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園丨文
每周五上映好萊塢大片,每周六上映本土新作,是日本電影市場的一項慣例。2018年4月起,東寶、松竹電影公司開始將主推的國產新作的首個上映日更改為周五。
東寶從4月13日上映的《名偵探柯南》和《蠟筆小新》劇場版,松竹從5月2日上映的《家族之苦3》開始全面推行。此後東寶發行的全部作品、松竹的絕大部分作品都將在周五上映。東映尚未公布具體計劃,但也在準備朝同一方向改革。日本三大電影公司的新舉措,一方面是響應政府以促進消費為目標推行的「Premiun Friday(黃金周五)」政策——政府呼籲企業讓員工在周五下午3點下班,以促進消費;另一方面是「工作方式改革」的一環——原本周六上班是發行公司的慣例,改為周五上映減少了員工周末加班的情況。舞臺見面會改為周四或周五舉行,通過報紙、電視周五的晚間報導,也有利於拉動影片在上映首周末的熱度。
《名偵探柯南:零的執行人》海報
《蠟筆小新 功夫男孩~拉麵大亂~》海報
周五上映新片、周末票房以周五、六、日三天計算,是美國電影發行的慣例,也成為了世界統一標準。在美國,這個時間表是配合觀眾的觀影習慣形成的;但在日本,卻是通過由上至下的改革推動的:首先是政府行政方針,再到各大電影公司,最後落實到影院。
2017年日本全年電影總票房2286億日元,為歷史上第二高,比2016年有所減少。總票房是上一年度的97.1%,入場人次是96.8%,而平均票價有所上漲,從每張票1307日元上漲到1310日元(約78元人民幣)。現在日本的電影票價是為全國統一1800日元,世界最高水平(約108元人民幣)。平均票價低於這個標準是因為各種優惠政策的實施,比如每月1日的電影日(1100日元)、周三的女性優惠(1100日元)、大中小學生優惠(1500、1000、800日元)以及各家院線的會員卡。
日本電影票價上漲的歷史,就是觀眾遠離影院、電影遠離大眾娛樂的歷史。1958年,日本全年觀影人次達到1.1億人次(意味著多於每人1次),當時看一部電影只需65日元。當時的電影不僅賣座——1958年的電影旬報前三位分別是木下惠介《楢山節考》、黑澤明《暗堡裡的三惡人》、小津安二郎《彼岸花》,藝術成就也得到了公認。在電視的衝擊下,電影觀眾數量驟減,從1960年代末開始電影票價大幅上漲,70年代突破1000日元,進入平成年代,定價達到1800日元。票價上漲補足了觀眾流失帶來的損失,甚至在觀眾連年減少的現實下,仍能連年創下總票房新高。
《你的名字》海報
電影觀眾年齡層偏高,高中生僅佔全體觀眾的4%~8%。曾經實行過「高中生三人同行票價1000元」的臨時措施在兩年前終止;2017年,為了讓更多年輕人回到影院,「高中生一人票價1000元」成為常態化措施。在失去了如2016年《你的名字》這樣的「票房奇蹟」之後,2017年好萊塢電影獨佔日本票房榜的前三:第1名《美女與野獸》、第2名《神奇動物在哪裡》、第3名《神偷奶爸3》,本土冠軍《名偵探柯南:唐紅的戀歌》僅列第四。不僅是小型院線、單館影院,就連大電影公司和旗下連鎖院線都已經掙扎在生死一線。
2018年3月29日開館的「東寶日比谷」影院
位於有樂町阪急百貨11層的東寶系列影院「日本劇場」(1984年開館時的名字是「有樂町Marion」)於2018年1月閉館;同樣位於有樂町,以放映進口影片為主的「日劇Plaza」於2018年2月閉館。在2018年3月「東寶日比谷」新影院開幕的背景下,緊鄰的東寶系列「Chanter Cinema」原定同期閉館,但在商議之下暫時保留。在年輕人聚集的澀谷、池袋地區,電影院的存在感較弱,銀座-有樂町-日比谷地區仍是東京的電影重鎮。而在商場和寫字樓鄰裡寸土寸金的街區,同一家影院的1號影廳和2、3號影廳可能散落在不同的大廈之中,其背後多有合併、拆分的歷史。新建的「東寶日比谷」就合併了寶冢劇場地下的「Scala座」,將其原有的兩個影廳作為東寶日比谷的第11、12號廳。
日本不僅沒有打折的購票APP,許多影院至今還在以口頭選座的方式在窗口人工售票。電影行業相對封閉,立項權力由少數公司的製作人掌控,趨於保守。儘管日本電影在國際所獲得的評價頗高,通過電影節、翻拍在全亞洲得到了良好的推廣,但在日本國內,除了少數大熱影片之外,多數影片成為了業內人士和少數影迷自娛自樂作品。多少投資的作品,能回收多少票房,大都在製作方的意料之內。動畫電影佔據江山半壁以上,另一半分給熱門小說改編和校園青春片等固定類型,為避免風險,原創作品難以推出。兼具商業價值與藝術性的作品的出現或許會越來越難,如何在市場整體萎縮的情況下,將觀眾喚回到影院,是日本電影界的重要課題。
參考資料:
《為什麼電影票價是1800日元》齊藤守彥 著
《電影旬報》2018年2月上旬號、2月下旬號、3月下旬號
本期編輯 酈曉君
推薦閱讀
凌晨,殺了大連一家四口的嫌犯落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