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票價的天花板在哪裡?

2021-02-23 院線經理人

作者 / 呂世明

史上最強春節檔,也是史上最貴春節檔。

 

2021年春節檔第一階段告一段落,據專資辦統計,2021年春節檔票房達到78.22億,遠超2019年的59.03億,其中《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煥英》貢獻超八成的市場份額,成為最大贏家。

 

從2018年的39.7元,到2019年的44.7元,春節檔票價越來越貴,同時暑期、國慶這些剛需相對較強檔期的票價也水漲船高,似乎中國人看電影越來越貴了。

 

近幾年普通民眾非常關心的問題是消費升級和降級,雖然「升降級」並不簡單和價格掛鈎,更多還是消費習慣的改變和消費心理的調整,很多消費品會存在所謂「天花板價格」,但也會因供需矛盾長期存在很較難在一定時間內呈現天花板效益。

 

2021年內地票房已經突破百億,高價並沒有真正阻礙觀眾春節檔的觀影熱情,那麼中國電影票價的天花板在哪裡呢?

 

新民俗的形成,

穩定和提升春節票價

 

今年春節檔注重視效的《唐人街探案3》《侍神令》沒有推出3D版本,否則平均票價肯定要超過50元,但出於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今天春節檔仍然是以2D為主,最終平均票價達到48.9元,創下近年重點檔期的新高。

 

歷年春節檔票房成績(2016-2022)

另一方面,三四線的電影院呈現出對比2019年不錯的上漲態勢,一線城市則比2019年大幅度上漲,「原地過年」並沒有對三四線形成制約,更多助力一二線票房大漲,「返鄉青年」在春節檔對於票房的實際增長有多少提升,在今後是要打上一個問號了。

 

春節檔的特殊性不言而喻,以往大家會簡單地認為其是一個「合家歡」的檔期,要依靠家庭集體的觀影來支撐,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看重《你好,李煥英》和《唐人街探案3》春節檔再三四線的表現,畢竟這些地區的觀眾日常是很難被撬動觀影熱情的。

 

但我們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消費習慣」的一步步改變和養成,簡單說今年春節檔是「報復性」消費的回補和「合家歡」觀影的火熱是不準確的,經歷去年暑期和國慶檔,觀眾的報復心理會大幅度降低。

 

其實現在春節觀看電影已經逐步形成一項新民俗,也開始在一些地區和群眾心中,取代以往燃放鞭炮、祭祖廟會和早起拜年這些傳統的民俗。

 

中國在平日也有較好觀影粘性的影迷可能只有千萬級別,能做到月均觀影2次以上的觀眾可能只有幾百萬,只靠這部分觀眾去支撐大檔期和維繫票價體系的彈性是困難的,價格的波動、調整和遞增,更多是在需求有提升的檔期內才有效果。

 

十多年前,更多北方國人開始一步步走出家門在酒店吃年夜飯,以往這大多是南方民眾才有的習俗,近幾年跨地區和出境遊也成為大家的新民俗,這些消費從本質上來看都是一種民俗的形成,和逐步興起的在電影院看電影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其他民俗行為、活動和消費都會因為假期而產生溢價效益,平日只能承載幾百萬觀眾群體的電影院,在75%的上座率限制下,提升價格幾乎是必然趨勢。

去年因疫情導致全球和內地票房大幅度縮水,雖然沒有更多數據支撐,但相信其他國家和地區新增影城和銀幕數量都會降到冰點,但中國內地卻並沒有出現大範圍影城歇業,甚至基本維持近幾年增長的曲線。

 

在大部分消費者看來,影城數量越多,相應價格會被降低,觀眾會用更低的價格來看電影,畢竟整體觀眾的數量可能是有限的,座位和銀幕數量的提升,勢必會讓曾經存在的價格壁壘產生鬆動。

 

但實際的情況卻完全相反,內地票價不僅沒有降低,卻伴隨銀幕數量的增加也一起增加,其增長幅度幾乎相同。如果說有不同的情況,觀影的人次的波動反而愈加明顯,2019年的春節檔便出現了對比前一年人次的下跌。

 

今年春節檔因價格的提升,對於觀影群體事實上還是形成了一定的制約和門檻,即便如此還是會出現一些對影城服務質量不滿的投訴,大家普遍反映電影票價上來了,但是相應的服務質量並沒有提升,同時放映事故以及不能完全將影片放映完結的情況也時常出現。

 

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除了春節檔有點「蘿蔔快了不洗泥」的因素之外,還一個原因是目前內地影城的從業者數量仍然很少,影城需要在假期僱用太多的臨時工,這部分人很難提供相應高質量的服務,因影城數量並沒有達到飽和,相關產業並沒有足夠的人員能夠完全應付周轉使用。

 

