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繞了不知多少個彎,轉出抬頭只見一線天的乾涸的水箐,來到了我27年前參加工作的地方——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德苴鄉青雲村委會。當年撐著雨傘穿著雨靴步行20多公裡淌過水箐開學報到的那天又浮現在眼前,所任教的青雲中學的學生下雨天自己燒火做飯吃、住宿的小平房連夜漏雨的場景在腦海中刷屏。當時群眾落後的生產條件還記憶猶新,髒亂的生活環境還歷歷在目。
村莊舊貌煥新顏
一個獎讓我驚訝
到村委會剛落座,青雲村黨總支書記白紅明就和我們談起村裡的脫貧攻堅故事。聽著他講到的道路交通、安全飲水、住房改善、產業發展、環境提升等所帶來的變化,回想起當年村中那些破爛的房子、泥濘或灰飛的土路、遍地散落的垃圾、汙水橫流的村莊、苦飽吃不飽的村民、可憐的上學孩子,感覺到真是變化太大了,可以說是新舊兩重天啦!
村莊新面貌
當他講到山背後的那個新莊村,當年我走路去村裡做過家訪,記憶中的新莊根本不新,印象最深的是溝溝坎坎的山路難走得很,村中無廁所內急難解得很,牛屎豬糞、破衣爛鞋隨地都是,大多村民守在破房子裡過著窮日子,漂人亂人懶人有一檔,厭學輟學的學生也數該村最多。白總告訴我們:「如今的新莊村變新了,真正真稱得上是新莊村了,成為了青雲村委會新房建得最多、硬化路裡程最長、產業發展得最好、群眾最勤勞、人均收入最高、人居環境最美的自然村,並在德苴鄉人居環境提升大比拼行動中榮獲第一名。」這個獎項確實讓我感到驚訝,新莊村的變化讓我心悅誠服。
一封信讓我感動
吃過午飯,我們坐上車,行駛在平坦寬闊的水泥路上,兩旁的玉米正在壯苞,烤菸正泛黃成熟,套種的花椒長勢喜人,地裡勞作的群眾只見小半身影。不到二十分鐘,就到了立了標誌石的新莊村口,映入眼帘的是松林密集的青山,依山環繞的進村路,半山腰上青瓦白牆的民房和村頭幾幢嶄新的山間別墅。幾分鐘後進村了,新莊村組長彭寶生帶我們走進村民議事點,一道垛木拱門、一棵大青樹,一圈磚圍欄,兩張石桌子,八條石凳子,水泥澆灌的地面,還有一面白牆上的村規民約,村規民約的內容少見的結合村情實際,特別接地氣。整塊區域陰涼避日,乾淨整潔,古樸恬靜,是村民常去的打卡地。村組長彭寶生向我們介紹:「以前這裡是條箐乾溝,村民們經常來這裡倒垃圾,丟死豬死雞,是個衛生死角,過路就聞到臭氣燻天。通過村委會下村來規劃,發動黨員帶頭清理糞堆,自己動手灌檔牆、澆地坪、砌圍欄、築拱門、寫村規民約,把這個垃圾死角變成了村民匯聚的好地點。」
路面乾淨整潔
繼續沿著村內的水泥路前行,路邊一排排的彩色輪胎很是奪目,既好看又起到安全防護的作用,很有創意。這156個廢輪胎是村組幹部到縣城多家汽車修理廠免費討要的。每隔一段距離,在稍寬的路旁就建有花臺,栽上花草,植上樹木,成為一道道景觀。這些都是發動群眾捐出廢磚廢瓦,自己出義務工建設,自己栽花栽樹的成果。
環境極大改善
走進村組活動小廣場,除了寬敞平整的院落,整潔規範的活動室、造型優美的圍欄、點綴靚麗的花草,最引人注目的是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竹簸箕裡的手寫標語、牆上的村民捐款公示板,特別是貼在活動室牆上的那封信,吸引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湊過去,認真讀了起來。信是一位66歲的退休老民辦教師耳聞目睹、親歷親為、真切感受後,有感而寫,自發貼上去的。信還取了個《我看到了村上的新希望》標題,信的開頭註明(本人耳聞目睹的真實寫照)。全信情真意切,萬語千言,手寫而成,共5頁多。信中飽含喜悅之情,回顧了村莊過去的髒亂差及貧困落後,歷數出村莊現在的淨綠美及致富安祥,頌揚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稱讚了村組幹部的擔當付出,引導村民群眾珍惜改變繼續奮發。可以說,這封信是新莊村近年變化的縮影,每一位讀到的人都會被深深感動。高齡退休老民辦教師信中有幾個錯別字,但不影響我們讀懂,我們也可以諒解。
