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南攝影師們是如何刻畫一個地方的?

2021-01-09 澎湃新聞
Ivancna Gorica服務區。

斯洛維尼亞,2004年

© Martin Parr | Magnum Photos

傳統的新聞攝影敘事結構裡,一般包括一個「定場鏡頭(establishing shot)」,用來引出下文的故事背景。在瑪格南攝影師們一向見長的長篇紀實故事裡,他們鑽研某個地方和當地居民時,不只是個人的視角出發,還會包括合作的攝影對象所帶來的影響。

在個人項目、攝影任務和一直屬於瑪格南工作一部分的群體項目中,攝影師都投身並融入世界各地的不同地方。倫敦的一次活動上,瑪格南全球文化總監蘇菲·賴特(Sophie Wright)總結了圖片社歷史上的許多不同拍攝方式。

在這篇文章裡,賴特將跟大家介紹一些主要的委託任務和項目,以展示瑪格南攝影師們如何刻畫一個地方。

Werner Bischof眼中的日本

明治神宮庭院。

日本,東京,1951年

© Werner Bischof | Magnum Photos

這個項目在瑪格南攝影師沃納·畢肖夫(Werner Bischof)去世後才出版也是他最後參與編輯的作品。畢肖夫是第二批加入瑪格南的成員之一,當時圖片社正蓬勃發展,趕上了新聞攝影市場機會大好的時期。他來自瑞士,一開始是包浩斯派的影棚攝影師,瑪格南內部成員稱其為不情不願的新聞記者——相比雜誌圖片的拍攝委託,畢肖夫更偏好長篇的紀實專題。

在寫給卡帕的信中,畢肖夫這樣介紹他的日本項目:

「我努力把自己代入日本人的思維,從他們的視角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記錄大事向來是不賺錢的,這一點沒錯。而我恰恰是那種喜歡做大專題的人,也不認為我在這條路上會走到終點,因為那些大型專題能幫助我真正了解一個國家。」

抱著對日本和日本人的熱忱,他不斷打磨著構圖和形式,進而打造出獨具美感的作品。

Constantine Manos眼中的波士頓

列隊準備聖地兄弟會遊行。出自《Bostonians》(波士頓人)第50頁。

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南端,1974年

© Constantine Manos | Magnum Photos

自七十年代初就住在波士頓的康斯坦丁·馬諾斯(Constantine Manos),1976年接到了保誠保險的委託,要在美國建國兩百周年之際完成對該市的一份記錄——七十年代中,一系列慶祝活動和儀式陸續上演,為的是紀念美利堅共和國獨立建國的歷史。馬諾斯這樣回憶當時的工作過程:

「街區、機構和公共活動都是抽象的,直到鏡頭捕捉下為其賦予生命的個體。拿著小相機走到城市裡,為各忙各的人們拍下幾百張照片,可謂一趟讓人眼花繚亂的徵程。好比搜集一塊精美馬賽克的的不同碎片。就算有了上千的照片,你也不可能把它拼完全。它們都是片段,折射出一個偉大城市的日常生活裡多姿多彩的無數人性瞬間。」

聖拉撒路教堂神甕旁的孩子。

美國,麻薩諸塞州,東波士頓,1974年

© Constantine Manos | Magnum Photos

馬諾斯的作品最終在波斯頓以大型戶外展覽的形式展出,併集結成書出版,體現出攝影師對自己第二故鄉的深情,以一種兼收並蓄的細微視角,觀察當地的人與事。

歐洲視角(Eurovisions)

扎布熱。

波蘭,上西裡西亞,2004年10月

© Mark Power | Magnum Photos

《Eurovisions》是2004年的一個群體攝影項目,與巴黎蓬皮杜中心合作完成,得到了阿爾卡特公司的資金支持。它以「新歐洲人」為主題,響應著卡蒂爾-布列松在五十年前完成的攝影專題《The Europeans》(歐洲人)。記錄在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的十個國家:賽普勒斯,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爾他,波蘭,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以及斯洛維尼亞。

十位瑪格南攝影師入選,受到委託去拍攝某一個國家,可自由選擇符合個人實踐的攝影方式。

馬克·鮑爾(Mark Power)去了波蘭,開始了一個後來逐漸發展成為長篇個人專題的《The Sound of Two Songs》(兩首歌的聲音),這個項目也為他贏得了瑪格南的成員資格。

有趣的是,出於機構委託而創造性地投入一個地方,竟能激發出更為宏大的願景。瑪格南的攝影師都以解決問題為己任,並對世界充滿求知慾;如果攝影對象讓他們產生興趣,那麼最終的成果就可能遠超出一開始的設想。

