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朗道:娜塔莎》到底是載入影史的藝術還是反人類的實驗?

2020-11-18 芳話電影

該片於2020年2月26日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映。電影講述了蘇聯極權時代下一位女服務員的悲慘經歷。就本身的情節上,這部電影確實展示了那個時代,但是也中規中矩。然而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今年爭議最大的了。

有人說它是世界電影史的裡程碑。

也有人說它是一場奪眼球的作秀節目。

爭議之一,導演是為了藝術,還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前蘇聯的特殊情節?

首先介紹一下這部電影的導演吧。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在其15歲時,蘇聯解體,但是,至今,他仍然稱自己是蘇聯人。

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

在2006年,伊利亞打算拍天才型前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的傳記片。為了拍攝,他們建造起約有兩個足球場大的巨大布景,儘可能地還原出了Dau生前所居住的環境——也就是複製了當時一個位於莫斯科的秘密研究機構。

但是在開拍之前,伊利亞將原本的構思完全推倒。

既然可以還原那個秘密研究機構,那為什麼不能還原那個時代呢?

伊利亞前後花了5年時間,在烏克蘭的一座廢棄電廠的基礎上,按照1:1的規模建造出了一座面積達13000平米的前蘇聯小鎮。

在這個前蘇聯小鎮裡,所有的建築風格,穿衣風格,流通貨幣,政策等等完全復現了那個年代。

在這個小鎮外面,是2012年,而小鎮裡是1938年。

爭議二:電影在拍攝過程中,到底幾分是演戲,幾分是真實?

當然不是說這些演員的演技有多麼好,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根本算不上演員。

導演從世界各地面試挑選了400名主要角色,以及多達上萬名的群眾演員。

人員來自各行各業,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宗教人物、廚師、清潔工、護士、理髮師,甚至是性工作者和罪犯。

其中更是不乏名人大腕加盟,比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大衛·格羅斯、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等。

在這裡,他們按照自己原來的身份繼續生活,學者還是學者,軍官還是軍官,特殊行業工作者仍然可以提供特殊服務,同時大部分人也是使用著真實的姓名。

這應該是最極限的本色出演吧。

在這裡,他們沒有劇本,沒有臺詞,只有一個要求,他們的行為,必須按照蘇聯時代的規範。

從剛開始搭建場地,到選角色,終於,導演在現實生活中打造了一個時空。

2019年這個項目允許外界人進去參觀,但是你需要辦理「籤證」,審核,入關。

儼然一個主權國家,不過不太可能被認可。

這裡的人與其說是在拍戲,更像是在這裡生活。

一個回歸現實生活的表演者說,「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是我,什麼時候不是我,不過又感覺這好像就是我。」

人性是永遠經不起考驗的。

影片中充斥著大量的犯罪,虐待鏡頭,是不是演戲,我們隔著屏幕,也看不出來。

爭議三:電影中大量真實的審問、虐待,是否違背了倫理?

在這個小鎮中,每時每刻都在拍攝。

超過700小時的素材,3000個訪談視頻,250萬張圖片、8000小時的聲音素材。

電影《列夫·朗道:娜塔莎》就是其中的片段。

女主角娜塔莎是食堂的一名服務員,有一天,他與法國科學家盧克一見鍾情,當晚,兩人一夜春宵。但是在第二天,盧克卻像從未見過她似的,她明白自己不過是盧克的一夜情對象而已。

