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呂世明
史上最強春節檔,也是史上最貴春節檔。
2021年春節檔第一階段告一段落,據專資辦統計,2021年春節檔票房達到78.22億,遠超2019年的59.03億,其中《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煥英》貢獻超八成的市場份額,成為最大贏家。
從2018年的39.7元,到2019年的44.7元,春節檔票價越來越貴,同時暑期、國慶這些剛需相對較強檔期的票價也水漲船高,似乎中國人看電影越來越貴了。
近幾年普通民眾非常關心的問題是消費升級和降級,雖然「升降級」並不簡單和價格掛鈎,更多還是消費習慣的改變和消費心理的調整,很多消費品會存在所謂「天花板價格」,但也會因供需矛盾長期存在很較難在一定時間內呈現天花板效益。
2021年內地票房已經突破百億,高價並沒有真正阻礙觀眾春節檔的觀影熱情,那麼中國電影票價的天花板在哪裡呢?
新民俗的形成,
穩定和提升春節票價
今年春節檔注重視效的《唐人街探案3》《侍神令》沒有推出3D版本,否則平均票價肯定要超過50元,但出於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今天春節檔仍然是以2D為主,最終平均票價達到48.9元,創下近年重點檔期的新高。
歷年春節檔票房成績(2016-2022)
另一方面,三四線的電影院呈現出對比2019年不錯的上漲態勢,一線城市則比2019年大幅度上漲,「原地過年」並沒有對三四線形成制約,更多助力一二線票房大漲,「返鄉青年」在春節檔對於票房的實際增長有多少提升,在今後是要打上一個問號了。
春節檔的特殊性不言而喻,以往大家會簡單地認為其是一個「合家歡」的檔期,要依靠家庭集體的觀影來支撐,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看重《你好,李煥英》和《唐人街探案3》春節檔再三四線的表現,畢竟這些地區的觀眾日常是很難被撬動觀影熱情的。
但我們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消費習慣」的一步步改變和養成,簡單說今年春節檔是「報復性」消費的回補和「合家歡」觀影的火熱是不準確的,經歷去年暑期和國慶檔,觀眾的報復心理會大幅度降低。
其實現在春節觀看電影已經逐步形成一項新民俗,也開始在一些地區和群眾心中,取代以往燃放鞭炮、祭祖廟會和早起拜年這些傳統的民俗。
中國在平日也有較好觀影粘性的影迷可能只有千萬級別,能做到月均觀影2次以上的觀眾可能只有幾百萬,只靠這部分觀眾去支撐大檔期和維繫票價體系的彈性是困難的,價格的波動、調整和遞增,更多是在需求有提升的檔期內才有效果。
十多年前,更多北方國人開始一步步走出家門在酒店吃年夜飯,以往這大多是南方民眾才有的習俗,近幾年跨地區和出境遊也成為大家的新民俗,這些消費從本質上來看都是一種民俗的形成,和逐步興起的在電影院看電影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其他民俗行為、活動和消費都會因為假期而產生溢價效益,平日只能承載幾百萬觀眾群體的電影院,在75%的上座率限制下,提升價格幾乎是必然趨勢。
去年因疫情導致全球和內地票房大幅度縮水,雖然沒有更多數據支撐,但相信其他國家和地區新增影城和銀幕數量都會降到冰點,但中國內地卻並沒有出現大範圍影城歇業,甚至基本維持近幾年增長的曲線。
在大部分消費者看來,影城數量越多,相應價格會被降低,觀眾會用更低的價格來看電影,畢竟整體觀眾的數量可能是有限的,座位和銀幕數量的提升,勢必會讓曾經存在的價格壁壘產生鬆動。
但實際的情況卻完全相反,內地票價不僅沒有降低,卻伴隨銀幕數量的增加也一起增加,其增長幅度幾乎相同。如果說有不同的情況,觀影的人次的波動反而愈加明顯,2019年的春節檔便出現了對比前一年人次的下跌。
今年春節檔因價格的提升,對於觀影群體事實上還是形成了一定的制約和門檻,即便如此還是會出現一些對影城服務質量不滿的投訴,大家普遍反映電影票價上來了,但是相應的服務質量並沒有提升,同時放映事故以及不能完全將影片放映完結的情況也時常出現。