雖然都是和其他服務型行業類似,同時電影院的服務性強度和專業性並不大,但不意味著隨隨便便一個人到電影院都可以即插即用,儘管電影院目前所能提供的小時工薪酬在全服務性行業依然是最低的。

 

春節檔內地影城票房TOP10(資料來源網絡)

內地現在實際的情況是,近兩年新建影城更多開始多廳化和高端化,大院線直接上IMAX,很多影城甚至有2個以上的特效廳,專利費和分成其他多個因素導致這些影城即便不可能降低價格,今年春節檔全國排名TOP10的影城無一例外都有巨幕廳,且影廳都在10個+,能否坐擁更好的商圈可能是決定他們天花板效益的關鍵之所在。

 

院線發展到如今,加速進入到淘汰、更新和整合的過程中。內地僅用不到十年的時間便大致完成了市場的基本布局,這期間也逐步完成票價體系的鋪陳,正在一步步的去票補和低價競爭,除了新影城之外,極少有同一區域內的同檔次影城依靠低價來爭奪市場,在重點檔期大家往往會默認一個價格體系,藉此來實現彼此之間的默契和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今年春節檔票房數據出爐後,普遍有一種觀點是今年的出境遊被抑制,民眾的消費熱點有一定轉移,電影作為一種相對旅遊更廉價的娛樂方式而受到了一定的追捧。

 

但實際情況卻很微妙,據商務部數據,2月11日至17日,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8210億元,比去年春節黃金周增長28.7%,比2019年春節黃金周增長4.9%。其中,全國網絡零售額超1220億元,在線餐飲銷售額、年夜飯系列商品銷售額分別較去年春節同期增長約135%和54.9%。

 

經歷了一年壓抑,今年春節檔不僅僅是電影市場,其他方面也在迎來了「報復性」消費,這根本仍然是一種消費的升級。

 

從其他行業今年春節期間的增長幅度來看,似乎不存在所謂的出去玩就不看電影了,大家在進入商場之後,通常要把所有的流程都做一遍,吃飯&奶茶&電影&購物缺一不可,這種消費理念已經一步步形成套路,而且電影也逐步形成出門消費的一個核心和獨立的消費行為。

 

電影票漲價之所以要被單獨「領出來」示眾,更多還是因為大部分的零售企業和商鋪節假日為重點打折周期,電影院作為一種實體商戶,在假期不打折往往會被很多人看成「吃相難看」。

 

真正在意春節檔電影票價的更多還是平日觀影頻次較高的觀眾和一些「不明真相」的媒體,畢竟平日看電影這部分觀眾會通過各種渠道找到較低(甚至免費)的價格,他們對於價格提升的敏感多要超過普通觀眾,部分媒體也會誇大春節檔的溢價行為,同時也忽視平日影院都在面臨嚴重虧損的情況。

 

當所有的消費都面臨升級後,電影票自然也要依據市場的供需變化進一步調整價格體系,近幾年接近5元的上漲幅度很多情況還是之前票補將實際觀眾的支出非理性的壓低,並不是溫和的一種改革,而是一種在市場要求下的強制且無奈的舉措。

 

高頻次影迷當然是希望即便在春節檔也可以享受到平日花費二三十元、場均觀眾不到10人的待遇。但在春節檔的黃金時間,影城溢價後,百座的標準廳可以收入八千到一萬,這種差距是非常明顯的,也是促成這幾年票價不斷提升的主要原因。

 

其實在春節檔之後大部分影城的票價已經趨於正常化,當然這距離票補的19.9仍有差距,即便是以往用低價爭取市場的社區影城、偏遠影城和設備落後的影城,價格也要比起以往略貴一點點。

 

往年這個情況也會發生,但往年春節檔後,一般都有相對重磅的進口片入市來維持基本熱度,也會讓春節檔不咋出動的一部分影迷回到電影院之中,只不過進口片因分帳等因素,這部分影片對於影城更有利潤,也是影城在平日獲得利潤更主要的來源。

 

也許經歷了今年的春節檔後,在重點檔期製作和宣發方更沒有必要對影片的製作和宣發「畏手畏腳」,隨之而來是在影迷端同樣被高漲的觀影熱度,這二者交織起來仍然會維持並提高重點檔期的票價。

 

當然中國內地的票價肯定不會無限度的上漲,在逐步淘汰掉一部分影城和更多的院線整合後,規範和更人性化的服務會讓觀眾在節假日獲得更好的觀影體驗,加上影片質量的逐年提升,票價也會逐步進入一個平衡並容易讓更多觀眾接受的區間。