不久後,娜塔莎被蘇聯國家安全局審問。她和盧克的一夜情被認定為間諜行為。

注意,安全局的軍官阿奇波爾在真實生活中同樣有著負責審問的軍官背景。

在審問過程中,阿奇波爾對娜塔莎毆打,折磨,扒光了她的衣服。

最可怕的一幕,他將一隻酒瓶插進了娜塔莎的身體裡。

有人問過導演,這一情節,有多少是在演。

導演迴避了問題,表示,整個拍攝過程都是自願的,只要娜塔莎想要停止,就會立即停止。

但是……

是真是假,說實話,我們真的看不出來。打造了一個極權社會,這裡的人還是不是自己,或者說,有幾分是自己,恐怕導演也不清楚吧。

單從影片而言,電影從一個服務員的角度展示了極權社會對人性的壓迫。

但是這整個DAU項目,更像是一場實驗,一場作秀。

有些人稱這部電影是電影史上的裡程碑。

如果所有電影都需要藉助這樣的方式來傳遞影片主旨,那未免有些可怕。

相關焦點

  • 《列夫朗道:娜塔莎》為了偉大的祖國
    比 列夫朗道.娜塔莎這個電影衝擊更強的是DAU計劃,一個俄國導演,在烏克蘭真實複製了蘇聯時期的場景,並且請了400多人在這個場景裡按50年代蘇聯的生活方式生活了兩年,並計劃剪出16部列夫朗道系列電影。娜塔莎是第一部。這就解釋了為什麼140分鐘電影裡都是手持,而且每場戲非常的臃長,但演員在表演和臺詞上都非常自然。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在表演,是在生活。而且這也不是電影,是紀錄片!做為系列的第一部,能講出專制體制會影響到人日常心理狀態就很好了,其他的,還有15部作品可以慢慢聊呢。肺炎爆發的早期曾想過,這麼重大的事件,任何試圖用一部電影容量去展示的嘗試都會失敗吧。
  • 《列夫·朗道:娜塔莎》本世紀最具爭議電影:是藝術還是不道德的實驗?
    到底它是一部偉大的電影,還是一場不道德的實驗?700多小時的影像素材,製作成了14部長片,原本計劃是在2011年坎城電影節中首映,但最終等到了2020年柏林電影節才揭開神秘面紗,其中《列夫·朗道:娜塔莎》入圍了今年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而另一部《列夫•朗道:退變》則入選特別展映,其他12部電影仍在後期製作中。
  • 近十年來最爭議的電影,是影史神作還是有違人倫?
    支持者們不吝辭藻的讚美和褒獎,稱其為:載入影史的神作,一場電影革命。 最終,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分量相當重的「傑出藝術成就獎」。 而反對派們也是毫不客氣的批評和質疑,斥責影片:違反倫理道德反人類的實驗,完全是以藝術為名的酷刑和剝削。 更有甚者,曾有記者公開發表公開信,就影片中涉及的一些真實的虐待、性愛場面,產生的藝術創作倫理問題而表示質疑,認為對演員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 《列夫·朗道:退變》列夫朗道展示的是哪種權力?
    如果真的想看非常大膽且百無禁忌的藝術批判,不如去看《聖山》,那才是電影藝術的高峰。當然,我依舊承認列夫朗道的可取之處,我給娜塔莎也打過五星,但我現在反思了,導演沒有意識到它這種蹂躪qj和殺人戲碼的危險性,而這其中的危險性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觀眾的觀看角度。因為我從《娜塔莎》體會到的確實是被權力qj,並因此能夠去反思和記住這種痛。
  • 《列夫·朗道:娜塔莎》爛片還是神作?年度最爭議電影尺度大到驚人
    支持者們不吝辭藻的讚美和褒獎,稱其為:載入影史的神作,一場電影革命。最終,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分量相當重的「傑出藝術成就獎」。編輯而反對派們也是毫不客氣的批評和質疑,斥責影片:違反倫理道德反人類的實驗
  • 14部DAU影片將上線,是偉大藝術還是失常的監獄實驗?
