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珠江臺這部《外來媳婦本地郎》播出,雖然很受歡迎,但或者你們不相信。我一個本地廣州人看的只是精彩的片段,而且看的都是為了看二哥康祈宗(郭昶)和天佑仔
有他們在才有笑料。那時的幸子劉濤,我都是在胡軍版的《天龍八部》那個阿朱才認識劉濤的
那首《仰望》我還記得很清楚,非常好聽的一首歌
再到後來,二哥走了,天佑仔長大了,我基本不看了。現在的演員我幾乎都不認識是誰
我個人說說我不怎麼愛看這部《外來媳婦本地郎》
但凡在廣州長大的七十八零後的人,都看過一部也是86年珠江臺的《萬花筒》
番薯昌,胡科長,王醫生的名字深入我們的心中。現在百度圖片也很少這部電視劇了。但這部劇太接近市井地氣了,連那個番薯昌的士多店也非常真實。
這部劇拍了104集,曾風靡兩廣地區,40歲以上的 廣府人無人不知。劇情記錄生活在這裡的市民,喜怒哀樂與各種矛盾,對白生鬼,非常貼近生活。郭昶(康祈宗)和二嫂(虎豔芬)也有出演。
反觀《外來》,在西關如果有這麼大的西關大屋,四兄弟,家父母,相當於五房一廳,還有天井,那真是大戶人家了。具體參照荔枝灣附近的那些西關大屋,當然,為了打造西關文化也無可厚非!
那二嫂的《汝好茶餐廳》呢?常年就嬌姐一個人包辦了所有餐廳的出品,連砧板也是她一個人負責。有可能嗎?或者有人會說我雞蛋裡挑骨頭,茶餐廳是為了阿嬌姐的個人表演吧。
《外來》是指外省嫁來廣州的媳婦,一個家四兄弟,除了康祈宗的是本地的,其他全是外地的,那真是符合了劇名《外來》的含義。但廣州有幾個家庭會有那麼多外來媳婦?連外國都有。真有這麼多外來媳婦,家庭會這麼融洽?或者這部劇為了宣傳家庭和睦吧,但歌詞有句:生仔未必就系福,要娶媳婦要分屋!四兄弟能團結,不爭家產,呵呵,有那麼容易嗎?
我相信大部分廣州人都是衝著二哥康祈宗才看的。沒有了二哥,好多人陸續不追了!
當然,我是基本看香港臺長大的。2000年後,內地有好多電視劇都不錯,所以很少關心珠江臺。但我總覺得《外來媳婦本地郎》是適合給外地人看的。宣傳廣州人能和外地人相處融洽,包容。但和《萬花筒》對比後,我就不怎麼愛看了,所以真的一集完整的都沒看完。
這是純粹我個人的看法,我覺得《外來媳婦本地郎》是時候結束了。香港的《真情》和《皆大歡喜》都沒演這麼長。20年了!我更惋惜的是,廣東臺越來越沒意思了。有時我只是為了看《今日關注》!
歡迎說說你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