必修課。「記得那時候學習鞠躬還分15°、45°、90°,他們對服務禮儀這一塊的要求特別高。」吳怡恩回憶道。
圖說:第一八佰伴卡西歐櫃檯,吳怡恩正在擺放手錶 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攝
其實當初報考「八佰伴班」時,吳怡恩並沒有什麼底氣,因為彼時的第一八佰伴還只是個「半成品」。「報考專業的時候,還在想八佰伴是什麼東西,這個名字好奇怪,聽也沒聽說過。正巧家裡有人比較了解,說第一八佰伴是中日合資的,前景不錯,才做了這個決定。」讀書期間,家住靜安寺附近的吳怡恩又是騎自行車又是坐輪渡,花費一個多小時前往浦東實地考察了一番。「那時候八佰伴還在造,我一看,規模是蠻大的,還挺看好它的前景的。」
然而第一八佰伴的發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由於受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日本八佰伴於1997年9月倒閉。1998年3月,隨著日方管理人員的全面撤離,經營管理這家商廈的重任便落到了中方管理者的肩上。「最早聽到這個消息時,覺得自己怎麼一下子好像要失業了。」吳怡恩說,「但實際上中方接手還是蠻平穩的一個過程,對我們基層員工的影響並不大。」隨後,商場開展了首次整體改造工程,並調整了原先定位高端精緻的經營方向。80元一個的「青森一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更貼近老百姓生活的商品,越來越「接地氣」的商廈,生意開始節節攀升。
從最初的五華傘櫃、國商手機,到皮具專櫃、鐘錶櫃檯,吳怡恩已經在第一八佰伴工作了20多個年頭,但不變的是他對本職工作孜孜不倦、刻苦鑽研的精神。吳怡恩在手機裡專為手錶建了一個相冊,4000多張手錶「寫真」仿佛一本「表類百科全書」。「我給每款產品都拍了照,如果顧客想了解,我馬上就能找出來。」
除此之外,吳怡恩的手機裡還存有一系列文檔,如《各種ETA機芯優缺點分析》《各時區城市》《低頻和高頻如何區分》等,以及磁偏角示意圖、槓桿式擒縱結構圖等專業性極強的圖片。「有些客人提的問題會比較專業,有時候被問倒了,我就會去查資料,吃透這個問題。」如今,就連手錶廠商遇到棘手的技術問題,也常找吳怡恩諮詢。這種潛心鑽研、爭做王牌的精神也幫助他在2010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
「這次是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嗎?」會議室裡,吳怡恩又和同事熱火朝天地討論起將要進行的一場「勞模直播」。除了兼職帶貨主播,吳怡恩還是一名B站UP主(嗶哩嗶哩網站的視頻創作者),通過視頻的形式,從專業角度對手錶進行開箱講解,介紹產品故事、性能和特色。
多重身份的背後,是從未改變的開拓創新精神。隨著網際網路+不斷深入,線上銷售極大衝擊了實體零售店。而上海各類大型購物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建立,也給第一八佰伴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吳怡恩看來,這是挑戰也是機遇。「最早我們只要站好這三尺櫃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也在不斷思考如何創新發展,吸引更多的顧客。」雖有高潮也有低谷,但吳怡恩將和第一八佰伴一起,在浦東這塊改革開放的熱土上繼續努力前行。
新民晚報記者 黃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