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打造「古劍」品牌的工長君)
9月19日中午,製作了「仙劍3」「仙劍4」「古劍奇譚」等系列遊戲的策劃人張毅君(筆名工長君)發布長微博,宣布從自己一手創辦的上海燭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離職,辭去總經理一職,並卸任北京網元聖唐娛樂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之職。
工長君微博全文如下
各位朋友、玩家:
本人已於2014年9月2日正式離開了上海燭龍,完成了所有的交接工作,不再擔任上海燭龍總經理與Gamebar副總裁等任何與古劍奇譚有關之任何職務。很抱歉沒有在第一時間告知大家,因為我希望能給公司同事更多的適應時間。作為一名職業經理人,要離開服務多年的公司縱然不舍但也無悔!古劍奇譚品牌已成熟,我也沒什麼放不下的了。
感謝所有玩家朋友的支持!沒有你們這麼多年的熱情支持,我絕對不會堅持近20年的單機研發生涯。感謝燭龍所有的小夥伴們!從當初的十幾人到現在的百來人,大家一起見證了燭龍的成長,見證了古劍奇譚系列的誕生,難忘跟大家奮鬥的每一天。
希望未來的日子能多看書、多玩遊戲、多陪陪家人、多接觸自己感興趣的事。
再次感恩所有人的支持!
祝上海燭龍、古劍奇譚越走越好!
工長君
(工長君發布離職微博)
七年一輪迴,工長君這一次又將去向何方?
工長君於2001年加入上海軟星,隸屬於臺灣大宇資訊旗下。從2001年到2007年,上海軟星先後推出《仙劍奇俠傳三》《仙劍奇俠傳三外傳·問情篇》和《仙劍奇俠傳四》三部作品,給日漸消沉的中國單機市場留下為數不多的鮮活印記。2007年《仙劍奇俠傳四》的發售使上海軟星的聲望達到了頂點,然而就在這時,上軟的領軍人工長君突然辭職,並在不久之後成立一家新的公司——上海燭龍。從軟星到燭龍,工長君經歷了七年時間。
(《古劍奇譚》1代還有比較多「仙劍」的影子)
創立燭龍之後,「仙劍」品牌自是不可能繼續沿用,於是工長君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品牌。自2007年燭龍成立以來,燭龍精心耕耘兩部作品《古劍奇譚:琴心劍魄今何在》與《古劍奇譚2:永夜初晗凝碧天》,通過兩部單機遊戲,燭龍俘獲了一批忠實的「古粉」,讓「古劍」的品牌迅速上升為國產單機遊戲的「第四把劍」。今年7月2日,《古劍奇譚》的同名電視劇開始在湖南臺開播,百度遊戲高調宣布代理「古劍」同名網頁遊戲。然而就在「古劍」電視劇即將迎來高潮之時,工長君卻拖著長長的背影宣布了離開的消息。這一次從燭龍離開,又是一個七年。
(《古劍奇譚2》從各方面都明顯帶有更大的野心,但結果未達預期)
在微博中工長君並沒有透露自己離職的原因,但是從「古劍2」發售以來的種種動向中卻不難窺見一二。「古劍2」作為「古劍」系列的第二部單機,雖然發售之後深得古粉的擁戴,在銷量上也取得了新高,但總體上說並沒有達到投資方的預期,以單機養單機的嘗試基本已宣告失敗。在這樣的情況下,「古劍」品牌下一步的選擇已經不可能是繼續推出單機「古劍3」,擺在面前的選擇似乎只有一個:走向網遊。
《古劍奇譚網絡版》的企劃早在「古劍1」上市之後就啟動,然而直到「古劍2」上市,網絡版依然雲霧繚繞不見真章,直到今年早些時候第一段CG概念視頻的出現,才讓古粉們重新開始關注。今年3月,媒體對「古劍網絡版」的製作人李想進行了專訪,專訪中李想透露:「在2014年內有一部分幸運玩家應該可以先接觸到《古劍奇譚網絡版》,具體的時間還要關注官方的消息了。」從以上信息可以看到,「古劍網絡版」已經成為燭龍在「古劍2」之後的首要工作項目,對於燭龍的東家Gamebar而言,這款網遊也是對「古劍」品牌價值的最終收穫。
早在2011年接受媒體採訪時,Gamebar的CEO孟憲明便對他投資「古劍」做出了如下詮釋。當被問及做《古劍奇譚》是否虧錢的問題時,孟憲明這樣回答:「……肯定不虧錢,我做了30年的商人,我絕對不會做虧本生意,首先來看《古劍奇譚》,我做這個單機遊戲花了3000萬人民幣,你告訴我,現在宣傳一款網遊的成本起碼是1000多萬人民幣……我花了3000萬做了《古劍奇譚》,我樹立了這個品牌,《古劍奇譚OL》一旦上市,就有幾百萬的玩家會來嘗試,從網遊宣傳成本上,我就節約了很多錢,更不要說這個品牌本身值多少錢,我不光沒有虧,我還賺了很多!」
(《古劍奇譚》同名電視劇在湖南臺熱播,有多少觀眾玩過遊戲?)
從這段採訪中可以明顯地看到,「古劍」品牌的最大價值,最後是要通過網遊來「收穫」的,單機遊戲本身只是一個樹立品牌、建立「群眾基礎」的過程。也許在「古劍1」推出時投資方還有耐心讓工長君去證明單機本身可以通過自身的商業模式取得成功,「用單機養單機」,那麼在「古劍2」推出之後,恐怕便不再有這樣的機會了。無情的事實擺在眼前,中國單機市場依然太小,無法滿足投資人的胃口,很可能「古劍」電視劇帶來的經濟效益都已經遠遠超過了遊戲的發行。那麼,接下大幹快上網遊項目便是毋庸置疑的公司戰略了。而工長君於網絡版製作的最關鍵時期選擇離開,似乎已經能讓人感覺到單機製作人背上的隱痛。
這一幕不由讓人想起工長君在2007年離開上軟時的情景。當時多家媒體對上軟解體的解讀都是因為大宇要上軟為「仙劍Online」的開發讓路。當年單機市場環境惡劣,一款單機的銷售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續作開發,當單機製作人還計劃更換引擎加大投入繼續開發遊戲時,卻發現東家對網遊寄予厚望,還指望單機收入為網遊開發輸血,選擇離開也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而七年之後的燭龍,又一次走到了這樣的十字路口,一邊是網遊日進鬥金的誘惑,一邊是單機製作人的追夢理想,兩相權衡,工長君又一次選擇了離開。事實上,今年離開燭龍的也並非工長君一人。如此前負責「古劍2」主體策劃的賈卓倫也於2014年離開燭龍,他的名字後來出現在遊久時代收購上市的交易書中,新的負責項目可能是網遊。所以,問題的關鍵並不是單機或者網遊,而是製作人想做什麼。
工長君的離開或許帶著遺憾,燭龍在當年單機環境如此惡劣的大環境下,依然堅持自己的理念一手打造出「古劍」這樣一個極具價值的單機品牌,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是一個奇蹟。而工長君的這種堅持的精神,也為身處在無數誘惑之下的單機製作人樹立信心,單機只要堅持去做,並非沒有機會。
工長君的下一步將會走向何方,現在我們還無從知曉,未來會不會再出現一個燭龍,再用七年打造一款「古劍」我們也難下定論。而「古劍網絡版」會不會步當年「仙劍OL」失敗的後塵,現在也還是未知數。看隔壁「仙劍」已經啟動了第6部作品的企劃,沒有工長君的「古劍3」會是什麼模樣,或者還會不會有「古劍3」?也只有讓時間來回答這些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