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偷拖鞋,大的在後面」這句歇後語絕大部分臺灣人都沒聽過,在高雄夜市漲價的時候他也曾用同一句話指責漲價攤商,可見此言之意是「短視近利不可取,更大的利益其實在後頭」,或是「為了眼前的小惠,而失去了未來的大收穫」。
這句話之所以與郭臺銘連結了起來,是因為在這個時間點郭臺銘採購了大量的高雄農產品,並與韓國瑜互動密切,而且還有許多令人費解的行動,例如開啟Line帳號、臉書粉絲專頁,以及突然增多的公開活動。這位大老闆突然高調起來,原因不明,難免引起諸多揣測。
至於郭臺銘面對紛至沓來的詢問,只是在臉書上簡單發文表示,「選舉不能成為唯一的寄託,要和世界拼搏不容易,大家一起做實事」。郭董希望臺灣民眾,尤其是媒體,將關注力從選舉轉移到更務實的問題上,很符合他的形象,也十分有理,但就是無法滿足庶民盼望「能者領導」的人心。其實,一般人就是希望有能力的人出來務實解決問題,如此而已。
無論如何,傳言一出,鴻海股價爆量漲停,重登臺股二哥寶座。
藍營希望郭臺銘出來競選已經好幾年了,但郭始終表現得興趣缺缺,如今八字似乎有了一撇的苗頭,自然引起各方關注。以郭董的背景,可想而知,輿論開始質疑「金權政治」,甚至抨擊郭若參選,就是為了圖利自己的企業集團。一般而言,這種反應過快的負面評論,基本就是綠營人士的操作,其呈現的也是綠營知識階層的焦慮,因為郭臺銘是比韓國瑜更強的藍營人選。
如果將角色對調成親綠的張忠謀,這些喊打喊殺的輿論恐怕就會轉變成歌功頌德。
郭臺銘這件事,很快讓我聯想到管中閔。在「九合一」選舉前,媒體問管是否會自願放棄就任臺大校長,管的回答是,他想看「九合一」的結果。意思是說,如果人民仍傾向挺綠,他會放棄,否則,他會與民進黨當局周旋到底。
其實我想郭臺銘也是一樣的,臺灣社會如果仍是政治意識形態烏雲罩頂,就算他挺身而出而且當選,一樣不能做事,對做實事比較有興趣的企業家而言,當然不願被意識形態綁手綁腳。「九合一」選舉拜「韓流」之賜而藍綠翻轉,可能讓郭看到了人民轉向務實的契機,才比較有意願去考慮做政治領導人。
那些對「金權政治」的風言風語,沒有考慮到郭若做臺灣領導人要失去什麼: 第一,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再也不能全球到處跑,而會被鎖在臺澎金馬。第二,其財務、身家都要完全透明化。第三,其親朋好友都可能會被潑髒水。第三,在大陸、美國都有事業的郭,以前是兩邊如魚得水,當了臺灣領導人就得如履薄冰。
換作一般人,已經富可敵國了,手機裡各國領導人的電話號碼也比誰都多,卻選擇做個被綁手綁腳又得走鋼索的人,何苦來哉?
因此,只要站在郭臺銘的角度看事情,那些「郭圖私利」的言論才是真正的小人之心。況且,退一萬步來說,若郭能為臺灣企業打開更寬闊的活路,並造福人民,鴻海利多又如何?本應喜聞樂見不是嗎?說不定,為了避嫌,郭還可能必須因他的新身份刻意迴避自己事業,而大發利市的政策。
由此可見,郭臺銘選不選,端視人民支持的力量夠不夠強大,因為被潑髒水是肯定的,若人民支持力量不足,誰也不願淌這渾水。
開啟Line後,短短8天,郭就吸引了33萬粉絲加入,看起來破百萬不是一件難事,這股力量的支撐就是關鍵。
郭臺銘若成為臺灣領導人,臺灣的會走向哪裡?毫無疑問,臺灣會走向更為開放的路。郭的個人思路是世界格局,長期從島外觀察島內,必然比常人有更多的感觸。臺灣內部不必要的隱形圍牆太多,法規面、經濟面、媒體面、政治意識形態、社會意識形態、政黨利益,層層高牆堵死了臺灣的發展,人民不但被迫分歧,也因此而「分心」。
從「分心」的角度來看,與大陸對比顯而易見,對岸人民一心一意在拼富強已是顯而易見的事實,重點是人民有一致的方向與希望凝聚成團結的整體,臺灣則沈溺於「多元」情結,分心於各種「價值」的追求,好比一個玩物喪志的人,對「嗜好」投注大部分心力,而耽誤了正業。
「經濟100分,政治0分」由韓國瑜帶頭呼口號,力量已然不小,由郭臺銘帶動唱則份量又更大,說服力又更足。因此沒有人敢忽視郭的意向,他確實有比韓更強大的號召力與適時性,人民已經受夠了那些傳統知識菁英的小鼻小眼、目光如豆,臺灣目前就是需要一個有大破大立格局與魄力的領導人突破困境。
明明實力不足,偏偏又愛糾結於那些需要實力做後盾的問題,這種政治環境只能容納2流、3流甚至不入流的一小撮人群宰制,都是偷拖鞋的老鼠,難怪賢才不出。
或曰,企業家不能做政治領導人,因為政府面對的是多元的社會,必須滿足社會各式各樣不同的需求,而企業老闆的思維是對單一目標(獲利)的追求,所以沒能力處理目標多樣的政府組織。
這種似是而非的淺見殊為可笑,典型目光如豆的觀點。須知,大型企業老闆的管理對象,是一個一個掌管企業不同層面的專業高層主管,並有一套驗證績效的管理機制,與政府組織的結構是類似的。至於單一目標,套用在政治治理的領域上,就是「施政主軸」,任何政治領導人都要指明一個他將帶領人民前進的方向,並作為施政主軸,而不是同時指出很多方向,且每一個方向都沒有輕重緩急之分。所謂的社會多元需求,亦可類比於企業內部不同部門的需求,何來「單一與多元」的對比之說?
目前郭臺銘並無政見,所以很多事尚無法判斷,但若從做實事,拼績效的角度來看,郭臺銘或許是比任何檯面上政治人物都適合作為領導人的人選。
務實人民的判斷標準,應該是看有意大位者談的都是解方,還是談的都是無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