    本文帶來作者十二辰子在柏林觀影后的兩篇影展日記,關於這兩部電影以及DAU系列,真實與虛構的界限,藝術與道德的邊界,我們該如何「凝視」。一、引爆口碑的 DAU,是偉大藝術還是失常的監獄實驗?英國的衛報和一些法國媒體都曾多次嘗試進入這個實驗基地採訪而遭到拒絕。唯一的可靠來源還是去年團隊在巴黎辦了一場關於 DAU 項目和前蘇聯生活「沉浸式戲劇體驗」時,法國《世界報》發表的長篇報導揭示了項目的來龍去脈。在900多小時的影像素材和共14部仍在製作影片的龐大計劃下,《列夫·朗道:娜塔莎》與過兩日將要放映的《列夫朗道:衰退》(DAU.
  • 話題性直接拉滿——《列夫·朗道:娜塔莎》
    在第70屆柏林電影節上,分量最重的金熊獎《無邪》到沒有引起多少話題熱度,倒是一部最佳藝術貢獻獎《列夫·朗道:娜塔莎》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話題和關注。這麼多素材儼然是一個絕佳的人類行為學實驗從《列夫·朗道:娜塔莎》的表現來看,DAU系列的特點就是《浪潮》的方式拍攝,《楚門的世界》實質的影片內容。在一個密閉的環境中,用絕對權力的拍攝方式,表現一個極權時代的生活方式。激進又逼真的表現方式,怎麼看怎麼像是一場大型人性實驗。上一次著名的人性實驗還是攔腰被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 《列夫·朗道:娜塔莎》"神作"還是觸碰底線?
    原標題:《列夫·朗道:娜塔莎》"楚門的世界"式拍攝方式可取嗎?   上萬人長達3年關在一個1:1還原的蘇聯小鎮上,用攝像機拍攝他們的一舉一動,這是模擬遊戲、真人秀、行為藝術,還是紀錄片電影?不久前,《列夫·朗道:娜塔莎》(DAU. Natasha)亮相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引發關於藝術邊界和倫理道德的激烈討論。
  • 《列夫·朗道:娜塔莎》神作還是造作(1)
    一、《娜塔莎》如果是傳統的電影,這個劇情並沒有什麼了不得。故事講的不過就是在一個前蘇聯科學研究所,為科學家們提供三餐服務的小餐廳服務員,其中一個服務員因為和一名外國來訪的科學家發生關係,而接受審問,並被羞辱,進行心理恫嚇,然後遵照審訊人的描述寫下供狀,以及籤下為特務部門服務,獲得科學家相關情報,了解其心理狀態等等的工作,以此來換取自己的自由。
  • 《列夫·朗道:娜塔莎》:遭全世界抵制的「邪片」,刪減8分鐘我還是不敢看!
    今年二月底的柏林電影節上,同樣有一部號稱「留名影史」的特殊電影,讓影迷大呼見證了歷史。看過影片的媒體和影評人們,幾乎旗幟鮮明地分成兩派。支持者們不吝辭藻的讚美和褒獎,稱其為:載入影史的神作,一場電影革命。而反對派們也是毫不客氣的批評和質疑,斥責影片:違反倫理道德反人類的實驗,完全是以藝術為名的酷刑和剝削。
  • 爛片還是神作?年度最爭議電影尺度大到驚人
    支持者們不吝辭藻的讚美和褒獎,稱其為:載入影史的神作,一場電影革命。而反對派們也是毫不客氣的批評和質疑,斥責影片:違反倫理道德反人類的實驗然而就在開拍之前,他卻將影片的構想徹底推倒重來—— 影片從一個簡單的傳記電影,擴大成為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藝術實驗項目。
  • 電影《列夫·朗道:娜塔莎》百度雲資源
    НаташаIMDb連結: tt11697832列夫朗道娜塔莎的劇情簡介 · · · · · ·  1950年代,娜塔莎在蘇聯一家秘密的研究所內經營食堂,這裡匯集了研究所的員工、科學家和外國訪客。 娜塔莎的世界很小,她白天在食堂幹活,晚上和年輕同事奧利亞一起喝酒,傾訴對浪漫的渴求和對未來的幻想。 在一次聚會之夜,娜塔莎與來訪的法國科學家盧克·比格變得親密起來。
  • 《列夫·朗道:三日》列夫-朗道 三日
    母親-諾拉-朗道-瑪麗亞的關係鏈條在同一個物理空間內補齊,陰影的運用和半臉中景用得精妙而節省。朗道耷拉的長臉和旁邊雕塑的馬臉疊放起來的一幕太有意思了,簡直是場面調度裡的微縮奇觀。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一幕到底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呢?無論如何,從這部開始才真正對《dau》系列起了興趣,最早2部裡那些嗔目結舌的影像都沒達到這個效果