瑪格南在中國

「合唱團」

2018年

© Jim Goldberg | Magnum Photos

2018年,瑪格南跟Thames & Hudson合作出版了大開本攝影集《Magnum China》(瑪格南在中國)。攝影集並不是要對中國下定義,而是對1939年至今瑪格南檔案庫中的中國作品進行梳理,並以瑪格南攝影師吉姆·戈德堡(Jim Goldberg)的當代攝影項目結尾。

為了彌補瑪格南中國成員的,也為了把它組織成更像是針對攝影對象的一次對話性探討,我們讓瑪格南中國圖片編輯Zheng Ziyu和科林·潘塔爾(Colin Pantall)聯合擔任主編。

這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1939年以來瑪格南在中國開展的工作,清楚列出了攝影師去過的地方,講述他們奔赴當地背後的故事。

書裡的最後一項委託得到了私人捐助,呈現出吉姆·戈德堡從事紀實攝影的當代手法:摒棄平鋪直敘的線性敘事,轉而記錄碎片與印象。這本書體現了瑪格南作為當代紀實攝影機構的實踐廣度,新聞攝影與藝術表達融為一體。

明信片

Magnum Group © Magnum Group | Magnum Photos

攝影師加入瑪格南,除了因為圖片社的深厚底蘊,也是為了加入志同道合的群體。但是實際上,他們往往沒有機會常常共事。即便在大型的群體項目中,委託任務也常常是來自外部策展人,他們獨立拍攝,最後才將故事組裝在一起。

而在2011年,艾力克·蘇思(Alec Soth)、蘇珊·梅塞拉斯(Susan Meiselas)和吉姆·戈德堡自發開展了一個項目,讓多位瑪格南攝影師得以共同創作。

Na-il

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2011年5月19日

© Jim Goldberg | Magnum Photos

項目名為《Postcards from America》(來自美國的明信片),基本上算是一個眾籌方案,第一趟旅程是五位攝影師和一位撰稿人開著野營車沿著西海岸前進,一路記錄穿越的風景和社區,參與資助的捐助者則會收到他們的明信片。

項目的最後,他們舉辦了一場快閃展覽,觀眾聚在一起看作品的誕生過程。這次嘗試在創意上成果頗豐,也廣受好評,後來便繼續另外開展了幾期。

出自群體項目「Postcards From America」。

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2011年

© Alec Soth | Magnum Photos

就這個項目,艾力克·蘇思曾這樣說:「顯然,我們都是通過瑪格南認識彼此,但卻從未真正地一起合作。我們想看看那會是什麼樣子,看看我們能否發出如復調般豐富的聲音。」

馬拉喀什

籤名肖像照。出自項目「20 dirhams or 1 photo?」。

摩洛哥,馬拉喀什,2013年

© Susan Meiselas | Magnum Photos

2013年,為了響應明信片項目所釋放的創作能量,「A Portrait of Marrakech」(馬拉喀什畫像)應運而生。瑪格南圖片社看到了合作所孕育的創意成果,於是便進一步思考,能夠如何把這種方式應用到更有組織的工作裡,呈現在有限的空間中並開展互動。

瑪格南與新設於馬拉喀什巴迪宮的MMPVA博物館達成合作,開展全新攝影項目,旨在擴大受眾,吸引來自當地和世界各地的遊客。五位瑪格南攝影師和策展人西蒙·納米(Simon Njami)在馬拉喀什一起生活、工作,他們分別是吉姆·戈德堡、馬克·鮑爾、麥可·蘇波斯基(Mikhael Subotzky)、蘇珊·梅塞拉斯和阿巴斯(Abbas)。

我們特地選了這幾位攝影師,其中只有阿巴斯有在馬拉喀什拍攝的經驗。納米則是以擁有當地人脈的身份加入。在這樣的條件下,這個項目註定充滿挑戰。

旅遊業和廉價航班給馬拉喀什造成了很大的變化,儘管我們跟當地機構、當地的攝影學生達成合作,這個城市依然往往對於「被拍攝」這件事毫無熱情。

籤名人肖像照。出自項目「20 dirhams or 1 photo?」

摩洛哥,馬拉喀什,2013年

© Susan Meiselas | Magnum Photos

但是,優秀的作品在困難中涅槃而生。蘇珊·梅塞拉斯接受委託,希望跟馬拉喀什的婦女交流,讓她們通過項目發聲。一開始,她覺得很難找到建立關係的機緣,最後解決的辦法是在當地的香料市集和兩位年輕的摩洛哥裔攝影師,萊拉·希達(Laila Hida)和伊曼·巴拉卡特(Imane Barakat)合建了一個臨時的工作室。

