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寺村村民自編自導的「移風易俗」花鼓燈歌舞
由於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然而,紅白事越辦越闊、排場越來越大,盲目攀比之風日益嚴重,有的甚至債臺高築,給農村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和危害。近年來,馬城鎮草寺村針對這一陋習積極嘗試、求實求新,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逐漸探索出「四位一體」(黨支部、村兩委、理事會、志願者)微自治模式,不斷推進紅白「瘦身」,實實在在減輕村民經濟負擔。
近年來,草寺村把「鄉村振興」戰略中「鄉風文明」作為工作重點,通過黨支部引領、村兩委推進、理事會聯動、志願者助力「四位一體」創新模式,堅持正向引導與反向約束相結合,多措並舉,利用簡化排場、降低標準、推行公墓、籤訂承諾書等方式倡導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的文明新風。
黨支部引領。村黨支部充分發揮在微自治中的領導與核心作用。每年春節前後召開以「凝心聚力·共建家園」為主題的茶話會,外出返鄉的鄉賢能人、務工人員、老黨員、貧困戶以及村民代表們相聚一堂,對全村的經濟發展、村莊規劃、社會公益獻言獻策。「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現象大部分村民礙於情面,內心反對,敢怨不改言,無人願做「出頭鳥」。因此,村黨支部主動擲出「敲門磚」,把如何遏制陋習提交茶話會共商共量,引導村民發表意見,積極討論,集思廣益。會後,黨支部召集村兩委、村民代表對徵集的意見建議結合實際,合理分析,科學決策,形成了村規民約具體化、建設公墓項目化、理事會制度化等一系列措施,並組織村兩委有力推進。在各項措施的落實過程中,黨支部和黨員帶頭踐行、作出表率。
村兩委推進。村兩委根據收集到的意見建議,多次召開民情懇談會、走親入戶,結合本村實際,制定《村規民約》,組織村民代表召開會議進行表決。明確喪事從簡,反對大操大辦,推行公墓安葬等具體內容。注重對村民的道德要求在村規民約中具體化、惠民化。確立具體的辦事標準,避免《村規民約》泛泛而談、大而化之、流於形式的現象。項目化推進公墓建設,積極奔走於政府、村民與村委會之間,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成功啟動公墓建設,並且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公墓建設費用幾乎全部來自村民的募捐。
草寺村紅白理事一封信
理事會聯動。制定《理事會章程》,明確《紅白理事會服務流程》。發放《給全體村民的一封信》,提倡奉行厚養薄葬、公墓安葬、勤檢節約之風。村民家中逢事,紅白理事主動上門為村民宣教與指導,使得紅白事既隆重又簡樸。統一使用配發的移風易俗專用音響,與所有流動宴席經營戶籤訂承諾書,大幅降低紅白事酒席標準,酒席由700元降至400元以內,不披麻只戴孝,喪宴用煙不超過10元,悼念親屬每人1包香菸改發1顆煙,骨灰盒代替棺材。據村民們自己算帳:「按照之前一次白事正席、壽材、布匹等消耗,大約需要6萬多元。從簡辦事後,至少可以省下近3萬多元。」
志願者助力。在「四位一體」中村民既是主角又是志願者,村裡專門成立了移風易俗志願者隊伍,服務項目不僅僅是紅白事,還延伸至文明祭祀、村莊整治、治安巡邏等等。花鼓燈愛好者把移風易俗內容編排成燈歌口口相傳,使得鄉風文明真正入耳、入腦、入心,成為村裡的文明風景線。
點評:
從草寺村「四位一體」取得的實效可以看出,一是移風易俗的推進須有效實施村民自治,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其成果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積極主動參與到自治中,才有長久生命力。二是黨支部引領,村兩委切實當好「領頭雁」。結合村情科學謀劃立項,廣泛聽取民聲,及時發現並解決存在的問題,確保按計劃、分步驟地有序推進。三是挖掘農村傳統治理資源優勢。「街頭巷議」作為村莊輿論、宣傳與監督最為常見的形式;草寺村利用吳氏祖訓、村規民約、花鼓燈歌等傳統文化形式融入現代治理理念潛移默化對村民進行教化;基於家族情感認同,鼓勵威望大、善溝通的家族人士進入各種自治理事會,成為移風易俗推進中的「助推器」。草寺村的上述做法曾多次被學習強國、中國文明網、安徽文明網、蚌埠日報、蚌埠電臺各級各類媒體進行報導宣傳。
【來源:蚌埠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