  • 列夫·朗道:娜塔莎 █ 劇情類影片推薦
    娜塔莎就是其中一部,整個系列一共有很多部,被稱為Dau,即記錄真實故事再改編的實驗電影。娜塔莎是在蘇聯一個秘密研究所的餐廳裡的員工,她平日的生活就是招待前往研究所餐廳吃飯的各種科技人員。偶爾和某個喜歡的科技人員發生一夜情(據說這些故事是真實拍攝)。卻也為了無法離開的命運總是痛哭,得不到的愛情,必須努力的工作等等。
  • 這部震驚世界、喪心病狂的電影,是臭名昭著還是影史留名?
    1雖然實驗創建了一座城,但《列夫·朗道:娜塔莎》切入點並不大,場景也不多,重心是娜塔莎的生活。娜塔莎負責經營研究所的食堂,她的生活圈子,主要就是每天服務一些科學家、軍官,下班後和年輕同事喝喝酒、談談心。
  • 《列夫·朗道:娜塔莎》沒有超越電影範疇
    朗道系列據說有14部,在看過更多之前,無法評價太多。但僅就《娜塔莎》這部而言,並未超越電影範疇,也沒發現所謂殘酷人性實驗。影片講了一個事件,也就是娜塔莎被凌辱逼供,作偽證構陷法國科學家呂克布熱。顯然導演想講述的是一個更大的故事,而娜塔莎事件只是其中一個較小的切入事件,這從影片結束的戛然而止可以看出,留下未完待續的感覺。
  • 是曠世佳作還是反人性實驗,看藝術的邊界與道德的底線
    各地女權組織,各界媒體人紛紛聯名站出炮轟片方,詰問電影節,是在打著探討藝術邊界和形式的幌子,無視道德,踐踏人權!」的,用以資本所操辦的不設底線的社會實驗,是否本末倒置?「娜塔莎」這部影片——漫威粉絲不會不知道,《復仇者聯盟》中斯嘉麗詹森所飾演的女性超級英雄「黑寡婦」的全名就叫娜塔莎·羅曼諾夫,她的身世起源便是身為前蘇聯特工的她,自幼被政府選中特訓成殺手,並參與人體改造實驗,繼而擁有超強戰鬥力
  • 柏林電影節爭議《娜塔莎》
    但這些獲獎影片的話題性和關注度都低於最佳藝術貢獻獎得主——《列夫·朗道:娜塔莎》。這部影片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創作方式,打造了一個「楚門的世界」,模糊了虛構和真實的界限,顛覆了傳統的電影理念,影片的激進態度與逼真場面也引發了不小爭議。《列夫·朗道:娜塔莎》是DAU(朗道名字最後三個字母)項目系列電影中的一部,列夫·朗道號稱世界上最後一個全能物理學家,1962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列夫朗道系列 熟肉 百度雲
    這個系列一共是14部,截止目前熟肉資源已經出了4部,分別是《列夫·朗道:娜塔莎》《列夫·朗道:諾拉與母親》《列夫·朗道:三日》《列夫·朗道:退變》。後續再有新作資源,我會不斷更新的,但應該不會再發推文通知了,有興趣追的可以過段時間就回復關鍵字查看一下。順便給不了解這個系列作品的朋友簡單介紹一下,整個電影的誕生過程堪稱一場現實魔幻加強版「楚門的世界」。
  • 《DAU:娜塔莎》被刪減8分鐘:極致暴力場面被保留,觀影刺激被削減
    所謂《DAU》:行為藝術,社會學實驗,還是邪教實踐?「DAU」的源起帶有某種宿命感和偶然性。本片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曾在2005年拍攝過一部電影《四》,儘管在多個影展展映過,但並未因此一戰成名。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但是他的野心很快從拍攝一部傳記電影,擴大為進行一個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的龐大藝術項目:修建一座小城,重現列夫·朗道領導的烏克蘭物理技術研究院(l』Institut physico-techn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