相關焦點

  • 電影票價的高與低——重提電影票價的意義
    >因此電影的票價一定是要符合大眾消費水平,不僅要讓人「看得起」,更要讓人「經常看得起」。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近年來電影的平均票價是逐漸增高的,17年是34.4元 ,18年的平均票價是35.3元,19年的平均票價是37.1元,2020年大環境如此,平均票價也有37元。
  • 這樣看電影才值回票價
    受到這波始料未及的疫情影響,目前我們的電影院線用全線癱瘓來形容,也絲毫不誇張,就在春節前夕,筆者剛剛為大家整理過賀歲檔的重磅作品,新型冠狀病毒就來襲了。到目前為止,電影院線仍舊處於停滯狀態,這可把如筆者這樣喜愛電影的人給憋壞了。
  • 音樂劇在中國:票價高所以人氣低?
    她認為那部劇裡演員的舞蹈和唱功相當不錯,在中國看英文音樂劇的經歷也讓她覺得「不可思議」。當被問及票價是否昂貴時,喀尼卡面露不解:「倫敦音樂劇的票價也要幾十英鎊(1英鎊約合9.75元人民幣),在中國只需要300元人民幣就能坐在很好的位置,為什麼會覺得貴呢?」    曾經在英國留學的欒小姐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
  • 末日電影狂歡 嘉禾官網票價下調
    橙天嘉禾影城  搜狐娛樂訊 電影《2012》曾經給中國觀眾帶來莫大的震撼,電影中所提到的世界末日(12月21日)假如確有其事,如今也進入了百日倒計時。如果世界即將毀滅,你會選擇怎樣度過這最後的百天?從9月17日起,橙天嘉禾官網的售票價格全線下調,全系影城在非黃金時段票價普遍在30~50之間,黃金時間也多控制在35~60之間,部分影城甚至將票價壓低到25元,足見橙天嘉禾對於此次活動回饋影迷的誠意。據悉相關票價將持續到今年年底12月31日。  十一國慶檔期,橙天嘉禾還將推出「搶票七天樂活動」,十月一日,將有機會1元觀影,十月二日有機會2元觀影,以此類推,到十月七日7元觀影結束。
  • 加大影院建設,把虛高的票價降下來
    <pic>  「同一部電影,同樣是萬達影城,內江的票價卻要比自貢、瀘州等地貴7、8塊,比成都還貴!」按照同一電影、同級別影廳和相似時段,記者通過貓眼專業版數據發現,相比瀘州、宜賓、遂寧以及資陽等附近市州相比較,內江萬達影城總體票價也是最高的。
  • 1980年票房過億的國產電影《405謀殺案》是在哪裡拍攝的?
    《405謀殺案》是在哪裡拍攝的?  1980年代,是國產電影百花齊放的時代,甚至可以稱為國產電影的「黃金十年」。這個年代中國影壇的「案」字系列電影應時而生。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林中迷案》、《蛇案》等等。
  • 因為導演是諾蘭,《信條》應該是今年最值票價的電影
    在我看來,《信條》應該是今年最值票價的電影他幾乎每次拍片都會挑戰新的題材,所以他的電影總能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完全區分於其他電影,讓人覺得非常值票價。諾蘭導演就憑藉他的名字,基本上可以判斷他的新片《信條》,將會是今年最值票價的電影
  • 票價上漲,盜版滿天飛…你擁有「電影票自由」了嗎?
    但回顧2019年的春節檔,與超過58億的總票房相比,人們更在意是老家上漲的電影票價,以及屢禁不絕的盜版資源。今年春節,你擁有「看電影自由」了嗎?網絡上,人們親切地把這部電影叫做「小破球兒」,自發推薦的觀眾很多,目前豆瓣評分7.9,超過了同時期的其他電影。據貓眼數據,上映六天,這部看起來最不具備「春節檔氣質」的電影就突破了20億,也成為中國影史第14部破20億的電影。在高漲的觀影熱情下,春節期間出現了很多與電影有關的討論,導演郭帆、作者劉慈欣、主演吳京等等和電影相關的人物故事也頻頻登上熱門。
  • 定檔、劇透、票價...《復聯4》攪亂了電影市場?(1861期)
    同樣根據燈塔專業版顯示,該片中國內地上映前11天破億元,上映前4天9時55分就突破4億元大關。其中首日預售票房為2.43億,超過《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以下簡稱《復聯3》)的1.82億元。在預售階段,該片已創下了中國影史預售最快破億紀錄、並被冠以中國內地影史零點場票房冠軍等頭銜。
  • 電影票價世界第一貴,日本觀眾還願意去影院嗎