蘇珊和兩位合作者共同完成了項目《20 dirhams or 1 photo?》(20迪拉姆還是1張照片?)。她邀請當地的女性,在公共空間裡為她們拍攝人物照,她們則需要選擇是自留一張攝影師(現場完成衝印)的籤名照,還是拿20迪拉姆(相當於在當地影樓拍照的價錢),並同意讓照片在巴迪宮裡展出。通過這種交易,蘇珊對照片作為物件的價值提出質疑,並探討攝影對象被拍是不是一種潛在地得到了雙方同意的行為。

摩洛哥攝影與視覺藝術博物館(MMPVA)在巴迪宮進行短期展覽,圖為「Portrait of Marrakech」項目最後的快閃展覽上Susan Meiselas的全部參展作品。

摩洛哥,馬拉喀什,2013年11月

© Mark Power | Magnum Photos

她在攝影集的配文裡解釋道:「一張照片是一段關係的表達。我能提供或交換什麼?在遊客拍下的照片裡,人只是風景的一部分,攝影師則不斷尋覓形式之美;我看到了我沒有在拍的照片。局外人對不可能之事的承認;沒有讓人沉浸的幻想。門略微打開,只是顯示出門後拒人於千裡之外的現實。挑戰在於,要讓那些反對拍照的人積極參與進來:用一個合辦的周日臨時工作室,來讓拍照的人思考照片與金錢的相對價值。」

這批作品被各大機構收藏,已於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FMOMA)展出,也將在今年秋天於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亮相。

瑪格南Live Lab

宗教。

法國,2017年

© Antoine d』 Agata | Magnum Photos

「Live Lab」(現場實驗室)是我們在2017年、瑪格南圖片社70周年時推出的項目,旨在將創意製作的能量凝聚在一起,並且像很多委託任務一樣持續兩周。在影像倫敦(Photo London)期間,我們在瑪格南的Print Room開展了這個實驗性、合作性的駐地計劃,給了攝影師全權委託的自由度,唯一的要求就是讓他們舉辦臨展。

我們跟倫敦博物館合作,與他們的攝影策展人安娜·斯巴漢姆(Anna Sparham)一起確定了一份項目簡介,然後跟三位攝影師奧利維亞·亞瑟(Olivia Arthur)、馬克·鮑爾(Mark Power)和卡爾·德·開薩爾(Carl de Keyzer)進行了介紹,並得到了英國藝術委員會、Argent和一個私人基金會的資金支持。

住在倫敦的義大利人在Clerkenwell的義大利人社區中心進行午餐聚會。

英國,英格蘭,2017年

© Olivia Arthur | Magnum Photos

攝影以Clerkenwell區和倫敦Kings Cross以北的周邊地區為主,主要捕捉當地居民、街頭生活和建築。整個項目都對觀眾開放,沒有既定的終點,攝影師只是完成最新作品,然後舉行快閃展覽,整個過程則以短片的形式記錄下來。項目誕生的一批作品成為了倫敦博物館的藏品。

後來,我們也在巴黎、深圳以及最近的莫斯科複製了這一模式,每次都跟不同的本地組織合作。這個平臺也促成了新的攝影項目,安託萬·達加塔(Antoine D』Agata)、別克·狄泊特(Bieke Depoorter)、克里斯多福·安德森(Christopher Anderson)和艾利克斯·馬祖裡(Alex Majoli)都把從中產出的作品融入了個人的攝影實踐。「實驗室」獨一無二的架構、創意上的挑戰和共同的願景,已經被公認為能夠有效地促使攝影師因地制宜完成新作。

