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空消失的古國之「匈奴王國」
古代蒙古高原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髮左衽。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秦末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也就是今貝加爾湖)"。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率眾投降西漢。公元前36年,西漢誅滅北匈奴郅支單于。在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領醢落尸逐鞮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而北匈奴還是叛服不定,讓東漢下決心摧毀北匈奴。
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竇憲大敗北匈奴,並迫其西遷,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匈奴與鮮卑的後代鐵弗人建立了胡夏政權。
匈奴影響了當時的中國的歷史進程,《史記》《漢書》均有記載。近代西方歷史學家一般認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歡以馬徵戰與結盟的遊牧民族。
匈奴人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司馬遷就說匈奴是夏的後人,王國維認為匈奴是異族,也有很多其他說法。
匈奴人信奉薩滿教,五月於龍城祭天地、祖先、鬼神。匈奴每年有規定的日子舉行集體的祭祀。每年三次集會的日期,《史記》說是正月、五月及秋季,《後漢書》為正月、五月及九月,兩者皆為一致。大致上,正月的集會是個小集會,參加的人是匈奴諸長。五月的大會最富宗教色彩,參加的人數很多,主要是為祭其先祖、天地及鬼神。秋季的機會則是為秋天收成而感謝天神的集會。
關於匈奴族的語言到現在也還沒有定論,司馬遷的《史記》中有記載說匈奴族的「言語為約束」意思是與華夏語言不同,《後漢書》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學者用蒙古語、突厥語、葉尼塞語言等進行過分析和解讀,都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
關於匈奴語的來源,由於資料闕如,很難得到肯定的結論,有些認為匈奴人講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族,也可能主語阿爾泰語系的滿---通古斯語族,而其他則認為他們的語言屬於葉尼塞語系。還有些則認為是東胡、蒙古語的混合。