    在美國,這個時間表是配合觀眾的觀影習慣形成的;但在日本,卻是通過由上至下的改革推動的:首先是政府行政方針,再到各大電影公司,最後落實到影院。2017年日本全年電影總票房2286億日元,為歷史上第二高,比2016年有所減少。總票房是上一年度的97.1%,入場人次是96.8%,而平均票價有所上漲,從每張票1307日元上漲到1310日元(約78元人民幣)。
  • 春節檔電影高票價:為何「價高也難見好貨」
    據國家電影局初步統計,截至2月16日,中國電影市場2021年度總票房突破100億,其中,國產影片佔比超過96%,而單單是2021春節檔總票房(含預售),截至16日下午14時已經突破65億元,持續刷新春節檔期票房紀錄。
  • 《信條》應該是今年最值票價的電影
    在我看來,《信條》應該是今年最值票價的電影,主要是因為導演是諾蘭!他幾乎每次拍片都會挑戰新的題材,所以他的電影總能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完全區分於其他電影,讓人覺得非常值票價。諾蘭導演就憑藉他的名字,基本上可以判斷他的新片《信條》,將會是今年最值票價的電影,幾乎沒有之一!對於《信條》這部電影,網友就不要嘗試去猜測主要劇情了!
  • 中國電影大工業的天花板在哪裡?看完《緊急救援》你就知道了
    與好萊塢成熟的工業化體系相比,中國電影的製作水平就像個剛學會走路沒幾年的小孩,水準參差不齊。直到近兩年一系列大製作重工業電影的驚豔表現,才刷新了影迷心中的刻板印象。而這裡面,最厲害的那個人,叫做林超賢!這次的《緊急救援》,在一定程度上就體現了華語電影工業水準的最高水平。
  • 抬高電影票價無異於殺雞取卵
    在工信部長表示中國稀土只賣出「土」的價格之後,中國A股稀土概念股應聲大漲。 趙婷奪下美金球獎最佳導演導演趙婷在美國時間28日晚間舉行的美國金球獎(Golden Globes)頒獎典禮上,憑電影《無依之地》(Nomadland),奪下最佳電影導演獎。
  • 從28元到680元,《復聯4》票價任性,真的可以沒上限?
    中國之聲記者在北京等多地影院了解到,一張《復聯4》的電影票,有的影院只要28塊錢就能買到,有的電影院卻賣到680元一張,是前者的24倍。而一張零點場IMAX電影票的票價動輒達到200元300元,讓不少觀眾「望票興嘆」。《復聯4》這部電影,各影院票價為何如此懸殊?
  • 開啟流量時代的鹿晗,憑什麼被稱作「內娛」愛豆天花板?
    導讀:開啟流量時代的鹿晗,憑什麼被稱作「內娛」愛豆天花板?《穿越火線》持續熱播,沒想到一部沙雕風的超級網劇,竟然能在後期逆風翻盤。主演一行人備受好評,鹿晗更是打破了不少觀眾的偏見。但鹿晗不能靠「肖楓」一角翻身的相關評價依舊滿天飛​,雖然「肖楓」一角的確圈粉,但鹿晗想重回巔峰著實太難,畢竟巔峰時期的鹿晗至今也是「內娛」愛豆天花板。那麼問題就來了,他當年究竟有多火?今兒個咱們就用具體的數據和事件來盤一盤。
  • 《復聯4》票價任性,真的可以沒上限?
    美國漫威電影《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目前正在全國熱映,引得很多漫威影迷追看。與高關注度相對應的,有的影院也拿它賣出了高票價。
  • 電影《囧媽》中的k3國際列車,票價高達6000元,仍是一票難求
    隨著電影《囧媽》在線上的熱映,很多人都會在飯後跟家人圍坐在一起,觀賞這部賀歲檔的電影。也正是通過這部電影才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原來國內還有火車可以直通莫斯科。這列k3國際列車,運行於北京至俄羅斯莫斯科之間。很多人看了電影會對這趟列車沿途的風景產生濃厚的興趣。
  • 深度|最值回票價的電影演員是張譯?影視市場轉向的啟示
    2017年,《戰狼2》56.8億的票房創歷史紀錄,進一步確立了觀眾對「中國價值」的需求;從那以後,現實主義題材、且能夠觸發深度價值討論的電影作品開始進入主流視野,與喜劇、青春片、偶像電影等成為了國產電影市場中核心一員。在此之下,大眾的審美也被不斷訓練,口碑對影片票房的影響力愈發重要,演技好、口碑佳的專業演員取代了一度紅火的鮮肉,成為獲取得商業市場成功的核心要點之一。
  • 中消協評影院抬高電影票價:無異於殺雞取卵
    中消協指出,電影票價暴漲,表面上是市場推動,深層次分析還涉及交易中的消費者體驗。影院為了追求商業利益而抬高電影票價,繼而忽略節日期間電影消費的大眾屬性,無異於殺雞取卵。報告稱,中消協利用網際網路輿情監測系統,對2021年2月11日—2021年2月19日期間,相關消費維權情況進行了網絡大數據輿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