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觀察丨美國紓困法案立法亂象引發「十萬個為什麼」
美國多項經濟紓困措施將於年底到期,失業者生活困難,很多企業舉步維艱,政府也面臨關門的風險,因此,最新一輪紓困法案備受關注。當地時間21日晚,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在萬眾期待下通過了一項經濟救助法案,包括9000億美元的紓困計劃和1.4萬億美元政府撥款法案,讓失業人群暫時鬆了一口氣,也挽救了即將關門的政府。然而,比起法案的內容,法案通過期間所遭遇的重重阻礙以及其背後的利益關係更加耐人尋味,法案審核通過期間的插曲也揭開了美國國會混亂立法過程的一角。
法案裡到底有什麼 投票通過就知道了
21日下午,猶他州共和黨參議員邁克·李,在投票開始前約4個多小時拿到了法案文本。但這讓他哭笑不得,因為該法案的文本長達5593頁。邁克·李說這是自己當參議員10年以來見過的最長法案,別說看了,連列印出來的時間幾乎都不夠。他對國會一小撮人「背著」議員們起草法案表達了不滿。
邁克·李的遭遇還算好的,民主黨眾議員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只提前兩小時拿到了5千多頁的法案文本,根本就不可能提出意見。她憤怒地發推文抗議:「這不是在施政,這是劫持人質。」
所以,美國聯邦參眾兩院的議員可謂是閉著眼投票通過了這一法案。這真是應驗了民主黨人、眾議院議長佩洛希的那句名言:法案裡有什麼,我們投票通過就知道了。(佩洛希2010年呼籲國會通過「歐巴馬醫保法」,稱「我們得先通過法案,這樣你就知道裡面有什麼……」保守派此後不時抓住這句話諷刺佩洛希。)
為什麼不提前發放法案文本?
這麼重要的一份法案,兩黨扯皮了幾個月的時間,但最終卻如此倉促付諸投票,甚至大多數議員都不清楚其中內容,引發了美國「吃瓜群眾」一連串的問號。
首先,為什麼議員只提前幾小時拿到了文本?
《政客Politico》記者傑克·謝爾曼 (Jake Sherman) 透露,電腦故障導致法案文本的分發受阻。當天,工作人員試圖將法案上傳到網上時,電腦一直出錯,原因可能是文本中有一個損壞的文件。
但是有人提出了進一步的疑問,就算電腦出錯,5千多頁的法案當天散發給議員顯然時間也不夠,為什麼不能再提前幾天呢?
這時,共和黨國會議員託馬斯·馬西 (Thomas Massie)出來「友情提醒」:「眾議院有一個規則,給每個人至少72小時閱讀法案。但是眾議院的所有民主黨人都投票擱置了這一規則,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晚要對一個5500多頁的法案投票,而閱讀它的時間還不到8小時。」
球被踢到了民主黨一邊。然而,馬上有民主黨人站出來「闢謠」。民主黨眾議員圖爾西·加巴德 (Tulsi Gabbard)說,「我就沒有投票支持擱置規則。」
跟帖中,兩黨支持者也相互指責。至此,事情再次回到了黨爭的傳統戲碼,但法案為何匆匆提交表決的問題仍沒有答案。
好奇的網友們掀起了一場「自學」法案的運動,然後紛紛發現,原來這份打著紓困旗號的法案,其中還真「夾帶」了不少內容。例如,給以色列提供5億美元軍事援助,給太空軍撥款20億美元,為支持委內瑞拉的「民主項目」提供3300萬美元……看到這些五花八門的開支,再對比一下這份疫情「紓困」法案中給普通民眾提供的600美元,很多美國網友的憤怒溢於言表。
法案原本就不是給議員看的?
實際上,美國有學者早就指出,這些冗長的法案文本都是由一些專門人士用「中性」的文字寫就,本就不是給立法者看的。羅格斯大學的政治學家貝克(Ross Baker)一針見血:「這些法案甚至都不是寫給受過教育的外行看的。它們是寫給專家看的。」
議員不清楚法案內容,這樣的問題並不只是這次才出現。《政客Politico》報導稱,2001年,美國國會在9·11襲擊後幾天內就通過了《愛國者法案》,以至於幾年後,議員們還在了解其內容;而2003年醫療保險處方藥法案通過後,議員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消化該法案中的內容,包括真正的成本,而布希政府對國會隱瞞了這方面的問題。
更大的問題是在法案中「夾帶私貨」。例如,2009年接受聯邦政府救助的AIG集團高管拿巨額獎金引起輿論譁然,後來人們才發現,在幾周前通過的救助法案中限制了受救助企業發獎金,但AIG集團卻被排除了。由於法案冗長,似乎只有修改這一條款的參議員多德(Chris Dodd)一人清楚。
媒體披露的問題暴露了立法中的亂象,也給民眾質疑政客提供了想像空間。這也許說明了為什麼美國民眾對國會的信任度常年在低位徘徊。
△蓋洛普民調顯示:民眾對國會少有信任或不信任的比例常年維持在50%左右
儘管美國國會有諮詢機制以幫助議員了解法案,但仍存在漏洞。一些政治專家指出,更關鍵的問題不是議員是否看了法案,而是能否知道法案在最後一刻是否有改動,是否在背地裡插入了一些內容。這也是眾議院提出必須提前72小時散發法案文本的原因。
但這次紓困法案的通過,顯然讓這一機制失去了作用。也許需要很久後,人們才能真正弄清,這份5千多頁的法案裡到底包含了什麼內容。(總臺記者 王逢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