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便對中國產生了久遠的影響。佛教逐漸漢化形成了中國獨有的佛教文化特色,歷朝歷代遺留下來的佛教文物多不勝數,無一不展示著佛教熠熠生輝的過往。
在當代佛教文化依舊炙手可熱,在玉雕中佛教題材更是數一數二的存在,特別是觀音題材受到大眾的廣泛追求。玉雕觀音題材受到追捧一方面是佛教文化的影響,一方面是寓意的作用。
玩玉常說「男戴觀音女戴佛」。因此觀音題材普遍是男性佩戴,至此也激發了玉雕師創作的勢頭,玉雕界內的觀音題材也有了豐富的造型。
傳統觀音
佛教中的觀音造型化身有很多,如三十三觀音、二十一度母、千手觀音等等造型,佛教典籍都有記載。基於此,傳統觀音在玉雕中是極為常見的存在,但這麼多觀音化身中,最常見是楊枝觀音、龍頭觀音、 水月觀音、合掌觀音、持蓮觀音、灑水觀音、千手觀音等等。
玉雕傳統觀音多以浮雕、淺浮雕工藝常見,造型莊嚴肅穆、神態舒暢、閉目含情,觀之慈悲,在市場最為多見。觀音題材的開臉是高難度的步驟,沒有三五年的反覆勾畫雕琢是不能勝任的。
創新觀音
創新在玉雕界一直很炙熱,受人追捧的觀音自然也推到了創新的浪尖上。創新觀音在造型了與傳統相比更加靈動許多,不受傳統的限制,多見半身像、觀音首之類的,還有圓雕、陰刻等等題材。
保持傳統的韻味,以新穎的表現手法讓作品看起來更加細膩豐富。還有以更加簡約的手法處理題材的,用簡練的線條、化簡去繁。沒有過多的裝飾和複雜的衣紋,讓作品簡到極致,出神入化。
無相觀音
無相觀音是近幾年火起來的一款題材,無,在佛教表示無分別相,無一切妄見塵勞的心。無相觀音不雕刻五官,一面圓滑的空無一物的臉,不得不讓人產生一種肅然起敬的空靈之感。
無,並不是沒有,而是能容下一切的虛空。沒有五官,誰見即是誰的五官,這層深奧的意思只有當你見到無相觀音時才能明白。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度一切苦厄。在玩玉時候每一件觀音題材都應該帶著敬畏之心去請,多行好事,莫問前程,才能時刻感受到佛光的庇佑!
更多觀音欣賞:
工廠翡翠、觸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