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除了春節檔有點「蘿蔔快了不洗泥」的因素之外,還一個原因是目前內地影城的從業者數量仍然很少,影城需要在假期僱用太多的臨時工,這部分人很難提供相應高質量的服務,因影城數量並沒有達到飽和,相關產業並沒有足夠的人員能夠完全應付周轉使用。
雖然都是和其他服務型行業類似,同時電影院的服務性強度和專業性並不大,但不意味著隨隨便便一個人到電影院都可以即插即用,儘管電影院目前所能提供的小時工薪酬在全服務性行業依然是最低的。
春節檔內地影城票房TOP10(資料來源網絡)
內地現在實際的情況是,近兩年新建影城更多開始多廳化和高端化,大院線直接上IMAX,很多影城甚至有2個以上的特效廳,專利費和分成其他多個因素導致這些影城即便不可能降低價格,今年春節檔全國排名TOP10的影城無一例外都有巨幕廳,且影廳都在10個+,能否坐擁更好的商圈可能是決定他們天花板效益的關鍵之所在。
院線發展到如今,加速進入到淘汰、更新和整合的過程中。內地僅用不到十年的時間便大致完成了市場的基本布局,這期間也逐步完成票價體系的鋪陳,正在一步步的去票補和低價競爭,除了新影城之外,極少有同一區域內的同檔次影城依靠低價來爭奪市場,在重點檔期大家往往會默認一個價格體系,藉此來實現彼此之間的默契和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今年春節檔票房數據出爐後,普遍有一種觀點是今年的出境遊被抑制,民眾的消費熱點有一定轉移,電影作為一種相對旅遊更廉價的娛樂方式而受到了一定的追捧。
但實際情況卻很微妙,據商務部數據,2月11日至17日,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8210億元,比去年春節黃金周增長28.7%,比2019年春節黃金周增長4.9%。其中,全國網絡零售額超1220億元,在線餐飲銷售額、年夜飯系列商品銷售額分別較去年春節同期增長約135%和54.9%。
經歷了一年壓抑,今年春節檔不僅僅是電影市場,其他方面也在迎來了「報復性」消費,這根本仍然是一種消費的升級。
從其他行業今年春節期間的增長幅度來看,似乎不存在所謂的出去玩就不看電影了,大家在進入商場之後,通常要把所有的流程都做一遍,吃飯&奶茶&電影&購物缺一不可,這種消費理念已經一步步形成套路,而且電影也逐步形成出門消費的一個核心和獨立的消費行為。
電影票漲價之所以要被單獨「領出來」示眾,更多還是因為大部分的零售企業和商鋪節假日為重點打折周期,電影院作為一種實體商戶,在假期不打折往往會被很多人看成「吃相難看」。
真正在意春節檔電影票價的更多還是平日觀影頻次較高的觀眾和一些「不明真相」的媒體,畢竟平日看電影這部分觀眾會通過各種渠道找到較低(甚至免費)的價格,他們對於價格提升的敏感多要超過普通觀眾,部分媒體也會誇大春節檔的溢價行為,同時也忽視平日影院都在面臨嚴重虧損的情況。
當所有的消費都面臨升級後,電影票自然也要依據市場的供需變化進一步調整價格體系,近幾年接近5元的上漲幅度很多情況還是之前票補將實際觀眾的支出非理性的壓低,並不是溫和的一種改革,而是一種在市場要求下的強制且無奈的舉措。
高頻次影迷當然是希望即便在春節檔也可以享受到平日花費二三十元、場均觀眾不到10人的待遇。但在春節檔的黃金時間,影城溢價後,百座的標準廳可以收入八千到一萬,這種差距是非常明顯的,也是促成這幾年票價不斷提升的主要原因。
其實在春節檔之後大部分影城的票價已經趨於正常化,當然這距離票補的19.9仍有差距,即便是以往用低價爭取市場的社區影城、偏遠影城和設備落後的影城,價格也要比起以往略貴一點點。
往年這個情況也會發生,但往年春節檔後,一般都有相對重磅的進口片入市來維持基本熱度,也會讓春節檔不咋出動的一部分影迷回到電影院之中,只不過進口片因分帳等因素,這部分影片對於影城更有利潤,也是影城在平日獲得利潤更主要的來源。
也許經歷了今年的春節檔後,在重點檔期製作和宣發方更沒有必要對影片的製作和宣發「畏手畏腳」,隨之而來是在影迷端同樣被高漲的觀影熱度,這二者交織起來仍然會維持並提高重點檔期的票價。
當然中國內地的票價肯定不會無限度的上漲,在逐步淘汰掉一部分影城和更多的院線整合後,規範和更人性化的服務會讓觀眾在節假日獲得更好的觀影體驗,加上影片質量的逐年提升,票價也會逐步進入一個平衡並容易讓更多觀眾接受的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