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搖滾音樂的先驅者,崔健的歌曲向來是眾多歌手翻唱的熱門。《假行僧》這首歌有很多不同的改編版本,比如張宇的沙啞演繹,張信哲的細膩情調等,每一次的「老歌新唱」都賦予了它新的感覺。而方大同重新編曲的《假行僧》,則是將搖滾、電音和節奏布魯斯融合在了一起,聽起來慵懶隨性,卻酷勁兒十足!
原版《假行僧》有著崔健音樂的地道屬性,直白的歌詞淺顯易懂,渾厚的唱腔直抒胸臆,方大同的改編則主要集中在唱腔和編曲上。崔健嗓音沙啞,演唱力道足、底氣重,滄桑中透著粗獷豪邁。方大同歌聲清澈,演唱自由隨性,通過特殊處理的聲音帶有科技感十足的磁性。崔健的《假行僧》像是生活中的吶喊,富有煙火氣;而方大同的新編更像是「玩」音樂,享受節奏的同時,也彰顯了個性。
崔健的《假行僧》裡,古箏這一傳統樂器煥發新生,古樸蒼勁又充滿力量。而方大同對電吉他的應用較多,節奏上也是以電子節拍為主。所以,單就樂器運用來說,兩人的不同之處也是傳統與現代的對比。而其中區別,也是音樂受眾群體的差異,崔健受中年人喜歡較多,方大同吸引的則是年輕人的耳朵。
從演唱者風格來看,崔健的擲地有聲與方大同的動感酷炫區別很大,前者是風塵僕僕中的搖滾行者,後者則是跳動音符中的電音達人。方大同的編曲無疑是超前的,現代音樂元素的加入,讓一首傳統中國式搖滾煥發了新生。電音和節奏布魯斯的混合搭配,反而失去了「土氣」的搖滾味道。同樣,它炫動的節奏裡,也失去了原版《假行僧》裡的快意人生。
崔健對於搖滾的意義,是搖旗吶喊的鬥士,而《假行僧》留給歌迷的回味,是「酒肉穿腸過」後的自由和孤獨。芸芸眾生,顛沛流離,每個想無牽無掛雲遊四方的人,到頭來終究還是活在紅塵中的「假行僧」。而這首歌之所以被人銘記並不斷進行重新演繹,原因不是崔健的歌聲優美動聽,而是恣意率性的吟唱中,是對人生的咀嚼和體味。
而方大同的這一版《假行僧》,從音樂元素和編曲技巧方面來說,它是時尚的、潮流的。但在歌曲意境傳達層面,它也徹底摒棄了崔健帶給聽者的哲理韻味。《假行僧》已經被傳唱了整二十年,它帶給人們的情感共鳴很難被轉移。所以,不能說方大同的改編不好,只是人們之所以喜歡《假行僧》,本就不是因為它的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