一戶人讓我欣慰
在深入農戶的路上,村黨總支書記白紅明邊走邊向我們介紹道:「新莊村在提升人居環境行動中,通過召開戶主會議,發動群眾出義務工,集中清理全村垃圾,整治衛生死角,把全村打掃乾淨,並發動群眾捐出廢舊材料,在村中建設花臺、栽花種草,清理路邊亂堆放的雜物、廢物,全面改善村莊環境。在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行動的感召下,村中各家各戶都動起來,按照『五淨一綠一規範』的要求,自己動手打掃家庭衛生,清理規範家中物品,在家中栽花栽樹,清理各家糞堆,集中收集垃圾,統一送倒垃圾,經常換洗衣服,有條件的建設衛生廁所,安裝太陽能衛生間,全面改善家中衛生條件。到現在,可以說整個新莊村容村貌、戶容戶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居環境新樣子
說話間,我們上得一個小坡,看到了一個水泥磚支砌鐵絲網圍邊的簡易花臺,裡面幾叢狀元紅開得正豔。再往右轉,就進了沒有大門的人家戶。正巧男主人周丕榮一手提著塑料桶,一手握著塑料瓢正在給走廊沿上的盆花澆水,那些花有六七個品種,其間還有小樹,長勢較好,給院子增添了不少生機。村組長彭寶生領著我們看了他家的院落和房屋,經過政府補助改造過的危房已結構安全穩固,拾整過的青瓦房頂遮風避雨,樓上樓下門窗齊備,水泥地面平整光滑。未打地坪的泥土院子,打理得平平整整,清掃得乾乾淨淨,擺放得整整齊齊,整個院子井然有序。客廳裡沙發、茶几、矮櫃、電視機、電風扇、烤火器一應俱全。廚房裡灶臺、電炊具、吃飯桌、小廚櫃,鍋碗瓢盆筷一樣不少。周丕榮的老母親的臥室床上除了有墊褥、床單、被子還有毛毯,衣服也堆碼著不少,各種款式、各色花樣、各種厚薄的都有。最為顯眼的是停在院子裡的那輛用於農業生產的紅色三輪摩託車,車廂還蓋了赤黃色篷布,看得出主人很是愛惜。村組長彭寶生輕聲地告訴我們:「他家是人居環境改變最大的農戶之一,現在已經達到了客廳淨、臥室淨、廚房淨、廁所淨、院子淨,院內外綠化,物品擺放規範的『五淨一綠一規範』的標準。」
村民正在給花澆水
當我們在走廊上坐下攀談時,一個略顯躬身的小夥子走進院來。周丕榮告訴我們:這是他的兒子,在昆明上學,還沒收假。我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到小夥子上,並你一言我一語搶著和他聊起來,得知他叫周建紅,現年二十歲,小時候得過胸瘻,影響了身體的正常生長,後經手術治療,已基本恢復正常,但與同齡人相比要矮小、單薄些。他在國家教育扶貧政策資助下,2020年7月於昆明衛生職業學院農村醫學專業中專畢業,並考取得臨床醫學專科班,將於9月16日開學報到。在我們的提議下,他拿出了自己的殘疾證、中專畢業證,我們傳遞著看,都向他投去了讚許的目光。當同行的一位醫生同事和他談起未來的打算時,他很是樂觀、自信,表示鑑於自己的身體不能適應農業生產,想繼續努力學習,學好醫療技術,畢業後考一份工作,減輕家庭負擔,照顧好奶奶和父母。當問到他是否願意回到新莊村來當一名鄉村醫生時,他笑了笑,回答道如果考不上外邊的工作,就想回來村裡當一名鄉醫,因為我們村衛生室建好了,藥品也多起來了,可正規的醫生緊缺,目前才有一個,難於服務好全村群眾。在我們離開他家之前,小夥子還抱出了一大摞假期學習的書。看著他,看著書,我們看到了這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
民居新面貌
返回村委會的途中,車上歡聲笑語,都感嘆著新莊村的巨變。談到下一步的提升工作,村黨總支書記白紅明信心滿滿地向我們說道:「我們將在鄉村振興中爭取項目資金,實施村莊汙水治理工程,解決汙水收集處理問題;在村中恰當位置建設倉儲框架房,統一堆放柴草,減少安全隱患和汙染;繼續教育引導群眾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養成衛生行為習慣,不斷鞏固提升人居環境整治成果。」
雲南網通訊員 禹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