英國,英格蘭,倫敦,2017年

© Olivia Arthur | Magnum Photos

瑪格南圖片社,傳遞影像力量,講述真實故事。

官方微博微信:MagnumPhotos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瑪格南女孩
    但我也決心要去審視瑪格南標誌性圖片和其創始人成員的傳奇故事以外的部分,以便對該組織提出新的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瑪格南在新聞攝影方面有哪些獨特的技術、文化和經濟需求?瑪格南圖片社在紐約和巴黎日常到底是如何運作的?它的檔案——不僅是照片,還有內部備忘錄、信件以及攝影師、員工和編輯之間的其他通信——能告訴我們戰後幾十年的照片發行情況嗎?
  • 瑪格南攝影師鏡頭下的六十年代中國
    原創:瑪格南圖片社 在瑪格南圖片社於1947年正式成立之前,就有不少後來成為瑪格南成員的攝影師們來到中國進行拍攝。 最早期的作品可追溯到三四十年代,當時瑪格南聯合創始人羅伯特·卡帕和布列松因攝影任務首次造訪中國,自此開啟了之後瑪格南與中國之間的不解之緣。 過去八十多年裡,瑪格南圖片社長期與中國進行文化交流,瑪格南攝影師也見證並記錄著這片日新月異的土地。
  • 瑪格南成員回顧 | Wayne Miller
    我們通過《瑪格南成員回顧》系列,與大家分享圖片社攝影師們的作品,回顧他們鏡頭下的經典瞬間。
  • 瑪格南過去一年的精彩故事,你都看過嗎?
    —在街頭遇見瑪格南舊德裡火車站一個不尋常的安靜時刻。車站和周邊地區通常非常擁擠,交通經常陷入停滯。其中有以街頭攝影而聞名的攝影師們,如艾略特·厄威特(Elliott Erwitt)、布魯斯·吉爾登(Bruce Gilden)和馬丁·帕爾(Martin Parr),當然,也包括那些並不視自己為街頭攝影師的成員們。《Magnum Streetwise》以攝影師和多樣主題作品為基礎,融合了有見地的文字與拍攝趣事。
  • 瑪格南小方片限時購已經進入倒計時!
    Femme』,刻畫的是與他有一段八年情緣的情人Marie-Thérèse Walter。在我的作品裡,花園的典型形象便是一個恬靜平和的地方,也是不斷再現的一個主題。我感興趣的是,這些地方被某個人物佔據時的象徵意義,或是在更廣泛的一系列圖像中,它們能有多麼神秘。我一直努力找尋小路、灌木和不為人知的樹叢,這些東西促使著我一直將故事講下去。」
  • 瑪格南圖片社2019年度圖片
    這批圖片集合了過去12個月中,活躍在攝影界的瑪格南攝影師們的作品,一人一張,是對過去一年全球狀態精闢的視覺回顧。德沃夏克也與大家分享了自己挑選圖片的過程:「非常榮幸能再次深入研究同事們的作品,每一位都在嘗試以自己的方式與動蕩的時代相處。比如川普、英國脫歐、ISIS組織、俄羅斯、克什米爾、美墨邊境等問題,只是列舉出了一小部分。」
  • 瑪格南成員回顧 | Philip Jones Griffiths
    原創 瑪格南圖片社 MagnumPhotos瑪格南圖片社我們通過《瑪格南成員回顧》系列,與大家分享圖片社攝影師們的作品,回顧他們鏡頭下的經典瞬間。「在戈雅(Francisco Goy)之後,對戰爭的刻畫就要看菲利普·瓊斯·格裡菲斯(Philip Jones Griffiths)了。」瑪格南聯合創始人布列松如此評價這位瑪格南前主席。今天,我們精選出一批橫跨格裡菲斯職業生涯的作品以及攝影師自己寫下的幾段文字,了解他對攝影實踐和對不懈記錄的世界的思考。
  • 走進瑪格南:攝影收藏之道
    黎巴嫩,貝魯特,1991年© Rene Burri | Magnum PhotosC-Print,30x40英寸 瑪格南圖片社最初是一個報導性質的攝影機構,在1947年成立後不久,各類文化機構便陸續購入瑪格南攝影師的作品。
  • 瑪格南攝影大師Alex Webb是如何拍照的?幕後揭秘來了!
    瑪格南的攝影大師Alex Webb是如何拍攝的?
  • 尋找「視界之外」,OPPO 攜手瑪格南開啟影像創作大賽
    活動現場,OPPO影像產品總監姜晗與瑪格南國際教育總監Shannon Ghannam宣布「OPPO瑪格南影像創造力計劃」正式啟動,為全球手機用戶搭建一個專業、開放的影像創作平臺。作為該計劃的首發賽事,OPPO瑪格南影像創作大賽也同時啟動,以鼓勵更多年輕人通過手機進行記錄、創作和自我表達。
  • 緬懷布魯諾·巴貝 最早用彩色膠捲記錄中國的瑪格南攝影師
    在同事們眼中,他是一個見多識廣、儒雅的人,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在他的拍攝內容上,從全球各地的戰事,到他的出生地摩洛哥的大街小巷,都是如此。 」  同為瑪格南攝影師的讓·高米評價道:「布魯諾是瑪格南第二代攝影師裡的支柱性人物,也是後來所有攝影師的榜樣。他對世界保持著好奇心,知道如何冷靜細緻地分析情況。當我處於困難或迷茫中時,我會想,布魯諾會怎麼處理?很少能有人讓我這樣想。」
  • 從瑪格南圖片中,感受穿衣打扮的魔力
    古巴,哈瓦那,1954年© Eve Arnold | Magnum Photos通過挖掘瑪格南檔案庫中對時尚的記錄,我們曾經探討丹寧的發展史以及尼龍襪的歷史影響。本期文章聚焦穿衣打扮這一行為——它雖看似日常,卻有著私密和表演的矛盾雙重屬性。裝扮是一個奇怪的過程,有很多不同的形式。
  • 萬象城 * 瑪格南|小心上鏡!4月,「紐約街拍王」布魯斯·吉爾登將在深圳出沒
    4月26日至4月30日,由享有世界聲譽的攝影師共同體瑪格南圖片社(Magnum Photos)和深圳大乾藝術機構共同發起、深圳萬象城特別支持的「不一樣的視界——瑪格南攝影70周年實踐工作坊」,將邀請到瑪格南攝影師布魯斯·吉爾登親臨深圳指導。
  • 折射的街景 | 瑪格南she'yinErnst Haas
    Probz - ULTRA DANCE 2015  Ernst Haas(1921─1986)被譽為20世紀最有名、也最有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為彩色攝影的先驅,在當年幾乎只拍攝黑白照片的年代,他改變人們對彩色攝影的保守觀念,同時以大量實驗性手法拍制出各種有趣的彩色照片,影響深遠。
  • 【YT圖說】攝影師畫廊新展:「在那遙遠的地方,來自俄羅斯的神話」
    我有幸在11月禁足之前去參觀了這個展覽,為大家做個介紹,有機會攝友們可以親自去參觀這個目前為數不多,很值得一看的攝影展覽。《遙遠的地方》是獲獎攝影師Evgenia Arbugaeva(阿布加耶娃)在英國舉辦的首次大型個展,我以前也介紹過她為《時代周刊》拍攝的封面和本人介紹。阿布加耶娃在俄羅斯拉普特夫海岸邊僻靜的港口城市提克西(Tiksi)長大。
  • 瑪格南疫情日記:「愛」和「在一起」不是同義詞
    一場突然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讓大部分常在路上的瑪格南攝影師也過上了居家隔離的生活。成員們決定採取主動,在這個艱難時期彼此分享信息、近況,以及在疫情期間拍攝的新作。他們的作品將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發布。
  • 瑪格南攝影師大衛·赫恩:「正是捕捉完美圖像的困難,才使它成為有...
    按:大衛·赫恩(David Hurn)的名字對於中國讀者甚至中國攝影師來說大概都很陌生,雖然他早在1967年便正式成為了大名鼎鼎的瑪格南圖片社的成員,但至今仍無一本中文版攝影集面世。2017年,英國BBC拍攝了一部關於大衛·赫恩的紀錄片,彼時他住在英國威爾斯瓦伊河沿岸的丁登鎮,這位83歲的攝影師無論去到哪裡都背著一隻小相機。
  • OPPO X 瑪格南圖片社,我們想跟你認真聊聊影像創作
    他宣布和瑪格南促成了這次歷史性的合作,高興得像一個孩子。瑪格南國際教育總監Shannon Ghannam上臺致辭,聊起了和OPPO的這次合作,說是昨天剛從倫敦過來,時差還沒調好。(結果Lua的作品就是拍於倫敦的《時差》,是不是挺玄妙的。)
  • 【他山之玉】瑪格南攝影師久保田博二鏡頭下的中國
    1980年,喀什。水果市場的水果攤販出現在人多的地方,你得和他們討價還價。對外地人,水果價格比賣給本地人的貴很多倍。1981年,黑龍江佳木斯。松花江冬泳。11月至4月,大約有10個這樣的冬泳者在午飯時跳入河裡。河水的溫度大約零度,氣溫在零下25度至35度。
  • 30位瑪格南攝影師眼中的2020美國大選
    在72小時內,30名瑪格南成員在美國6個州和13個國家拍攝了照片,捕捉到了集會、辯論、醞釀中的緊張局勢、孤立與團結的時刻、希望與恐懼。   2020年11月2日星期一,美國大選臨近尾聲之際,30名瑪格南攝影師開始著手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